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肖童:爱与性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7月04日12:21 三联生活周刊
导读:他能让女性“窥视”欲望得到满足,他代表男性爱情的终极境界,最重要的,他是虚拟的,因而安全、无风险。
消费肖童:爱与性
“如果条件合适,我愿意嫁给肖童,因为他是当今少有的纯情。”说这话的刘绯小姐今年27岁,认为“追星是件特无聊的事”,可是对电视连续剧《永不瞑目》的男主角肖童,刘绯是一见钟情:“那天我瞎拨电视,看见肖童,长得挺精神,充满活力,就看下去了。”看下去的结果是着迷,为了周五晚上最后两集的大结局,刘绯将第二天的自考复习置之脑后,“我得把时间腾出来呀。”此时,刘绯的同事李露也沉浸在肖童的宿命之中。“这个结局很完美。不管欧庆春还是欧阳兰兰,肖童跟谁好都是不可能的走向,悲剧好,悲剧最能打动人心。”李露承认自己哭了,“很难受……痛恨导演。”
根据北京电视台的统计,北京二台首播《永不瞑目》取得平均12.3%的收视率,最高时达15.3%。《北京电视周刊》的编辑李先生认为“综合时间、剧目安排的各种因素,这个收视率还是不错的”。如果说赵薇拥有小至3岁的fans是个奇迹,肖童的扮演者陆毅则成为女性新偶像,以致某次宣传活动中,一位70高龄的老太太上台摸着陆毅的脸,一边叨叨着“真让人心疼”的话。
这样的爱情肯定存在
肖童和别人不一样,他“有动感、有块儿,是能让人接受的线条”,他穿刘绯喜欢的Lee牛仔裤、班尼路T恤,一低头额发遮住眼睛,“我让我男朋友一定要留这个发型,他说太热了,可我就喜欢”。但是,最吸引刘绯的还是肖童的眼睛:“特别清纯,又有一股狂热的劲儿。”
在刘绯的理想中,“要是一个人优秀,就必须通过什么证明你是真优秀;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拼命制造机会、不择手段去得到他”。可在现实生活中,刘绯承认自己“不是特别优秀”,对爱情的追求也“只能根据自身条件找一个合适的。”生活在军人家庭的管制下,肖童那种不管不顾、敢爱敢恨的“年轻人的冲动”和刘绯逆反的性格一拍即合,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恋爱,“我非得按自己的想法做,哪怕是错的,我也要一个结果,别人说的结果我不相信”。
比较刘绯对肖童的个性迷恋,46岁的李露更认同肖童对欧庆春的爱与牺牲:“这样的爱情肯定是存在的。”李露不认为欧庆春利用肖童,“爱是互相提升和造就的过程。如果爱一个人,你会想方设法地努力,为了证明配得上她,比她还强”,有了这种爱情,“就变得特别成熟,宽容,理解别人。”
之所以不喜欢《罪证》,刘绯坦承是因为没有吸引人的男性角色:“我不喜欢尤勇,特别普遍,大众化”;同为青春偶像,在李露眼中的胡兵则“像白开水,没力度”。对擅长扮演警察、军人等秩序保护者的尤勇的漠视,或对模特出身、“假白领”胡兵的否认,作为电视剧的消费主体的女性——刘绯和李露对陆毅的倾心显示出传统男性形象在悄悄地转变:保护者的孔武有力转为俊朗健康,更加强调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柔韧,即视爱情为生命至高境界。
爱是不能忘记的
“没有你,我早就完了。”这是《永不瞑目》中肖童对欧庆春的台词,也是李露最喜欢的一句,因为它唤起了埋在李露心底长达30年的爱情故事。16岁,李露被招到北京当文艺兵,为了“配得上”她,家乡的男友学小提琴、练舞;成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考托福出国,“为的是给我一个宽松的环境,下离婚的决心……那时我天天看报纸、写日记,鼓励自己(离婚),可一看到小孩可爱的样子,又怕他受伤害,就算了”。直到现在,两人国际长途一讲就是两小时,信摞起来都快一尺厚了,“他把我的照片什么时候都带着”。这段感情虽然令李露遗憾,可“我特有成就感,他说是我造就了他”。
“(我的事)和肖童的事不一样,但精神境界是一样的”,李露说,“爱情的力量很伟大,努力了又没成,没成才铭心刻骨,珍藏在心里,快乐地痛苦着。”儿子已经大二,按部就班的婚姻生活并不能满足李露内心的渴望,当李露沉浸在与肖童爱情的共鸣中时,“我先生说烦,不愿看”。理想和现实对照令李露特别计较电视剧欧阳兰兰怀孕的情节,“这孩子别扭”,她干脆地说“就算有孩子也不代表有爱情。”
期待着“快点让我经历点这事(李露的恋情)”的刘绯,在谈过几次恋爱后也感慨爱情的易逝:“开始接触时还行,时间一长,突然一下没劲儿了,没激情,还受束缚,特别无聊。”对于远在英国读书的男友,刘绯很现实:“离了几万公里,承诺不太现实,想管也管不了。”“我只能和他赌一下”,争取在一两年内相聚,如果不行,分手还来得及。“我没有肖童的自信,不能做高不可攀的事情。”
