编辑动机
2011年内地票房冲击130亿大关的过程犹如一部大片的剧情,经历过一番跌宕起伏后,市场还是最终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从市场角度来看,票房的大幅度增长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会给电影市场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但与此同时,这个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硬件方面的建设,而影片质量等软实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稿件统筹 林涛 续蓓
2011年内地电影市场之所以冲击130亿元票房成功,四大因素不容忽视:影城建设的速度加快;影片拍摄数量的大幅增加;按档期进行营销的理念在操作层面上日益完善以及国产中小成本文艺片逐渐赢得好口碑。
2001年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收入8.9亿元、2006年为26.2亿元人民币,2010年突破百亿大关,去年完成130亿的目标。内地电影市场在10年间以十数倍的速度迅猛增长。能够完成130亿元票房的目标,影城的增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内地新增电影院313家、银幕1533块。而截至去年年底,这一数据就已经分别被刷新成800余家和3000多块。攀升速度惊人,平均每天就有8块银幕与观众见面,城市影院银幕数已超过9000块。
银幕数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电影拍摄数量的猛增,据统计,去年内地电影的拍摄总量达到了500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在若干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是市场化最早、成效最明显的一个。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不到10年,产量已位居世界前三,票房年均增幅30%,这些都显示中国虽不是电影强国,但已经成为电影大国。”
十年前,内地电影市场基本上没有“档期”的概念。只是随着冯小刚(微博)每年一部的“贺岁片”,才渐渐启蒙了这一概念。这几年,参照着国际惯例,同时也结合中国特色,很多电影打起了“档期营销”的主意。于是,“贺岁档”“情人节档”“暑期档”渐渐成了气候,还创造出了“国庆档”“光棍节档”等新的档期。
在前几年大片成为银幕主打亮点的情况下,2011年,中小成本影片不断带给观众惊喜。3月份上映的《观音山》以1200万成本收获8000万票房、7月份的《孤岛惊魂》以500万成本获得9000万票房、11月份上映的《失恋33天》更是以890万成本豪取3.6亿元票房。在众多国产大片瞄准贺岁、暑期档淘金的背后,这些中小成本影片在不占任何优势的前提下,在观影淡季创造出票房奇迹。有的是以质量见长,有的则是以营销取胜,让业界看到大片之外不同类型影片的市场号召力,同时也增加了年轻电影人入行的动力和机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失恋33天》,在面对《猩球崛起》《铁甲钢拳》以及《丁丁历险记》三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以完胜的结局给国产电影增光,而且开创出一个特别的“光棍节”档期。
票房大蛋糕 片儿好 “胃口”才好
票房成功冲击130亿大关,证明电影市场的复苏进程有所加快。热门电影上映期间,经常能见到购票长龙,或者是凌晨首映场因票房爆满而临时加场。这其中既有《变形金刚3》《哈7》这样的好莱坞大片,也有《失恋33天》这样小成本的国产文艺片。
相比之下,不少“豪华阵容”的商业大片却没得到认可。《白蛇传说》《画壁》《关云长》等国产大片都有1.5亿元以上的票房收入,它们大多主打明星阵容,同时注重增加魔幻、战争等元素。但在过度夸张的宣传噱头背后,漏洞百出的剧情、苍白薄弱的人物,都成为观众抱怨的焦点。与此相比,没有这些元素的小成本影片不招待见,比如四处拿奖的《钢的琴》有着非常好的口碑,票房却难有作为。小成本影片在票房上的弱势与其题材、阵容以及宣传上的劣势密不可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对小成本电影造成了伤害,制片商不再关注电影品质,只是盲目地抓热门题材、尽可能地汇集更耀眼的明星阵容,然后拍成所谓“大片”。
虽然一部影片的票房涉及到阵容、发行、档期、题材等诸多因素,但良好口碑是影片获得最终成功的重要一环。2011年上映的诸多国产片中,我们的观众记住了哪些?现在,我们不缺豪华阵容、不缺资金,甚至还探索出了新的营销模式,但我们需要的还是提高影片的质量,调整好档期,让观众看到国产电影走上复兴之路。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张钢
(责编: 山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