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醉心京剧艺术 最具票房魅力(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31日17:18 北京晚报
10岁开始学京剧;13岁便在连演百余场的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任主角;28岁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在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获老生第一名;梅兰芳金奖大赛荣登生角组榜首。作为一名京剧演员,今年39岁的于魁智在许多人看来无疑是幸运的,而于魁智说他相信机会只垂青有准备之人。
天安门前掉过泪
也许是受当音乐教师的母亲的影响,于魁智不满10岁便被选入沈阳京剧院学员班。经过杨元咏、黄云鹏等名师的精心培养,他在唱念做打各方面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3岁主演现代京剧《大橹歌》,连演百余场,受到广泛好评,成为沈阳京剧团骨干演员。
1977年,剧团恢复传统戏,唱了6年样板戏的于魁智这时才发现自己连化妆都要重新学起。剧团演出传统京剧《十五贯》,于魁智只能跑龙套,在台上一站就是50分钟,几乎没有任何台词。就在这时,中国戏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两名老生插班生,知道消息后,于魁智彻夜难眠,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他毅然放弃了已有的一切,揣着200元钱、200斤全国粮票只身来到了北京。
由于在京城举目无亲,他白天到戏曲学院练功、吊嗓子,晚上就睡在火车站的冷板凳上,就这样苦熬了4天,初试那天,他一连唱了三段京剧,几乎把自己所学的所有功夫全都拿了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已无路可退了,只能拼尽全力考取。
到北京一个星期,于魁智说他是因为乘车反了方向才第一次到了天安门的。“那是一个傍晚,天阴沉沉的,广场上有很多人,几位老人和孩子在放风筝。坐在广场上,看着头顶低飞的燕子,想想自己几天来的经历,16岁的他无助地哭了。“也就是在那一天,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留下来,要在北京做出成绩来。”
直到现在,于魁智还会经常带着家人到天安门广场看看,因为那里有他16岁的泪水和梦想。
跑了三年龙套
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不久,于魁智开始变声,三年时间,只能看着同学们实习、彩排,自己却不能上台,他心里说不出有多难受,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传统京剧艺术在唱腔的学习方面讲究口传心授,白天,于魁智在学校学习之后,晚上还要到老师家去学戏,每次去他都把时间掐得很准,一定要等老师吃完饭、看完新闻联播才敲门进去,去早了就站在门口等候。老师说戏一般都要说到夜里12点左右,从老师家出来路上需要1个多小时,冬天的时候,眉毛、口罩上挂满了霜。
“太庙”一折戏有一套甩发、踹僵尸等五个动作,每次表演都能博得阵阵喝彩,就为这五个动作,于魁智每天每个动作要练30次,整整摔了1年,最后,甩发甩得脖子几乎和下巴一般粗了,饭都难以下咽。
毕业公演,共6场戏,于魁智一人包演了5场,毕业分配,他三个志愿填的都是中国京剧院,他自信凭自己的功夫,“中国京剧院不可能不要我。”
中国京剧院人才济济,初出茅庐的于魁智跑龙套一跑就是3年,在这期间,与他同期的一些同学纷纷“跳槽”,一起毕业的9个老生就剩下他1个人了,看到别人在国外发展,自己却在国内跑龙套,于魁智也曾打过退堂鼓,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他坚信自己的汗水不会白流。
京剧舞台的希望之星
在中国京剧院,于魁智先后得到了袁世海、李世济、刘长瑜、杨春霞等前辈的提携合作,更得到李鸣盛、茹元俊、曹韵清、祝元昆等名师传授杨(宝森)派、李(少春)派名剧———《奇冤报》、《响马传》、《野猪林》等。通过多年不断学习及舞台实践,于魁智在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
现为国家一级演员的于魁智近年来除了在国内各地巡回演出外,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及美洲。从1993年至今,他曾6次赴台湾演出,被台湾《中国时报》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有他参加演出的门票通常在演出前一个月就已全部售完,演出期间他住在哪家酒店、哪个房间、日程安排如何,当地戏迷了如指掌,每场演出过后,许多戏迷涌向后台争相与他合影留念,今年的演出还未结束,明年的档期早已安排好了。
今年,于魁智从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后,参与了传统京剧《满江红》的重排工作,《满江红》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先生的代表剧目,已经绝响舞台39年,由于没有留下任何声像资料,重排难度可想而知。为此,全体创作人员走访了许多老艺术家,为了一段唱腔有时大家要讨论几天时间,《满江红》在长安大戏院首演,许多戏迷看了于魁智饰演的岳飞后认为很有李少春当年的风貌。本报记者洪燕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