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10月30日,以“受众需求与当下中国电影叙事能力”为主题的“中国电影博物馆2010学术年会”在馆内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众多机构的专家学者、影评人、业内一线创作者和普通观众代表,共百余人齐聚中国电影博物馆,同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人员一道,为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讲故事把脉会诊,建言献策。
本次年会分上下午两个板块,分别针对“当下中国电影叙事特征阐释和问题剖析”、“受众需求与电影叙事能力的提升”两个议题展开讨论。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智锋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分别担任两个板块的嘉宾主持,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和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分别对年会上下午的研讨做出精彩点评。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副书记李米莉、副馆长邢建毅出席了会议。
从业界与观众关注热点中寻找确定年会议题
本届年会主题立足电影叙事能力,探讨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讲故事,这一议题的最初动议来源于观众。中国电影博物馆杨永安馆长在年会开场白中表示:“在电影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式下,越来越多的影片玩酷玩炫,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电影的故事原创力有被削弱的迹象,而在多次的观众调查中,大多数观众仍然坚持他们选择看电影的主要动因仍然是为了一个打动人心的电影故事。”受此启发,并求证于权威专家,中国电影博物馆最终确定了这个年会主题。杨永安馆长还指出,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立场是观众的,活动的出发点是维护观众的利益,要做观众的传声筒。“我们要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一方面扩大电影影响,另一方面要开展影响电影的工作。希望大家通过研讨为电影的大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以挖掘、体现、呼唤、发挥中国电影文化艺术创造力。”
电影叙事能力的内涵界定与特征阐释
年会上,多位专家针对电影叙事能力进行了内涵界定并对当下中国电影叙事特征进行了深入阐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记、教授周星指出叙事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深层的是一种情感和能力,它和哲学相关,和生活相关,和我们的艺术认知的思想性、文化性、生活性以及个人能力有关。他认为“叙事最终的判别不是故事头头是道而是情理丝丝入扣”。胡智锋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叙事的主流是伦理化叙事,这类叙事的集中体现就是“悲情”和“苦情”。他指出目前中国电影出现了伦理化回潮的迹象,这种迹象在《唐山大地震》和《山楂树之恋》中都有体现。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现实叙事和虚拟叙事两种新旧叙事时代交替的阶段,“景观现在成为叙事的主要角色。”在这样一个时代谈电影叙事十分重要和必要。他通过当下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导演,阐释了他们电影作品的叙事特征:陈凯歌的理念叙事、张艺谋的影像叙事、冯小刚的小品叙事。
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空间叙事的革命与中国电影的地域悖论是中国电影叙事面临的最大挑战。他指出以《阿凡达》、《盗梦空间》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正在对空间进行扁平化或者抹去地域的尝试,力图通过这种方式向全球推销无地域、无历史的扁平文化。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则走了相反的道路,《唐山大地震》、《十月围城》等高票房影片都有非常明确的时空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认为,很多当下国产电影存在叙事遗憾,源自编导创作中在观赏效果上追求画面绚烂还是平淡的矛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王宜文教授以《唐山大地震》和《盗梦空间》为例,指出当下主流电影叙事日益凸显出心理因素的重要性,目前国内外很多影片情节的推动力在于心灵上,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节性冲突。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则对比香港和内地电影叙事,指出了两者融合过程中的特征和问题,香港电影细节和桥段的娱乐性与内地叙事中的思辨性相互补充又相互影响。《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认为当下电影叙事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电影的主体更加大众化,电影故事简单化,讲述故事的手段复杂化,视听语言的提炼化。
近几年一些国产影片叙事进步备受关注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饶曙光认为,近几年的国产大片,如《集结号》、《十月围城》、《建国大业》、《梅兰芳》等影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是叙事能力进步的表现,也是价值观正确表达的范例。我们需要运用文化资源优势,激发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增强凝聚力。周星教授则指出《爱有来生》、《我们天上见》等小成本电影在叙事上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两部影片都因为触及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感,引起观众共鸣,得到大家的喜爱。陈山教授认为《杜拉拉升职记》重新恢复了老上海电影的摩登精神,在叙事风格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赵卫防认为《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十月围城》等影片,是真正融合了香港电影的娱乐品格加上内地电影的经典品格形成的新风向。
