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死的是“唱片业” 无比留恋那些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9日14:53  新浪娱乐微博

  “唱片业”死了,至少是快死了,一笔没有利润的买卖迅速的走向衰败,这简直是全天下最顺理成章的事情。音乐当然还活着,有没有唱片,大家的耳朵还是不会闲下来。那些年,张惠妹(微博)的唱片销量动辄过百万;那些年,张学友靠着一首《吻别》轻松跻身国语歌曲天王;那些年,唱片随便发都有几万的销量;然后,胡夏(微博)唱了个《那些年》,把“留恋”这两个字狠狠的烙印在了“那些年”里。胡夏唱的是情怀,也是无奈。“那些年”当然值得怀念,行将就木的唱片产业,留给我们的,也只能是怀念。

  太麦的CEO宋柯辞职了,并且转向了完全不相关的行业。普通老百姓谁知道宋柯是谁?倒是媒体对这种唱片公司老总转行卖烤鸭的新闻点兴趣十足。媒体标题的潜台词是:“某主流唱片公司老总挺不住了,卖什么都比卖唱片赚钱。”这就是现实意义,现在发唱片就是不赚钱,宋柯绝对不是第一个转行的,只不过他的身份让他的转行很有些戏谑的挑衅意味。结果大众通过媒体知道宋柯以前是一唱片界牛人,现在不想做唱片去卖烤鸭了。说这件事是唱片业衰败的标志性事件,其实难免夸大其词,但因为他的离职,而在坊间流传那句“唱片业已死”才是将事件推到风口浪尖的症结点。

  “唱片业已死”其实真正的意思是“传统唱片业已死”。对于歌手来说,发行唱片已经不再是一件赚钱的事情。电脑下载无疑是唱片工业走向衰败的“元凶”,面对资讯传播的巨大进步,传统的音乐承载媒介势必走向衰败。宋柯是唱片公司老板,他面对的是一笔严肃的生意。当这笔生意已经不再存在赚钱的可能性,作为商人的宋柯选择相当明智。当然,宋柯自己也说:唱片不行,音乐行业还是挺好。

  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音乐的传播早已跳脱CD的传统模式,转而被网络下载取代。靠着网络的强大散播能力,大众的选择也变得多种多样。在这么庞大的音乐环境下,听众对歌曲的选择逐渐变成了类似一见钟情的感受或者口耳相传的随大流。在这么简单直接的选择氛围下,光怪陆离、雷死人不偿命的网络歌曲大行其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众的选择失去水准,举例来说,2011年由胡夏演唱的《那些年》就是其中的一匹黑马,彻底打破了乐坛的喧嚣,带来了一抹亮色。也充分证明一首歌只要可以感动听众的耳朵,无论如何都会被大众接受并深深记忆。

  胡夏演唱的《那些年》其实是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电影主题曲,这首歌并未收录在胡夏的专辑中,MV也从头到尾没出现胡夏的镜头。不过这首歌就那么红了,而且红到了香港,还拿了几个大奖。这当然也不能算是无心插柳,一部青春的电影,搭配一段充满故事性的旋律,再加上胡夏干净清透的声音,在所有这一切搭配在一起的时候,成就的是一首能被大众听到,并且还蛮有质感的好歌。每个歌手都需要几首成名曲,胡夏靠着《那些年》已经赚足了人气,成为2011年最值得关注并倾听的声音。

  其实这就是问题,一首歌能够红遍两岸三地,但就算歌儿火了,还是跟专辑没多大关系。也难怪宋柯对唱片业那么失望,九牛二虎之力推上去一首歌,结果大家网上下载就好,这歌在哪张专辑里都没人在乎,这么看来,卖烤鸭就果然比做CD靠谱了。LL/文

(责编: 琉璃)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