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芭蕾舞团世纪大阅兵(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06日18:37 北京日报
许久以来,就有热心中国芭蕾的人士大声呼吁:中国的芭蕾需要整合,应该通过风格上的整合和创作的提高,突出和建立中国自己的芭蕾学派。12月24日人民大会堂五大芭蕾的联袂演出传出一个信号:中国的芭蕾将共同开拓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芭蕾之路。
21世纪的前夕,2000年12月24日,将是一个众星捧“芭”的大日子。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和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我国现有的五个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天津芭蕾舞团和广州芭蕾舞团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袂公演,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中国芭蕾的“多声部大合唱”,也是显示中国芭蕾艺术实力的一次大阅兵。
演出的片段曲目可谓经典和优秀:20世纪的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中芭),“可以用眼睛读懂的音乐”———《二泉映月》(辽芭),阿拉伯传说在中国的惟一芭蕾版本———《一千零一夜》(天芭),中国芭蕾史上的新版《黄河》(广芭),浪漫芭蕾的杰出代表———《吉赛尔》(上芭),以及五大芭蕾舞团共同合作的《天鹅湖》第二幕、数位在国际比赛获奖演员的表演等。但这绝无仅有的中国芭蕾的合作,一方面让广大观众有机会看到我国高水平芭蕾演出,另一方面也让关心中国芭蕾的人们再次思考中国芭蕾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的芭蕾军力到底如何?军力的地区分布又是怎样呢?自1959年中国第一个芭蕾舞团在北京诞生以来,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终于在东方这块没有生长过芭蕾艺术的土地拓出一派葱茏的新绿。五个芭蕾舞团代表了中国芭蕾的全部力量。
作为中国芭蕾的一支生力军,上海芭蕾舞团早在1979年正式挂牌前就以创作、演出《白毛女》而闻名国内外。该团演员出色,实力雄厚,更由于处在“海派文化”氛围而创作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
辽宁芭蕾舞团诞生于80年代,20年来积累与创新并举,犹如一列奔驰在传统芭蕾和民族芭蕾的双轨道上的火车,坚持着独特风格的创造和不懈的艺术追求,尤其是在芭蕾民族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创作的《二泉映月》交给中国观众一部“看得懂”的中国芭蕾。
1992年成立的天津芭蕾舞团隶属于天津歌舞剧院,而该院早在60年代就上演了芭蕾舞剧《西班牙女儿》。建团以后,在俄罗斯艺术家指导下,先后排演了一系列古典芭蕾舞剧,演员阵容齐整而富于朝气。
我国最年轻的广州芭蕾舞团建于1993年。该团建团起点颇高:由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几十名充满朝气的年轻演员作为基本队伍,保证了艺术风格的纯正;能够在广泛吸收其他舞团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办团方针;最早实行市场条件下发展艺术的招聘制管理方式,保证了舞团运行活力。七年来他们满怀信心地完成多部中外舞剧创作及推出舞剧《玄凤》等,博得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好评。
已有40多年历史的中央芭蕾舞团,以俄罗斯芭蕾学派的传统为基础,又学习吸收欧美各种风格流派加以充实,并于创作、演出中国作品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民族风格。中芭演员具有良好的艺术传统,实践丰富,技艺水平高,舞台作风也日益严谨。该团还拥有一支交响乐队,演出时乐队现场伴奏,这在世界上已不多见,体现了中芭追求艺术完美的大团风范。
中国现在从事专业芭蕾演出的演员有300多人,从事各种幕后创作、教学和管理的人员就很难计数了,就是这些幕前和幕后的英雄支撑起了中国芭蕾的天空。在芭蕾圈里,产生明星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从80年代初我国演员初登国际赛场,中国人的身影便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大芭蕾比赛领奖台上。据不完全统计,现今中央芭蕾舞团的台柱演员和独舞、领舞演员中,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人数就多达30多名;上海芭蕾舞团达17名;辽宁芭蕾舞团达13名。
芭蕾舞是综合的艺术,除了明星之外,一个舞团的群舞水平代表着这个团队的整体水平,我国芭蕾舞团的群舞水平得到国际芭蕾界的好评。由于社会观念和体制的原因,国外不少芭蕾舞团的组成是少数的尖子演员和芜杂的群舞演员的混合。与此相反,我国芭蕾舞团的演员则全部由经过正规院校多年培养,进入各个舞团前还要逐个考核,进团后继续在实践中提高而日趋成熟,因此“训练有素、阵容整齐”是我国群舞演员队伍的一大特色。以中芭为例,在《天鹅湖》饰演群鹅以及其他舞剧中屡屡展现美妙图案的女舞队,演员平均年龄尚不足20岁,在舞台上焕发了异常清纯优雅的学院派光彩,曾使著名的国外舞团同行羡慕不已,夸奖她们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舞队”。
中国芭蕾在表演人才方面达到国际水平,然而,中国芭蕾艺术委员会秘书长肖苏华同时尖锐地指出:中国芭蕾在培养人才方面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即忽视了创作人才的培养。60年代我们有了《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这样经典的作品,遗憾的是,此后再没有超过它们的作品出现。
一个优秀的编导可以决定小到一个团大到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芭蕾艺术发展的风格和方向。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英国人约翰·克兰科在德国创造了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奇迹,把一个奄奄一息的三流芭蕾舞团在短短几年中带成世界一流的芭蕾舞团。
英国的芭蕾在二战结束前也很不景气,更谈不上是真正的英国芭蕾学派。50年代初阿什顿出任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驻团编导,创作了大量的大型舞剧和交响芭蕾作品,使该团在短短十几年中跃升到世界六大芭蕾舞团之一。
