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洗礼 精品问世--访电视剧《惊涛》制片人(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6月17日13:33 南方日报
14集电视连续剧《惊涛》,月底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为了拍好这部反映1998年抗洪斗争的电视剧,主创人员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惊涛》制片人之一、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刘剑锋说:“1998年9月下旬,抗洪斗争刚刚胜利结束,总政治部在北京召开全军抗洪题材创作研讨会。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传达了江泽民主席关于部队要创作好反映伟大抗洪精神的作品的指示。广州军区首长提出:一定要写出一个好剧本,拍摄一部高质量的表现抗洪斗争的电视连续剧。广州军区文艺创作室于是组织作家深入生活。”
1998年10月,几位编剧自湖北宜昌起程,沿江而行,直至江西九江市,足迹遍及长江沿岸所有险段,采访了难计其数的沿江军民。走完了长江,编剧们又到广东、湖南等地,深入参加过抗洪斗争的部队,与干部战士反复座谈。在此基础上,他们完成了剧本总体结构,并于1999年1月创作出《惊涛》剧本第一稿。
广东电视台副台长、《惊涛》制片人之一董智勇对记者说,剧本为拍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拍摄中费了不少周折。
首先是找导演费周折,有一位著名导演,看了剧本激动得不得了,然而他发现有全剧有2/3是大场面,太难驾驭了,于是知难而退。接着,又有一名导演由于种种原因中途退出。第三个导演周力硬是将这部戏拍好了。周力后来吐“苦水”:“开始我一听是军事题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因为我曾经是一个军人。可我没有想到,拍这部戏竟有这么苦,这么难!”
找演员也有曲折。为了精益求精,男一号不得不中途换人,变成如今的胡军。女二号也是临时换了人。开拍时洪水帮了一定的忙,但洪水来得猛,退得快,时间不等人,挑演员又不顺。“当时真急人!但现在的演员个个都演得不错。”董台长说。
拍摄工作更历尽艰辛。
为了保障《惊涛》的拍摄,广州军区首长1999年6月中旬主持了军事保障联席会议,就拍摄《惊涛》所需装备、器材、服装、车辆及兵员调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加以落实。
同年7月11日,《惊涛》正式开机。其时,天气酷热,外景地湖北嘉鱼又正赶上长江大堤发生险情,拍摄困难接踵而至。但摄制组坚持以抗洪精神拍《惊涛》,烈日下烤,泥水中滚,暴雨中淋,扛泥袋、背沙包……毫不退缩。
在1998年那场抗洪斗争中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旅”的某舟桥旅的干部战士,夜里扛沙包堵管涌巡堤查险,白天配合摄制组拍戏。由于连续作战,许多战士累得昏倒在拍摄现场,将军们看了直掉泪。
更可怕的是,在外景拍摄中,有些地方有血吸虫,还插着警告牌,明确禁止下水。但为了保证拍摄任务的完成,演员们硬是往水里跳。
摄制组一半的人也泡在水里。水里没有机位,要解决一个机位,几乎要花去半天的时间,而摄制周期的压力几乎要把人逼疯。导演每天望着长江发愁:长江中没有大水,堤岸和水平面的距离相差太远,拍不出灾难的效果;水太大,没有作业面,又难于实施,不能保证安全。像剧本中写的“水中树林”、“水淹公路”、“水漫大堤”等场景根本没法找到。
有的镜头必须在长江中实拍。江水湍急,漩涡密布,稍一不慎就有生命危险。但演楚天洁的陆玲和演李桂林的胡军,以及配合拍摄的部队官兵,为了保证《惊涛》的艺术质量,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个个都表现得十分勇敢。
《惊涛》的拍摄保障难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电视剧。自7月11日开机至10月20日封镜,其间只有百日,却先后动用数万名部队官兵和数万名群众,出动车辆将近一万台次,还动用了3架大型运输机,两架直升飞机。单是两架直升机,就先后飞行30余架次。
许多演职员说,他们拍了多年的电视剧,从来没有像拍《惊涛》这般艰苦,也从来没有见过像《惊涛》这样的大制作。《惊涛》有一个场面:数架战斗机轰隆隆地载着部队飞过来,江上战舰开过来,陆地上无数卡车驶过来,数以千计的步兵徒步赶来,近镜头是几个演员在表演。演员们紧张得汗流满面,因为演砸一次,数以万计的陆海空将士就要陪着重来一次!
董台长说:“《惊涛》是广州军区政治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和平年代》之后的又一次成功合作。但《惊涛》的拍摄难度远远超过《和平年代》。由于我们有优秀的编剧、优秀的制片班子,加上部队与地方密切配合,所以我们成功了。”(本报记者张燕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