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钱景”的执著--《我们的留学生活》
http://ent.sina.com.cn 1999年12月14日10:18 精品购物指南
9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现在是观众谈论最多的荧屏话题,媒体争相报道,研讨 会随之展开。片子制作
者张丽玲,一个年仅32岁瘦瘦小小的浙江留日学生,在付出了四年 的艰辛之后,终于在北京短短的10天中体验到了从默
默无闻到声名远扬的辉煌。12月6日, 她已经告别掌声飞回日本,可谁能说她留下的仅仅是难忘的喧嚣和感动呢。
自11月22日在北京台非黄金时段播出后,《我们的留学生活》又被纳入《纪录》栏目 在主频道重播,播出
时间大为提前,插播广告有增无减,据说香港凤凰卫视将于12月13日 开播,上海等多家电视台也在争抢。在这部记录了
生命的真实和质朴的作品面前,无数的观 众被征服了。尽管没有任何事先炒作,张丽玲还是成了传媒焦点,北京甚至有不止
一家媒体 邀请影视专家就该片的艺术得失进行讨论。对纪录片而言,这样的反响和“待遇”尚不多见。
成功始于执著
1995年8月开始筹拍,1996年3月开机,1999年6月正式完成,3年间跟踪拍摄66人, 100
0盘素材带,1000多个如火如荼的日日夜夜……这些枯燥的数字记录的正是张丽玲和她 的合作者们的创作历程。
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教授在谈到自己的观感时说,用4年的时间制作是这部片子成功的 关键,如果没有持续的
跟踪拍摄,就不会有那么多感人的真实呈现在镜头前,没有过程深厚 的积累难以成就好的纪录片。4年的时光中,张丽玲孱
弱的身影看不见“钱景”地奋斗着— ——简陋的机器和捉襟见肘的资金,是她证明这份执著的寒酸的开始,说“不可能”的
日本 富士电视台制片人横山隆晴被打动了,位列日本前五位的摄像师、录音师先后加盟;许许多 多留日同胞被打动了,纷
纷给予无私的援助,不论拍到哪一家都是好茶好饭招待……张丽玲 说她也是后来才懂,拍纪录片是要用意志甚至是生命去付
出的,在她跟拍的人中,已经有两 人离开人世没有成为作品,生命的无常就像自己脚下的路一样,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我 一直在鼓励自己,远离浮躁,然后承受压力一往无前。”一直从事纪录片制作的刘先生深有 感触地说,在这个市场驱动
已经使大多数人更钟情于眼前利益的时代,投资者、制作者一般 都等不了这么长时间,非常急功近利,张丽玲给了我们一些
提醒。
魅力源于真实
留学生的生活其实早已进入影视作品,类似题材曾经火爆了一段时间,但观众的好奇心 慢慢的也就消失了,有
人分析说,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作品对留学生的关照仍然停留在惯有的 社会评价层面,有太多的主观渗透,更重要的是,生命
中的真实和精彩演员无从表演。
《我们的留学生活》用镜头关注一种真实的存在,没有任何功利的评判,关注像普通大 众一样经历着人生的大
洋彼岸的生命,他们艰辛的足迹、孤独绽放的青春、悲喜交集的瞬间。 有专家评价说,这种真实,正是纪录片以人为本的精
神内涵,洗却铅华,只剩下生命的律动和人生的原色,因此它所呈现的哪怕只是平凡琐事,却带来了摄人心魄的震撼。
种种迹象表明,纪录片正在以其“真实”的魅力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特别是知识阶层 的好感。几年前《较量
》曾以不菲的票房与同期放映的好莱坞大片相抗衡,《周恩来外交风 云》也表现不凡,电视台的《纪录》、《万家灯火·体
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东方时空·生活空间》、DISCOV?ERY的一些纪录片等收视率都不低。有人预
言,不久的将来, 纪录片将迎来黄金时代。
风格贵在创新
《我们的留学生活》展示了国际通行的、也是符合规律的、能出好作品的纪录片样式。 它的取材方式、节奏把
握、艺术美感甚至是一波三折的戏剧性,都很值得借鉴,尤其是拍摄 者虽然没有介入生活但却在与片中人进行着纯粹的生命
对话和情感沟通,更使得这部纪录片 具有个性的特点,而这些,似乎在我们既有的创作中是欠缺的。
大多数观众脑海中的纪录片,要么是历史资料的堆积,外加解说分析和人物访谈;要么 是听着主人公喋喋不休
的诉说,再配上一些补拍的镜头,或者拿别人的资料片来填补画面, 苍白空洞,风格基本上无从谈起,这种毫无思想和创造
力的模式一度让纪录片走到黯然的边 缘,连大名鼎鼎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也出现了生存危机。
听说该片后期制作很不顺利,在北京那间借来的凌乱简陋的工作室里曾经发生过一些争 执,一名临时参加剪辑
的北京工作人员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剪辑,但做出来的东西与原来 的设计相去甚远,最后只好全部放弃。这不过是个小小
的花絮,却折射了技术处理和风格把 握上的差异。黄橙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