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伍斌) 春节到大剧院读“红楼”,已经成了上海铁杆戏迷们不可或缺的“年俗”。从大年初一到初五,大型新版越剧《红楼梦》包下上海大剧院的“年度黄金时段”,又赚了个盆满钵足!这已是这部精品越剧三度“飘红”新春第一“市”。连同《大唐贵妃》赶做节前市场三场满座的佳绩,上海文艺院团在马年早春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通过不断奋蹄演出市场,让沪产艺术精品如滚雪球般积聚效益、“滚”大自身,为文艺市场的长久“利好”备下一批拳头文化产品。
观念,在早春浓浓的暖意中悄悄发生着吐故纳新的变化。随着今年6月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的“逼近”,上海文艺人不无惊讶地了解到:原来一部最初投资400多万美元的舞台剧,可以在16年中从全球演出市场“挖”出超过18亿美元的票房“金矿”!这一成绩足以让迄今为止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我们以往的大多数原创作品还免不了投资大、演出少、回报更少的缺陷,在初闻喝彩声之后,一出新戏不是通过不断演出集聚人气、财气,而是忙不迭地自封“经典”压入箱底,很少再拿出来修改、亮相,也与新的市场机遇一再错过。
告别“演一个扔一个”的计划经济时代创演模式,围绕演出这个“艺”家必争之地,锤炼“口里吃(演)着一个、手里创作着一个、心里想着下一个”的强劲精品创演实力,正成为上海艺术界的新共识。马年初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将现有精品大戏的市场效益“吃”足“吃”透。上海艺术院团近年新作大戏不少,打头的几部力作靠演出“滚”大效益已尝到甜头,如投资数百万元的《大唐贵妃》演完第四场就开始净赢,《野斑马》在收回成本后的第一轮演出每场盈利达18万元,《闪闪的红星》、《红楼梦》等也都收回投资,它们中的佼佼者已经创下了千万元以上的票房。进入马年,这批大作力作仍计划靠节庆、纪念日演出和全国乃至国外巡演等多种渠道创造更多收益,“红楼”、“贵妃”走红春节前后市场就是一个有力的姿态,而《野斑马》预排了夏季到澳大利亚的24场演出。
丰厚的市场回报,反过来可促进作品的再投入、再修改,因为精品的生成和发展,说到底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
放眼世界舞台,从《天鹅湖》、《吉赛尔》到百老汇音乐剧,哪一部没有放之市场历经千锤百炼?可喜的是,如今上海文艺界也有了这样的长远眼光,此次《大唐贵妃》、《红楼梦》以及赴湖北献演的《闪闪的红星》在春节前后的亮相,与首演相比“靓”了许多,就是进入投入、回收、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的表征。主创人员表示,这样的修改还将继续。而沪上今年正在酝酿创排的歌剧《蝴蝶夫人》、《塞维利亚理发师》,舞剧《香格里拉》、《大将军花木兰》、《葛蓓莉亚》、《仙女们》,打磨修改的京剧《热血悲情》、《映山红》,重排的昆剧《长生殿》等,也都将今后能否长久立足于演出市场作为衡量成败的标尺。通过多演多赢,创造多次投入、长久回报的佳绩,将促进上海艺术创作形成求精求实、做大做强的氛围,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上海文化艺术品牌。
千首明星金曲铃声任你挑选
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3500条闪电传情,让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