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人眼中看中国:我们该怎么听音乐会?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28日12:15 北京青年报
是在凌晨1点左右读到那篇《我们拥有的只是张门票》的,不禁哑然失笑。慢慢地,对躺在地板上仍在听着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先生说明着这篇文章,直到他说:我明白了!甚而坐了起来。“是我错了。”他在嚷了。
从十月的后半月开始,因为音乐会的缘故,晚间先生不在家的日子渐渐多了起来。今天,又是如此。咦,音乐节不是完了吗?看了一下挂历上的记录,原来今天是贝尔曼。9点半,他回来了。照例是如以往一样问一下他的感受。回答却是意外的强烈,“这是今年最差劲儿的音乐会,”看到我的惊讶,他补充到,“不是演奏的问题,是观众。”接下来的内容与萧先生的所见极为相似,只是因为他坐在前数第三排的位置,周围多了些摄影的“大炮筒”的频繁的按快门儿的声音。“而且,往往是在需要心静的乐章中,‘咔嚓’声显得越多,真是太刺耳了。”“来拍音乐会的人,是不是至少应该懂一点常识。”他又在发牢骚了。
看到他听完了萧先生文章之后的那种“释然”,我只能这样“劝慰”他:别忘记,你是以在你母国日本的1/5的票价去听的演奏啊,要求别太高。对萧先生的见解,他却悟到:中国人是不是抱着听京剧的念头去听音乐会的,所以,像他那种,一场音乐会以前,将要演奏的曲目的CD三四张对比着听,以预习,复习,再临场的态度去面临音乐会,原来是太认真,也太小儿科了。
先生是日本人,有他过于认真的一面。只是他的两个建议,也许还值得一听:一是对于加演的态度。热情的观众能否考虑一下演奏者的状况,类似贝尔曼先生的高龄及身体情况,是否可以少一点强求,这也应该是一种对演奏者的尊重吧。另一个,则是,对于这样的大师的音乐会,是否可以干脆把票价提高它个十(?)倍?!(文/白鹤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