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红艳
“有自己的剧场真好,统筹安排剧目演出有了自主性!”北京歌剧舞剧院院长赵丽华言语中透着欣喜。未来三年,通过租赁的方式,北歌将成为武警文工团下属国安剧院的新主人,并开启驻场演出的模式,朝着“出戏、出人、出效益”的目标奋进。
从2004年转企改制以来,北歌一直以活跃的身姿打拼在北京及全国演出市场上。与那些被形容为“半死不活”的文化企业相比,北歌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就以刚刚过去的2011年为例,北歌共计演出1560场,总收入5094万元,净利润467万元。大家庭收入提高,作为家庭成员的职工的收入也水涨船高,2011年北歌职工人均总收入8.22万元,相比于改制前(2003年)人均2.37万元,增长了3倍。
那么,北歌如何赢得市场?赵丽华笑了笑,“北歌就是一家超市,产品可以打包整售,也可以拆开零售!”
通常说来,演出市场上的剧目都是“整剧搬演”,而北歌颠覆了这一点,坚持走项目规模“大、中、小”并举的路子,借用超市商品“分体包装”概念,尝试对剧目结构采用“整拆结合”全新形式,也就是说,可整台演出,也可化整为零,根据实际需要节选章节、片段单独演出,努力提高单个节目演出场次,摊薄艺术生产成本。
“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2008年推出的全国首部歌舞贺岁剧《紫气京华》,以‘整拆结构’编排,四幕剧即可通篇呈演,也可以单拿一幕独立成章,或与北歌公司旗下的其他艺术产品搭配组合。截至目前,该剧已整场、分拆演出近千场,收入2152万余元。”赵丽华说。除了《紫气京华》,北歌很多剧目都是采取这种方式,身段灵活,便于搬演,自然也利于寻找“买家”,提高了剧目的展现率、投入回报率、市场占有率。
北歌还有一点值得称道,那就是用创意领跑市场。赵丽华说,改制前,北歌的艺术产品生产多属命题式作文,创作理念、作品内容多为参评获奖而为,一般闭门生产之后就刀枪入库了。改制后,北歌明确认识到:剧目就是商品,要想让商品畅销、利润高,就要凸显唯一性特色,走“专、精、特、新”路线。
北歌于2011年8月推出的大型原创舞剧《女娲》,尽管题材选自上古时代,但却十分注重视觉化,极富创意的多媒体运用可谓点睛之笔。此外,将中国民间舞蹈、少数民族舞蹈、古典舞等传统舞蹈样式和爵士舞、武术进行融合,并运用即兴的现代舞表演方法来丰富舞蹈语汇,令人耳目一新。
灵活的创作机制催生了产品的高产、优产,改制7年来,北歌先后创作推出原创舞剧《女娲》、情境鼓曲《京·韵》、民乐音乐会《北京乐话》、曲艺专场晚会《曲韵流金》、歌舞晚会《炫舞飞歌》、新民乐演奏会《木兰乐章》,以及大型旅游节目《龙舞京城》、广德楼喜庆堂会《寿筵365》等剧目20台,创作小节目30余个。7年下来,北歌已累计演出10078场,累计收入2.1亿多元。
新的一年,因为有了国安剧院作为“主场”,北歌将在“游击战”基础上增加“阵地战”,拓展驻场演出模式,用赵丽华的话说,“国安剧院是块试验田”,北歌旗下的各种剧目都将成为这里的长销产品,向京城观众推出。“驻场演出有利于树品牌、推明星,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作品带名人,我们会在演出市场上活得更加有声有色!”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