当下电影叙事能力遭遇多重挑战
饶曙光提出当下中国电影的故事、叙事和景观都是短板,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叙事受小品文化的影响较大,严重降低了中国电影的叙事能力。周星教授认为当下电影叙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故事不好看,没有血肉筋骨的丰满性;第二个是虚假不真实,缺乏生活常识;第三是逻辑不合理,结构不完整;第四是缺乏历史常识,而不能透视高原的境界;第五是表现简单幼稚,难以打动人心。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邢建毅在发言中指出,调查显示,在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相关指标评价中,与故事相关的两项,“故事情节吸引力”和“题材多样性”排名最后。
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针对近期影片《山楂树之恋》展开热烈讨论,不同观点的交锋甚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王一川教授认为《山楂树之恋》在故事内容上淡化了很多关键细节,通过字幕分割对故事的整体性有干扰作用,新编情节违背了当时历史的真实性等等。他指出张艺谋目前陷入了“好看”还是“深思”双重革命的矛盾中,左右两难。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认为这个故事是中国传统“苦情戏”和舶来品“绝症”题材纯爱片的结合,该片缺乏情节上的缔结,更多地是情节的累加,“整个故事特别像老三赚取经验值获得通关能力电子游戏,充满了物质诱惑,”他认为这部影片纯粹是青春期少女对完美男朋友的一种幻想,故事本身非常虚假,但其为适应市场所做的时尚与传统的结合,为类型片创作拓展了新空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梁振华认为《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是一个禁欲时代的爱情故事,但是禁欲的文化氛围在叙事当中完全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撑。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等仅仅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们没有深入创作的主题之中,也没有对剧中人物的塑造形成条件,所以大家对这部影片的历史感不满。他认为该片缺乏充分的情节铺垫,冗长的、让人费解的字幕是电影一个很大的硬伤。《北京日报》高级编辑解玺璋则认为该片存在历史失重,形式大于内容,忽视政治伦理等问题。他认为“通过虚假叙事,张艺谋成功实现了电影叙事和历史的分离,成功脱离了社会历史的限制,把影片拍成了所谓诗画乌托邦,把残酷的甚至是血腥的历史情境美化成干净的爱情乐园。”首都师范大学讲师于丽娜认为以上四位对《山楂树之恋》的批判,“充满了学术的理性,但是充满了性别的不理性”,“老三那样一个毫无条件爱一个人的理想男性,无形当中对很多男性构成了威胁。”《人民日报》编辑、记者董阳在讲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众影评”时指出,影评应当尊重最基本的审美体验,《山楂树之恋》之所以会引起大家的热议,首先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值得探讨的,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吸引了我们。
受众需求等多重角度探寻电影叙事能力提升途径
面对当下电影叙事存在的种种问题,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策划室主任苏毅认为,制片方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题材创作跟风扎堆,是导致当下电影创作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另外,观众口味的变化,而创作者的作品过于个人化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电影叙事能力的下降。来自一线的编剧源子夫则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出当下电影叙事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规避风险,制片方不希望尝试创新桥段,导致编剧作品同质化。
在分析了当下电影叙事能力存在问题和原因之后,多位专家分别从受众需求、创作和产业等角度提出提升中国电影叙事能力的具体对策建议。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以《唐山大地震》为例,指出当下主流电影叙事应当更注重心理因素对叙事的推动力。邢建毅副馆长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了观众对电影故事的评价与需求,并指出根据观众需求讲故事,是对电影人特别是导演的要求,导演是一部电影造梦能力的核心源泉,也是它的外在品牌符号。天津工业大学讲师王乃华认为在分众化和各种媒体和娱乐方式冲击的背景下,创作者应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民族与国际化观影审美情趣的关系。饶曙光认为,我们的主流商业电影应该花大力气从技术、技巧层面研究好莱坞电影叙事规范和智慧。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提出主流类型片生产的标准,追求感性合理性的平衡而不是打破平衡,寻求精神的愉悦而不是刺激。新疆大学副教授张华则通过新疆电影的特点介绍,提出宣传教育电影应当兼顾好看和教育两重功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于丽娜认为,当下电影故事能否讲好是态度问题,并指出电影叙事手法有文化的土壤才能更好地生长,电影叙事应当向传统文化的叙事手法进行借鉴。
