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电影继续狂飙猛进,年底电影局公布去年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将近29%,不过包括合拍片在内的华语片海外表现却差强人意。与2010年的35.17亿相比,2011年只有20.46亿元,同比下降40%。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在网上公布了一组数据:近两年华语片在台湾、东南亚、日韩等传统海外市场票房均有下滑,其中新加坡下降15.4%,台湾更是下降47%。而在北美市场,华语片的表现更是与美国片在中国的表现形成巨大反差。记者采访了中影海外推广公司负责人周铁东、多年从事华语片海外销售的电影工作室负责人施南生、专门在北美发行华语片的华狮公司负责人蒋燕鸣(微博)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现象一 北美市场不景气
1.缺少《功夫梦》式合拍大片
简单对比一下最近两年华语片在海外的表现,2011年之所以票房下跌40%,主要是缺少《功夫梦》这样的中美合拍大片。2010年,该片全球票房为22.6亿人民币,占据当年华语片海外总票房35.17亿的六成以上。对此中影海外推广公司负责人周铁东表示认可:“2010年我们好莱坞的全球发行渠道和行业智慧,让《功夫梦》这样展示中华文化的电影走遍全球,其实就是华语片走向海外的方法之一,但去年我们缺少这样的合作。”
按照周铁东的分析,2011年华语片海外下降的原因还有几方面,其一是好莱坞3D和续集在全球号召力依旧,让华语片竞争力下降:“3D和续集在北美开始显疲态,但在全球其他地区依旧新鲜。比如《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终结篇这样的票房大鳄,让华语片空间大大被压缩。”其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电影市场下滑,华语片的海外销售也遇到困境。不过周铁东认为,如果抛开《功夫梦》,华语片海外销售2011年表现还是不错的,比如《兔侠传奇》卖到60多个国家,《辛亥革命(微博)》的海外成绩也可圈可点。
2.印度片异军突起抢占市场
北美权威票房统计网站boxofficemojo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度北美上映的亚洲电影票房榜上,前20名中只有两部华语片,分别是中美合拍的《雪花秘扇》(第6名),《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第19名);印度电影共有17部,且包揽前五名;日本片有一部。而在所有电影的年度票房榜上,《雪花秘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分别排名198名和254名。要知道,北美外语片总排行榜前十名,华语片占有四席,但都是2005年之前发生的事,当时包括米拉麦克斯、索尼经典等北美主流发行商对华语武侠片兴趣十足。
对于北美市场华语片票房下跌和印度片崛起,专门在北美发行华语片的华狮公司负责人蒋燕鸣认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印度片在北美表现好,一方面因为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此外印度裔在北美有多条自己的院线,而且他们在北美发行印度片时间也比我们长。”华狮公司2010年底与美国AMC院线合作在北美发行华语片,一年时间里最好的华语片票房已有15万美元,而印度电影用相同模式在北美发行,最开始一年每部电影只有几千美元票房,四年之后达到平均100万美元的票房,不过印度裔在美国才150万,华人有320万。蒋燕鸣相信,再过四年,华语片在北美票房会有长足进步。
对于华语片海外销售的突破点,周铁东认为北美市场难度太大,还是要以东南亚等同源文化地区作为重点。“我们的电影产品文化折扣太大,较难得到欧美国家观众的认同,现在华语片在东南亚市场表现还是稳定的。”周铁东曾提出“10+2”的概念,就是东盟十国加日韩,因为都是大中华文化圈的范畴。不过业内人士表示,从较长一段历史来看,华语片在东南亚的市场也一步步被好莱坞蚕食。
现象二 东南亚大本营告急
1.题材狭窄,观众层老化
根据施南生发行工作室的简单统计,2011年在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市场,入围票房前200名的华语电影数量比上年有所增长。不过几大传统市场中,前20名华语电影却呈现总体票房下滑,新加坡下降15.4%,台湾更是下降47%。传统市场是指华语片能规模上映并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国家、地区,通常指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湾。根据发行工作室搜集的数据,受好莱坞电影的侵蚀,台湾过去几年已逐步退出华语片传统市场的范畴。按此趋势,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退出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难道华语片在东南亚的大本营即将沦陷?施南生认为,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题材狭窄是根本:“合拍片题材非常窄,主要是古装片和武侠片,大家知道电影观众以年轻人为主,东南亚当年看港片的观众现在慢慢变老,新的年轻观众英语很好,他们对好莱坞明星较为敏感,华语片总是那几样,真的看腻了。”施南生提到,合拍片大部分题材都难以引发东南亚年轻观众共鸣,譬如《杜拉拉升职记》这样在内地走红的电影,在东南亚、香港、台湾表现很差。不过去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带来了新的启发。
题材限制也制约了华语片在东南亚以外的发展。施南生经常去欧洲电影节卖片,她说一些熟悉的片商常开玩笑说:“又是武侠片,你们可不可以拍点别的?”施南生觉得如果不认清该问题,荒废的将是中国人的创造力。“我们只是在民间拍电影,很多观点影响力有限,希望有识之士能明白,放开题材是提升华语电影竞争力的根本,也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施南生拿最近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举例,“这部电影将父子情、佣人和主人的关系、夫妻关系、社会阶层的分化等问题展现得很好,全世界观众都能懂,所以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大中华地区,这样的片子太少” 。
2.华语明星号召力下降
除题材外,东南亚电影观众结构变化和华语明星号召力下降也是原因。“东南亚主要观众层迈向中老年,当年他们有成龙(微博)、周润发、刘德华等可崇拜,华语片海外市场下降后,新一代影星大部分宣传都在内地。以前我们带张国荣他们在东南亚宣传都是一个月,现在一个明星带四五个助理,片商和发行商都掏不起海外宣传费,宣传变少,华语明星在东南亚就更比不上好莱坞明星了。”施南生对此感叹道。
3.盗版严重、档期不同步
国内某大型电影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华语片盗版厉害和上映档期不同步也是原因,他表示:“目前华语电影正版网络视频与票房也只隔区区一个月,更是经不住网络宽频种子的冲击。但华语片海外发行,难以做到与国内同步,再加上相对小预算制作,不是非去影院不可。”
■ 解决途径
中美合拍,借船出海
华语片第一大市场是东南亚和日韩地区,大量的中国电影都能在这个区域找到买家;第二大买家——欧洲乐于采购中国艺术片,用于当地艺术院线的放映;而北美则喜欢买合拍大片。这样的论断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在华语片类型多元化这条路之外,周铁东和蒋燕鸣都认为中美合拍是一条路。周铁东依旧拿《功夫梦》举例,他认为华语片商暂时没有能力建立全球发行网络,而好莱坞六大公司在全球都有自己的发行网络,他说:“我觉得和美国人合作就是‘借船出海’,你不仅要利用他们的发行渠道,更要学习他们的行业智慧,我叫它灵魂的合作。”
对此,施南生也认为,好莱坞工业之完整和细致,华语电影工业还是缺少研究和学习。
蒋燕鸣的华狮公司除了发行华语片,今年还准备联合国内电影公司和好莱坞六大公司合作,拍摄更多中国题材的英文电影,进入全世界发行。“中国人不反感看字幕,只要元素符合合拍条件,我们能利用他们的管道让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同时也能获得利润。”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林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