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阿依达》的结尾“化蝶”是神来之笔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07日16:57 新民晚报
大型歌剧《阿依达》的演出已经结束,但关于《阿依达》的议论还在老百姓中进行。有一个议论很有意思,一位观众在散场时说:“噢,《阿依达》其实就是中国的梁祝”。这位观众说到了点子上。的确,上海版《阿依达》的结尾,可以说是一个神来之笔:阿依达与拉达梅斯在石墓中吟唱之时,有一对小朋友在一旁放飞蝴蝶,最后,一对对蝴蝶化为气球,冉冉上升,这一“化蝶”的处理,把中国的“梁祝”巧妙地融进了《阿依达》,这样的结尾,新颖但又不生硬,可以说是一点不露痕迹地中国化了。而且,中国老百姓个个都能理解导演的这番用心,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便是明证。而这位观众一语中的的议论,更说明了这个中国式的收尾获得了预期效果。
目前世界上将经典歌剧(包括一些清唱剧)处理成景观歌剧,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处理,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渗入故事发生地的文化元素。阿依达故事发生在埃及,在金字塔前面搭台演出就是一种尝试,几年前,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在中国的太庙上演也是缘着这样一种精神,因为《图兰多》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其中还有一支《茉莉花》的旋律。至于是否有人想在日本横滨或神户上演《蝴蝶夫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吃、穿、用,大同而小异,就是异,也是异在文化上面。唯有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民族。因为文化贯穿着一个民族的血脉,映照着一个民族的个性,包容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多少年来世界上大凡有影响的作品,哪一部不是借助了文化的力量,才乘风直上,创造奇迹?以电影而言,奥斯卡得奖作品《猎鹿人》是以居住在美国的俄罗斯人的习俗为背景的;《教父》反映的是意大利文化;而前不久风靡一时的《泰特尼克号》用一支苏格兰风笛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由此可见,如何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民族的文化确是一个不可小看的课题。当然,上海版的《阿依达》中还有不少独到之处,这就有待于行家们的总结与研究了。(程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