电影营销元素与电影叙事的互动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讲师徐帆和中国农业大学讲师陈刚分别针对植入广告对电影叙事的影响展开论述。徐帆认为观众不会因为植入广告与否而评判影片的质量的优劣,植入的广告与角色和剧情越贴近,观众的好感越强烈,但这种好感不会直接体现在购买行为上。陈刚指出“置入式广告正变成流水线的营销模式介入到我们的电影中,根本无法回避。”广告和情节如果能够很好地契合,不会影响情节的推进,反而有利于电影生产的良性循环。清华大学博士生梁君健则就“电影档期和电影叙事变革”进行阐述,他认为“档期发展成熟的话,将对这种电影的题材和电影风格的多样化,以及电影叙事的多样化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会观众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本次年会单独设了互动交流环节,清华大学讲师孙萌对当下功夫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当下大陆制作的功夫片“有武打,有江湖,有高科技,唯独没有功夫”,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缺失,功夫片里的情义都被电脑高科技取代。中国电影博物馆的一位80后会员提出电影叙事的变化应当跟随受众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中国的70、80后观众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进入了后现代阶段,需要在拼贴式情节的影片中获得观影乐趣,饶曙光对此做出回应:中国电影没有经历真正意义的现代叙事阶段,直接从经典叙事跨入了后现代,大众文化缺乏精英文化的滋养。北京师范大学一博士生则认为一部影片、一件艺术品应当具备生命的完整性,而不应该是简单的拼贴。在下午的互动环节中,中国电影博物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会员、老影迷谈到了电影分众化的问题,他认为当下电影追求高科技和刺激的视听,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老年观众的观影需求。中国电影博物馆员工童星从观众角度谈了自己眼中的好故事和好电影,她认为好电影应该用镜头语言讲故事,内容应当源自生活,涉及人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王茵就景观叙事与现实叙事关系问题与陈山教授进行了互动。中国电影博物馆员工黄婷认为应当将经典影片的精华运用到讲解中去,在对博物馆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作用。
影评人俱乐部引起参会者关注
本次年会召开过程中,有近50人主动填写中国电影博物馆影评人俱乐部报名表,积极加入这个公益性的影评人组织。去年中国电影博物馆年会成果曾得到国家广电总局领导同志的肯定和鼓励,批示要求中国电影博物馆发挥年会的学术平台作用,团结和培养一支优秀的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队伍。2009年12月,中国电影博物馆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年轻人和爱好者组成的影评人俱乐部,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观影和评论活动。今年参会的广大影视高校博士生、硕士生和影迷观众纷纷主动申请加入该俱乐部。一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表示:“这一组织不受媒体、片方等任何外力影响,是纯公益性的,参与者表达的观点完全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希望加入这个俱乐部,让来自观众的真实声音传播出去。”
“中国电影观众学研究重镇正在崛起”
与会专家对本次年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多位专家表示中国电影博物馆能够始终立足观众与业界的交叉点上,结合当下热点开展学术研讨,难能可贵。胡智锋教授指出,本次年会没有安排行政领导出席和一般表态性的发言,发言嘉宾一律平等,每人十分钟时间谈要点。主持和总结工作全部交由学术专家承担,充分尊重学术,“中国电影博物馆对学术的热度和力度越来越强化,体现了他们在推动中国电影事业方面的诚心诚意,这在专业研究领域来说很难得。下午总结嘉宾陈山教授表示:“中国电影博物馆年会议题都是馆领导群体提出的,这体现了他们对电影的关注和理论意识。同时他们又与观众紧密联系,真正了解观众的需求。”承担上午场总结任务的嘉宾李道新教授表示,本次年会充满了强烈的本土意识、问题意识和当下性,每一位发言者都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叙事问题表达了强烈地关注和期待。他们都强调了叙事的政治维度、伦理维度、历史维度和文化维度,并且以此作为批判的武器,对当下中国电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王一川教授在点评中表示中国电影博物馆除了是公益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以外,它正在并且将来肯定会成长为一个电影观众学的研究重镇。
杨永安馆长在最后发言中表示:“基于电影影响和影响电影这两项工作,我们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我们的平台为业内外所有人搭建。党的十七大强调了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建立就是国家买单,让群众在这里享受电影文化的熏陶。我们作为管理者,有责任完成好国家交派的任务。我们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从群众的立场出发,传递群众的声音,反映群众的呼声,争取对中国电影的创作者,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愿意和在座的电影人、研究者、学者、学人,共同合作,去实现这一目标。”会后,组织者将对年会收取的论文进行整理,编辑《中国电影博物馆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文/高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