50年代末,前苏联戏剧芭蕾已走入低谷,显露出“老化”症状。格里戈罗维奇及其交响芭蕾舞剧在这时应运而生,这也适应了芭蕾艺术发展的必然。格氏从1964年到1990年任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创作了14部大型交响芭蕾舞剧。他个人的艺术实践对苏联芭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他把整个苏联芭蕾舞带进了交响芭蕾的新时期。
这些事例向我们提示了一个朴实的道理———舞蹈编导是芭蕾艺术的灵魂。令人欣慰的是,我国舞蹈界专家已对此达成共识:芭蕾创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有战略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编导的培养。肖苏华认为,30多年来,中国没有创作出一部超过《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芭蕾舞剧,无论是创作思维、创作技法,还是舞蹈语汇都远远落后于世界芭蕾的发展。他竭力呼唤中国优秀的舞剧编导,呼唤优秀的芭蕾剧目。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说,中国芭蕾要突破,创作迫在眉睫,但也决不能急功近利。要允许失败,好作品不会一次成功,要让历史、让观众去评判。肖苏华建议每个团制订10年至15年的创作计划,准备两年创作一部新舞剧,同时每个团派三位演员学习编导专业。
创作中国风格的芭蕾舞剧,逐步形成中国芭蕾学派一直是中国芭蕾界的追求。辽宁芭蕾舞团编导张护立说,芭蕾应该姓“芭”,但中国芭蕾要民族化、群众化、现代化,应是“芭籍华人”。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意境、构思、语汇和音乐都要创新。北京战友歌舞团编导赵明认为:“芭蕾要与中国舞蹈相结合,要借鉴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我经常从芭蕾中汲取养料,对芭蕾达到酷爱的程度,我想中国的舞蹈将来是要通过芭蕾走向世界的。”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哈木提说,《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是一个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还有许多不足,应不断精雕细琢,使之成为世界芭蕾宝库中的精品。肖苏华还建议,可以挑选3至5部新创作舞剧,集中一批专家进行精心加工、提高。
能跳能转,是不是芭蕾?技巧高超的“把杆王子”、“把杆公主”是不是芭蕾教学的最终结果?芭蕾舞演员要不要学习中国艺术?芭蕾教学该怎样适应要求越来越高的芭蕾演出呢?
教学是芭蕾演出的基础,全国每年毕业的芭蕾舞学员多是中专生,有的学生在艺术素质等方面的欠缺,使他们在进入演出团体后显得力不从心。
演出团体的负责人谈了切身感受。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说,学校如何“产销对路”是个双方需要共同研究的问题。现在有的芭蕾演员错误地认为能跳能转就是芭蕾,甚至盲目崇拜技巧至上,因而出现了“把杆王子”、“把杆公主”———在教室里基训很棒,但在台上就会跳不会落地,会转不会停,没有光彩;有的仿佛音乐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节奏跟不上;更有甚者,对中国艺术看不上,不愿学。因而一些演员在台上缺乏热情,缺乏表现欲,这就非常需要对演员进行敬业教育。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说,群舞整齐还不够,这是形式,应该要有内涵。在台上每个演员都应该是一个音符,故演员必须提高艺术素质。
现有的芭蕾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进行改革。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孟广城说,芭蕾教学可分三个阶段:基础教学、提高教学和进团继续教学。在芭蕾动作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艺术素质,包括控制能力等。还应该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尽量缩短从学生到演员的距离。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许定中还谈到,想有好的演员,先要有好的芭蕾教员。名师出高徒,没有好的教员,就不会有好的演员。现在缺乏的正是好的教员。应提倡在教师队伍中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优胜劣汰。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落伍。芭蕾舞在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大,但中国芭蕾自己因市场营销推广不够,因此与观众总有那么点距离。改变观念,赢得市场也是中国芭蕾的当务之急。
这个问题对中国芭蕾界来说是个新课题。一位演出经理的话可以给芭蕾界一些启示:芭蕾作品排出来是给谁看的?给领导、给同行看都是误区,应是给广大观众看的,因而要尽量华丽而好看,我愿意为好剧目找观众,为观众找好剧目。上海大剧院经理钱世锦曾介绍,两年来,良好的管理和市场运作使上海大剧院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00多场演出,国内外的芭蕾舞演出占了100场,而且演出收入最好的也是芭蕾,说明观众还是很喜欢芭蕾的,关键看怎么操作。
天津芭蕾舞团的崛起是市场运作的成功范例。天津芭蕾舞团可以说是全国“最安静”的芭蕾舞团,这不是天津人的性格,在所有人的印象里,天津人就连说话都“爱咋呼”,喜欢“张扬”,但天津芭蕾舞团却只是“低头走自己的路”,因此连近在咫尺的北京人也都不大清楚:原来天津也有个芭蕾舞团。北京人开始“火”芭蕾是在1995年之后,谁曾想,天津人“火”芭蕾从1987年就开始了。“天津芭蕾之春”是最早用“芭蕾”的名字命名的一个艺术节活动,但当时天津芭蕾舞团还没有成立,直到1992年才在天津歌舞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芭蕾舞团。俗话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立之初的天津芭蕾舞团就在全国首演了阿拉伯风情的名剧《一千零一夜》,如今这部作品已经在中国演了8年,市场很好。天津芭蕾舞团团长王起说,他们为了推销自己,从舞台走向广场、走进电台直播间,与观众沟通,开通芭蕾热线等,缩短了芭蕾与观众的距离。
中国芭蕾有潜质,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希望中国芭蕾人能够圆我们的芭蕾梦,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梦。本报记者徐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