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记京剧《宰相刘罗锅》作曲朱绍玉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08日16:01 北京日报
贺岁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火爆京城,北京京剧院著名作曲家朱绍玉功不可没。
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宰相刘罗锅》的声腔和音乐,那就是新、奇、高、妙。
“新”在朱绍玉没有取捷径,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辟蹊径,穿旧鞋走新路。他立足现代人的听觉趋向审美趣味,疏通现代人怀旧思古呼唤传统的脉络,将戏曲音乐新的思维贯串于创作之中。“刘罗锅”从去年的一二本,到今年的三四本,声腔音乐本本出新。
“奇”在朱绍玉并没有以新换旧。京剧姓京,“罗锅们”开口一唱,西皮还是西皮,二黄还是二黄,但传统的声腔曲牌却是旧貌新颜。第一本刘墉在金殿唱的大段(西皮流水),第二本刘墉唱中夹白,念中带唱的(反四平调)等唱段,听起来既让老戏迷过瘾,又让新观众上瘾。
“高”在朱绍玉将多种音乐元素熔于一炉,技法手段运用娴熟精到。声腔音乐与全剧的风格极为统一,既增添了贺岁戏的喜剧色彩,又提高其艺术含量,使“刘罗锅”在贴近百姓的亲和中渗透着人文气息,庄谐有度,格调不俗。第三本刘墉那段“我刘家世代在朝为官宦”的(反二黄原板),吸收了北京地区曲艺的杂腔小调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第四本刘墉骑驴时唱的“大清早儿出门去赶集”,脱胎于山东柳琴和吕剧音调,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地域色彩更加突出。
“妙”在朱绍玉不仅让几台戏在他的音乐中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他更让一二本和三四本几组个性鲜明、“派性”十足的“角儿”,既各显神通,又天成契合。
传统京剧的“行弦”(小拉子)千篇一律,而朱绍玉自创的“行弦”,清晰地拉出了一条贯穿连台本戏的音乐主线,让人一听便知这是“刘罗锅”独家所有。第一本中,众书生赶考齐唱的“天上天上掉馅儿饼”的音调,到了第四本用在和王申的家丁仆人的齐唱上,借电视剧的手法体现出音乐的延续性。
一二本中的麒派刘墉,三四本中的余派刘墉,以及老生小生乾隆,声声不同;那和王申、六王爷,更是一本一换。演员们来自北京、上海、中国几家京剧院,这流派、门派,也是派派有别。朱绍玉使招儿,让他们声谐腔合,妙就妙在其似与不似之间。
朱绍玉在戏曲音乐的改革路上,迈出了新的步子。希望有更多人与他同行,戏曲舞台春色常新。(紫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