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古典情怀 >正文
“渔歌唱出有情天”--深圳音乐家汕尾采风纪行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15:08 深圳晚报

  渔歌唱出有情天

  深圳音乐家汕尾采风纪行

  在中国,30岁以上的人不会不知道歌曲《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30岁以下的人不会不知道歌曲《春天的故事》,但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些时代名曲的音乐源头
“韩式美女”中国制造 庆祝三星YEPP新品上市
三星电子再助2004WCG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都来自广东的汕尾渔歌。其中,《军港之夜》就直接取材于渔歌。可以说,渔歌蕴涵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为深入生活一线了解渔歌,4月16日上午,深圳市音乐家协会组织了20名本地作曲家,由音协主席姚关荣和秘书长许仕晋带队,前往汕尾采风。这也是深圳音协首次前往该地。

  本报记者曲作杰/文丁开/图

  欢快的旅程

  和音乐家出行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此次出行的作曲家在我市的音乐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其中包括前音协主席杨庶正、屡获各类音乐大奖的赵连第、《又见西柏坡》的曲作者之一姚峰等。平时尽管相处一地,但大家各有各忙,相见不多。这次采风也自然成了新朋老友们的一次大联欢、大聚会。而出行当日的好天气也使大家的心情分外舒畅。一上车,就不停地递名片、通信息、聊往事、叙旧情、开玩笑,气氛一派热烈。有人甚至还即兴为刚拿上手的最新词作谱曲。从深圳到汕尾,高速公路约有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一路笑语欢声。窗外,青山不老,片片滴翠。疾驰而过的岭南美景让作曲家们神思飞扬。

  深圳音乐家协会前主席杨庶正说:以前我曾到过汕尾采风,创作的渔歌也从中汲取过营养。此次是来接受再教育。许多音乐家生活在深圳却对岭南文化不熟悉,是生活的旱鸭子。从民歌中汲取创作营养推陈出新,是世界性的经验。我们这次来汕尾算是走对了路。

  拜见渔歌王

  汕尾市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海陆丰地区。这里海岸线绵长,海域辽阔,是广东最大的渔业产地,也是汕尾渔歌最早的发源地。当地的渔歌曲调缠绵、旋律优美,别具小调风情,被誉为南海渔歌的代表。它和大连烟台为代表的渤海渔歌、舟山群岛为代表的东海渔歌一起,形成了中国渔歌的几大体系。其中,后两大派系的渔歌旋律高亢,主要用于海上的劳动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号子。惟有汕尾渔歌唱风情、唱民俗、唱嫁娶,呢喃细语,自成一格。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汕尾都成为许多音乐名师大家的取经探宝之地。著名作曲家朱践耳上世纪60年代曾专门来海丰采风,民乐大师彭修文两次到汕尾,聆听最原始的渔歌旋律。上世纪70年代,钢琴大师刘诗昆也来汕尾体验生活,回到北京创作出的钢琴曲《战台风》风靡一时。广东小提琴家李自力根据汕尾渔歌创作的小提琴曲《丰收渔歌》至今仍是各大音乐院校的小提琴教材。而著名作曲家王酩为电影《海霞》的音乐创作也来过汕尾,留下的那首著名的电影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主旋律直接取自汕尾渔歌。

  在汕尾市委大门口,67岁的南海渔歌王黄琛和年轻的汕尾音协主席何晓雾出来迎接采风团。黄老在当地是名望颇高的渔歌专家。他从1958年开始就深入到汕尾各渔村茅寮,晒网场,站甲板、泡咸水,潜心收集整理渔歌,并组织汕尾妇女渔歌队到羊城等地演出,引起各方轰动,为渔歌付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心血。如今,他黝黑红赤的面庞已布满了一道道似刀刻斧凿的粗深皱纹,似乎在述说他在渔歌翻涌的这片港湾里所经历的沧桑岁月,坎坷人生。

  采风团的不少团员和黄老合作过,感情深厚。大家一见面,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渔歌唱晚归

