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普通人的保罗-莫里哀情结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17日19:02 北京晚报
八几年我记不清楚了,就在台基厂梅园乳品店边上的那家新华书店,我认识了保罗-莫里哀。为什么要买那盘标价高达18元的进口磁带我至今也不清楚,它对于一个80年代的穷中学生来说显得那样昂贵。而且在此之前,我也不知道保罗是何许人。可能就是因为那黄、黑、白三色相间的封套和乐手们绅士般的风度吸引了我。在物质、文化都相对贫瘠的岁月,它是那样与众不同。由此保罗以他流畅温暖的旋律,像黄昏中的一座桥,让我自然而然而又泰然自若地走进了古典音乐的欣赏之门。它没有以往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疏离和压迫。伴随着“梅园”一毛二话梅的甜,两毛四酸奶的酸,我开始了与保罗-莫里哀的亲密接触……
如我这般的感受不少人都有。一位稍长于我的记者同行说,那时大学宿舍的卡座里一天到晚放着《爱琴海的珍珠》,谁要是不知道保罗就像人们今天不知道雅尼一样落伍。而80年代,能让耳畔一直清静的中国人一下子接受了古典音乐,轻音乐团保罗-莫里哀的桥梁作用实在功不可没。在12月10日,这只老牌乐队亮相人民大会堂之前,我们不妨探访一下普通人的“保罗情结”。
思绪一:一位网友说,我至今还记得那是1981年的一个夏天,收音机里忽然飘出一段动人心弦的音乐,我立刻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而余下的几首曲子同样让人陶醉。节目结束时我记住了那是上海电台播出的保罗-莫里哀乐队的轻音乐专辑。从此我每天在这个时候锁定上海电台,期待着保罗的出现。让人最难忘的是在大四时我从武汉回南京的江轮上。那天我傍倚樯栏,极目远眺,面对大江东去,夕阳西沉的美景正在出神时,江轮上的广播忽然在报“下面为大家播放保罗-莫里哀的轻音乐”,真让我喜出望外。眼前流淌的是大自然的美景,耳畔回旋的是保罗的仙乐,那份情景交融和身心愉悦的感受实在无以形容。1986年我首次觅得保罗的原装音带,从此一发不可收,至今已收藏了几十种保罗的各类音乐制品,有磁带、薄膜唱片、黑胶唱片、CD和VCD(可惜至今未找到MP3),这些音乐伴我走过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我一笔可贵的财富。
思绪二:另一位网友说,听轻音乐,喝下午茶,漫步林间小径,都是我爱的赏心乐事。平素是百忧感心,万事劳形,为生计辛苦打拼。当此时,疲倦的肢体伸展了,飘摇的心事静定了。我有权利向生活要求一段空白,自己来填补它。如果心情太坏时,填补以啤酒,朋友。无酒无朋友时,我还有保罗-莫里哀的音乐。
对于莫里哀的音乐,我只能用一个最平凡的词儿来赞美它———好听,非常之好听,也许它欠缺一点内涵。这不能说是一个坏评价,如果是一个女人,有人说她非常好看,她应该满意了。倘若,她还是有思想的女人,当然更好。但是,思想对女人来说,并不特别重要,只要她好看。对莫里哀的音乐,也可当做这样一个漂亮女人看待的。
思绪三:一位名为红色小提琴手的网友特别制作了保罗的主页。他在帖子上说:“我是一个25岁的青年,当我9岁时家里有了第一台自己组装的台式音响时,我就非常喜欢保罗。可以说由这个乐队才有我今天对音乐的有些愚见。在过去我仅把他当成带领人们进入古典乐堂的领路人,但如果这样理解保罗就太肤浅了。他创造了一片新的天空,是的,他在创造,把管弦乐与打击乐及电子合成器混合在一起,以管弦乐为主题,这无疑是管弦乐的新生。”
思绪四:名为18977的保罗迷说,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进入中国要比保罗音乐进入中国晚得多。作为我来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才十七八岁,那时的思维鉴赏能力与我现在近30岁的思维鉴赏能力相比要差许多。但是为什么现在留存在我心里的只剩下保罗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罗的音乐是古典音乐,而克莱德曼的音乐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是常存于人们的心灵记忆中的,流行音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思绪五:在一篇美文里也有人提到保罗,这是我整理到的最飘忽的思绪。文中说“有谁还记得,保罗-莫里哀的那曲《Love is Blue》,惠儿不记得了。但是她知道,如果现在有任何一种乐器正在演绎,她都能从一切的杂音中分辨出来,丝丝缕缕地把一切声音过滤、清理,最后单留那一个旋律,在耳边盘旋。惠儿的心思,细致而敏感得如同一把齿间细密的梳子……”
12月10日,人民大会堂,保罗-莫里哀将用精彩的现场演奏让您重拾往日情怀。演出咨询电话:65325805、65930180。(本报记者满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