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钢琴奶奶”周广仁的幸福时光(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26日16:04 北京青年报
 本月23日,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坚持了四年的“周末普及音乐会”在她一家老小齐上阵的家庭音乐会上结束了本世纪的演出。带着长久以来深埋于心的敬仰和对“钢琴奶奶”家庭成员的好奇,在一个狂风飞扬的日子,我如约来到了位于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内的周先生女儿家。虽然已提前将地址沟通得很详细了,但因怕我找不到路,年逾七旬的她还是伫立在寒风中等了我近半个小时。
“我们这个绝对音乐之家要聚到一起实属不易,6点钟孩子们又要做‘鸟兽散’了。”(这是见面后周先生说的第一句话。)此时的我不禁心中一惊,摄影记者因临时有事大约6∶10才能赶来。本来已诚惶诚恐的我只得硬着头皮将情况转述给周先生。虽然皱了下眉头,但周先生还是延续了一贯的谦和,“到家再商量吧。”
进屋后,未等落座,她首先向我介绍了家庭音乐会的其他五位演员:女儿、女婿,两个外孙女和儿媳。当得知摄影记者要晚些赶来时,7岁的外孙女何晓霖首先嚷了起来,“那不行,我5∶30要去学琴,如果不去,得先向老师请假,我都约好了。”此时的我更加不知所措,“危难时刻”,周先生显示了在这个绝对音乐之家的绝对权威,在她的要求下,所有准备外出的人都因此而更改了时间。
此时,我才将悬着的心放下,环顾了一下四周:原本并不宽敞的屋内被一大一小两架钢琴充斥得有些局促,书架上摆满了英文音乐书籍,就连电视中的影像也是祖宾-梅塔的指挥现场,看来称作绝对音乐之家是一点都不过分。
“所有的演员都在这儿了,有什么问题你尽管提。”周先生首先打破了沉默。我指着一直光着脚坐在地上打滚的小外孙女何晓霖,“她也参加演出吗?”未等姥姥开口,她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我会拉大提琴和弹钢琴。我这星期还要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这两天我天天都在练。”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汉语能讲得如此流利着实令我惊叹,但由于浓郁的美国文化背景,所以姐妹俩对美国大选都极为关注。不过,由于对汉字的相对生疏,所以姐姐在读报时将“总统”念成了“总充”。既开朗又含蓄,这些兼具东西方优点的个性使得这对姊妹花更加惹人喜爱。
当谈及此次家庭音乐会的筹备背景时,周先生说:“去年8月,女儿、女婿回国后,我们便开始筹备这台音乐会。本来没打算两个小外孙女上场,但后来考虑到祖孙三代齐上阵的冲击性,才决定让两个小家伙也一试身手。其实她们并没有太高的技艺,演奏的也仅仅是《沂蒙山歌》等较简单的曲子。但追求的是家庭气氛与音乐意境的融合,并非高超的指尖演奏效果。近几年,钢琴已不再作为奢侈品而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小提琴则更为普及,每位家庭成员手持乐器组成小型乐队登台演奏已不再是梦想。我希望能借此次普及音乐会在提高人们艺术鉴赏力的同时,也使音乐成为中国普通家庭除麻将、卡拉OK外的又一自娱自乐方式。”
的确,无论是“钢琴奶奶”还是“周广仁先生”,这些既具亲和力,又似严厉的称谓正是这位可敬老人多年来甘于平淡、致力普及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她一贯的做人原则。但周先生却不这样看,“钢琴奶奶是因为我岁数大了,从前他们还称我‘钢琴阿姨’呢。至于‘周广仁先生’,那是因为我祖籍宁波,长在上海,而江南一带则习惯称老师为先生,所以学生们便延续了这种叫法。”
当记者提醒周先生,当日的北青报上已将此音乐会作了预告,并将其一张照片作为压题主打照片时,周先生赶忙让女儿打开报纸,更加笑容可掬地说:“谢谢你们,照片太漂亮了。”小外孙女也找到剪刀将文章及图片剪下收藏。
最后,在摄影记者为他们全家拍照片时,记者才注意到,周先生的女婿以及两个外孙女手里分别拿着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这么完美的组合不正是周先生幸福家庭以及一生美好心境的体现吗?(文/郭佳;摄/王卫)
周广仁: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出生于德国汉诺威,师从钱琪、梅帕契等中外名师。1951年、1956年两次在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和第一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1980年以来,她多次应邀担任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多年来致力于钢琴普及工作。
图一:何晓桦、何晓霖:周广仁的外孙女,在美国长大,现在实验一小读六年级和一年级。
图二:逄勃(右):周广仁的儿媳,1983年师从周广仁教授学习钢琴。1993年赴美留学,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图三:陈漪涟(右一):周广仁的女儿,自幼随母学习钢琴,1980年留学美国皮堡蒂音乐学院,师从钢琴大师郝奇格先生。现任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钢琴副教授。何荣(右二):周广仁的女婿,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教研室及乐队片段课教研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