  由于此次采风只有一天的时间,为了更好地感受到渔歌的魅力,团员们午饭后没有休息,就搭船出海,直奔灯塔山。站在灯塔山上远眺,天海一色,无边无际。向下俯瞰,巨礁连绵,浪花拍岸。黄老带来的两位当地中年女渔歌手就在这山呼海啸处亮起了嗓门。“头帆扯起高映映,中帆扯起船要行;大船细船行够了,放掉小妹心无情”。“父母疼子如宝珠,三朝出月分红龟,四亲六戚来贺喜,打扮儿子真清茹”。从渔家呢喃小调到思夫曲,从相思情歌到女子出嫁时的哭嫁歌,长音短调,且悲又喜,十几首原汁原味的渔歌唱得大家如醉如痴,掌声不断。直到晚霞满天,在下山的路上,大家还恋恋不舍地拥着两位渔歌手,和她们一起浅唱低吟。劳动者和艺术家就这样在汕尾海湾留下了动人的剪影。

  今年61岁的女歌手徐园目从1958年就开始学唱渔歌,全国各地的音乐家来这里采风,她多有献唱。她自己也说不清究竟可以唱多少首渔歌。只要黄老起调,她开口便唱,音色纯净优美,仿佛历经生活的千番淘洗,这种在大自然和劳动中自发生成的歌声以其特有感染力和生命力震撼了每一个听者的心灵。就在这大海边,就在这夕阳下,就在这渔民们生活的地方,渔歌终于依靠它心灵的歌者,还原了最淳朴的本色,也使得艺术家向生活之源回归。

  赵连第激动地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汕尾渔歌一直是养在深海里,外人无缘听到。“以前我一直以为渔歌的调子是铿锵激越的,没想到它竟如此细腻缠绵,真感谢生活帮助我们补上了这一课。”他说。

  报告会高潮再起

  黄琛老先生作为南海的渔歌王,是一部汕尾渔歌的活字典、活化石。他当过小学音乐教员,也干过汕尾城区的文化局长,更被聘为“广东戏曲顾问”、“戏曲音乐集成编辑部副主任”。除了汕尾渔歌,他还精通当地的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等几个濒临绝种的地方戏。对于这样一位价值连城的“老古董”,采风团自然不肯轻易放过。于是,第二天早饭一过,大家就在一家会馆里津津有味地听黄老讲课。讲一段,黄老就让坐在身后的两位女歌手唱一段,兴致所致,更是亲口唱出来,声情并茂,风趣生动。他对渔歌舍身忘我的投入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人。深圳文化局艺术处处长姚峰动情地说:来到汕尾的每一刻都让我激动。我们从深圳来到这里受引导,受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帮助。岭南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精华,渔歌让人震撼,值得我们学习。为了表示感谢,他还在现场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清清泉水向南流》。

  张波良和黄琛是老相识,也是一位把半生心血都花在民间歌曲收集上的老音乐工作者,只不过他收集整理的是客家山歌。多少年来,他和黄琛一起,受命奔波在基层,为了发掘、抢救、保留与传播民歌耗尽心力。他和黄琛一样,面对正在失传的传统民歌,正在做着最大的努力,但他始终感到这种努力的价值和世人的关注太少。他的发言有些悲怆。他说:“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想为民歌做点事必须要有感情。可是有时我们的感情付出了,却被人忽略甚至轻视,这是对基层音乐工作者的最大伤害。”当他颇为伤心地提及当年和黄老费尽20多年心血收集的广东民歌卷手稿,至今还没有出版时,姚关荣主席当即表示要向有关部门申报这一项目,力争完成他们的未了心愿。

  “三把扇子一般长,不知哪一把比较凉;三个妹子一般好,不知哪一个情比较长”。为了呼应两位渔家歌手的歌声,张波良唱起了客家山歌。海有情,山有情,人有情,研讨会上起伏不绝的歌声唱出了一片有情天。这个情字,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音乐家对生活、对人民、对民族、对朋友、对音乐的无限热爱。正像姚关荣主席最后所说:这次采风让我们如鱼儿得水,花儿归秧,从精神上体会了人民对大海的感情。民歌资源那么丰富、那么动听,为什么我们不能继承、发展和创新?民族的瑰宝为什么没有被广泛传唱,被广大年轻人所接受?这些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有责任去承担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此次采风的目的所在。

  相见时,渔歌一迎再迎,送别时,渔歌二唱三唱。当采风团的车轮在依依不舍中渐行渐远,汕尾的渔歌却飞上心头,越来越甜。

  作者:本报记者曲作杰/文丁开/图


评论 | 古典沙龙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