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泰斗袁世海先生辞世之后,著名作家、戏曲评论家刘连群先生深夜致电记者,在无限的缅怀中回顾了袁先生高深的艺术造诣和高尚艺德。
地位:梨园舞台失巨擘
袁先生8岁入富连成的科班,1934年出科后,先后与马连良、尚小云、李少春等名角联
袂演出,声名鹊起。他的辞世无疑让梨园行中痛失巨擘,袁先生可称得上是承前启后、开创净行新天地的一代宗师。
刘连群先生介绍说,样板戏《红灯记》让年轻观众记住了日本宪兵司令鸠山的同时,也记住了一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当袁老86岁高龄时,居然又用原班人马复排了这出戏,再一次引起轰动。这次复排,不仅创造了重排剧目的跨时之最,38年中原班人马一个不少又创造了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特点:博采众长为己用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袁先生不仅发扬了“郝派”艺术的特长,而且还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袁先生的表演豪放刚健、传神有力,唱腔高宽雄厚却不失细腻,自创架子花脸铜锤唱法一派,博采众家之长,人称“袁派”。
刘连群告诉记者,当年袁先生拜郝寿臣老先生为师时,郝先生问他:“你希望把你砸碎了捏成我呀?还是想把我砸碎了捏成你呢?”袁先生选择了前者,郝先生表示:“错了!那你不就成了郝寿臣了吗,你应该塑造一个新的袁世海!”“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这句话,一直被袁先生牢记在心,成了他日后的座右铭,在他的表演中不仅完全地继承了“郝派”艺术精髓,同时又吸收了金少山先生的艺术特点。最令人佩服的是,袁先生还跨行当向其他大师请教学艺,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著名老生周信芳先生和著名武生杨小楼先生的特长都被袁先生变为了自己学习的样板。
成就:甘为绿叶衬红花
架子花脸一般以配演为主,主演的大戏较少,但甘为配角的袁先生却默默无闻地用自己出色的表演让主演的形象更加光彩,同时也显露出了他本人高尚无私的思想境界。
刘连群先生讲了几则梨园轶闻,更加印证了袁世海先生不俗的艺术水准。
周信芳先生曾在上世纪30、40年代与袁先生合作演出过。周先生晚年与袁先生分处上海、北京两地,他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再与袁先生这样优秀的坐场花脸同台合作了,他自己感叹道:“与袁先生同台要提着神,一不小心就被他压下去了。”马连良先生首次与袁先生同台时,后者还是个未出科的孩子,坐在官凳上的时候脚都无法着地。但马先生当时便发现了袁先生的才华,只恨其当时年纪尚小无法随他的剧团辗转演出。等袁先生出科后,二人终于合作演出了《四进士》、《群英会》等经典剧目;梅兰芳先生对袁先生也是格外关爱,在赴日演出时特邀袁世海出演拿手戏《霸王别姬》中的霸王。
贡献:开创新戏留后人
袁先生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大胆突破传统京剧中的模式,开创出了不少新戏留给了后人,成为了京剧艺术中的瑰宝,他饰演的曹操、李逵、张飞等形象深入人心,有“活曹操”的称号。
“袁先生的《九江口》、《野猪林》、《黑旋风李逵》、《西门豹》是梨园行中的一份财富,他在创造新戏的过程中大胆突破,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技法又推进了一步。他的身材魁梧、动作稳健,刻画人物细致入微,能抓住角色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特征。”刘连群介绍过袁世海先生的创新改革之后还指出,袁先生是较早涉足现代戏的表演艺术家之一,《白毛女》、《红灯记》、《林海雪原》、《平原作战》都有袁老的参与,而《群英会》等剧目还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
晚年:老骥伏枥志不衰
袁老的晚年依然关注京剧事业的发展,他不仅坚持演出,而且还悉心点拨青年演员。在“音配像”工程中,袁老亲自披挂上阵为自己的《盗御马》重新配像,饰演窦尔敦。袁老还将曹操在不同剧目中的形象串编在一起推出了一出新戏《曹操》,由他亲自饰演,在录制的间隙,袁先生不忘对青年演员言传身教。
作为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的策划人,刘连群先生还介绍说:“袁老先生本来还要参加今年戏曲晚会的录制与谭元寿先生合演《天霸拜山》。文化部的春节晚会上本来也安排了袁先生的《牛臬招亲》和《红灯记》。他的离去让我们深陷痛苦之中,扼腕不已。”
“孟德犹活,群英会吟九江口;鲁达存真,野猪林祭黑旋风。”在刘连群先生亲写的这副挽联中,痛悼之情显露无遗。新报记者翟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