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比赛形成历程
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将于5月6日至16日在中山音乐堂举行,这个始于1994年的比赛在国际音乐界已取得了较高的声誉,在比赛中涌现出的一批优秀青年钢琴家包括俄罗斯选手奥丽加·科恩(获第二届比赛第四名)、中国选手秦川(上届比赛冠军)、李云迪(上届比赛第三名、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等。
日前记者就这张中国钢琴对外
的“文化名片”形成的历程采访了历届比赛的评委会主席--著名钢琴家和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广仁。
新京报: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最初是民间性的吗?
周广仁:其实比赛最早是由天津两位音乐家发起的,他们觉得世界各地都有钢琴比赛,中国也应该要有自己的钢琴比赛。他们找到我是因为我参加过很多国际比赛,经验丰富。可是当时我觉得办起一个国际比赛谈何容易啊,但他们很积极,通过在日本的一位喜爱音乐的中国人,才筹到资金。这样才使并非官方性质的第一届比赛搞得非常好。
新京报:十年才办第三届,为什么隔了那么长的时间?
周广仁:因为最初不是官办的比赛,没有基金会去支持,第一届比赛以后,我和比赛的艺术总监吴祖强给文化部写了一份报告,不希望办完一届就散了。文化部也很支持,但由于批示手续时间很长,最后得到了同意时,已经过了四年。现在钢琴比赛已经成了文化部的项目,四年就可以轮一圈。我觉得三年办一届是最好的。
新京报:办到第三届,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周广仁:第一届我们搞了少年组,因为我们少年组比较突出,但青年组水平却还拿不出去,但第二届我们的整体水平都提高了,也就取消了少年组,也是因为要参加日内瓦国际联盟,这个联盟只承认成人比赛。水平应该是在逐届提高,而且今年的中国选手增加了很多。
新京报:国内外的选手都可以参加,他们是怎么报名的?这样水平会不会太悬殊?
周广仁:国内都是音乐学院选送的,国外则有些很成熟的钢琴家也给我们寄录像带,我们看了以后打分,初选都是文化部聘请的钢琴界专业人士担任评委。国外的选手来参赛,有的是因为中国本身的吸引力,谁都想来看看,有的是因为我们的奖金很高,资格比较老的外国选手都想碰一碰。我们不能在演奏水平上限制人家,只能限制年龄,但是最后得奖的不一定是成熟的那个,好像李云迪在肖邦国际比赛获奖时就很年轻,比他成熟的人有的是。
新京报:你觉得办到现在的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跟国际水平,比方说柴可夫斯基、肖邦钢琴比赛相比,差距有多大?
周广仁:实话实说,虽然我们竭力办成最高规格的比赛,但是在学术方面,我们在难度和份量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我有这样的计划:希望从第四届开始,我们能向国际大赛看齐。本报记者张璐诗(来源:新京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