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指挥郑小瑛来到厦门整整三年了。这三年里她一手办起了厦门爱乐乐团,使这块没有任何高雅艺术形式的厦门小岛在朝着东方“音乐之岛”的目标迈进了第一步。昨天记者在厦门见到郑小瑛的时候,虽然她依旧温文尔雅又神采奕奕,但一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让人明显地感觉到,这可喜而又艰难的一步耗费了郑小瑛多少精力和心血。
厦门鼓浪屿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口通商城市,这里最早接受了现代西方文化,也曾出了陈佐湟、殷承宗等音乐大家。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厦门都没有高雅艺术,人们的艺术生活也基本上是空白。1997年,郑小瑛作为一个音乐的拓荒者走进厦门,“厦门爱乐乐团就交给你了,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就是厦门市领导这样一句话,让郑小瑛下定决心做“音乐开荒人”。
谈起这三年的甘苦,郑小瑛虽然是不动声色娓娓道来,但在座的记者无一不感动。“在厦门,很多人没听过交响乐,这里也从来没有高等艺术教育和高级音乐人才,开始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拿这么多钱来搞交响乐。这三年来,每到年底我就发愁,不知道乐团的工资从哪来。乐团几次面临着解散,我从来没有那么为钱着急过。直到今年,厦门电业局决定为厦门爱乐乐团提供长期的赞助,让我心里踏实。”
这一番幕后的甘苦,个中滋味只有郑小瑛自己能体会。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郑小瑛一份辉煌的成绩单。最早郑小瑛在举办“鼓浪屿周末交响音乐会”的时候,因为没有宣传经费,很多人不知道,每场只有二十多个观众。现在每场音乐会观众六百人。乐团乐手从三十多人到现在的七十多人,共积累了不同曲目60套,演出218场。从最初默默无闻的小乐团,到今年已经开始陆续在广东、湖南、江苏等地巡演。说到这里,郑小瑛眉飞色舞地忆起往事:“我那年带着《土楼回响》到闽西首演时,那些从未听过交响乐的客家人兴奋极了,跟着我的指挥棒击节自发唱起了客家山歌,这是我在那么多年的指挥生涯里难忘并感受成功的一刻。”高雅文化的普及工作是艰苦的,但这份事业也是美丽而令人向往的。郑小瑛在厦门所做的三年音乐开荒,使一批普通百姓成了音乐会的常客。而更重要的还在于,这里有了艺术的土壤,还会培育出明天的陈佐湟、郑小瑛。晨报记者和璐璐
娱乐新闻短信 星情星事早知道
电影信息短信 新片好片别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