肖童的至情至性弥补着现实生活中女性对永恒爱情的失望,于是消费爱情成了《永不瞑目》最大的特点。在“新浪”论坛上,有网友将肖童与几个女孩的纠葛归纳为柴米油盐型(郑文燕—肖童)、一见钟情型(肖童—欧庆春或欧阳兰兰—肖童)、理智型(欧庆春—肖童)、传统型(李春强—欧庆春),“《永不瞑目》几乎囊括了爱情的全部,谁都可以对号入坐”。对此,编剧海岩有着清晰的洞察,他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时候太物质化、官能化了。大家对情感和精神生活的诉求比较少,有这个需求的人很难找到。在这样一个时代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你给他这样的作品,不管他做到做不到,他是否多情,都会诱发他心里的一些向往和需求。”
安全虚拟的性
厌倦了《罪证》里女人为男人牺牲的叙事模式,忽然“看到肖童为欧庆春而死,觉得挺有意思”。记者林雨敏锐地观察到女性消费男性形象的新趋势,“可以看出导演改变了叙事立场,能感觉到肖童是专为女性观众设置的。”
2000年初,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八大城市做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现代女性的择业方向由传统的服务行业走向更宽广的领域,律师、传媒业、金融成为最热门的职业。同时,随着女性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在中国的传播和探讨,“寻找妇女主体身份和在社会生活中确定女性的主体地位”成为妇女问题研究专家李小江倡导的“新时期妇女运动的主题”。
虽然认为月薪2000元的文秘工作“一般”,但刘绯还是为“所有的工作都是我自己找的”感到自豪;宽裕的家境能支持刘绯男友去英国念10万英镑一年的大学,可“那是他们家,不关我的事。”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女性控制着75%的家庭消费资金,而且80%的消费计划都是由女性决定。经济地位的建立和发展,使女性成为消费主体,女子商场纷纷出现,在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要客源的酒吧里,甚至出现男性陪酒、陪夜的现象。
但是,无论从生物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女性在性表现上的自由度比男性要小得多,男性都是居于追寻、获取的主动地位,女性总是处在求保护、受打击的被动地位。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性表现上更倾向于专一,希求牢靠,也更注重精神。“精神上的契合不可能在酒吧或娱乐场所里随便找到,这也限制了女性消费男性的可能。”林雨说。虽然知道和男友长期分离“不可能不发生什么事”,刘绯还是希望在承诺的一两年内好好经营这段感情,“毕竟我和他时间最长”;而李露的追求更加超脱,“通信30年,恋爱30年,我们连一次手都没有拉过,你相信吗?”
“现在媒体灵光,舆论放松,说明进步了,宽容了,我们能容忍,可不容忍也没办法。”说起男女间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李露愤愤不平:“初一、初二学生穿着校服在京伦大厦门口Kiss,在大街上像入无人之境。”据1992年的一项估计,性病的传播以每年129%的速度增加,离婚率从1979年的4.7%上升到1993年的9.97%。“谁敢在外面怎么着,惹一身病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也许正是这样,才使肖童的出现恰到好处:他外形的健康俊朗,能够让女性的“窥视”欲望得到满足;他代表的男性爱情的终极境界,能够填补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情感不能得到满足的缺憾;最重要的,他是虚拟的,因而安全、无风险。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等5大城市展开的女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女性可能发生的事件中,“时尚类杂志封面形象一半为男性”以55.3%的比例位居15项预测事件的第3位。
视点
肖童的至情至性弥补着现实生活中女性对永恒爱情的失望,于是消费爱情成了《永不瞑目》最大的特点。
《永不瞑目》几乎囊括了爱情的全部,谁都可以对号入坐。(唐波)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