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林:《太平天国》金戈铁马 荡气回肠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7月12日18:05 北京晚报
战争场面虽只有百分之十,却拍出了最大的水战、最大的陆战、最大的马战和最壮观的火战。一个镜头投资五十万元。
开机仪式上,站在前排的人们,从原央视台长杨伟光到当地官员,都是衣冠楚楚,西装革履,独显出一人的特别。他一头花白头发胡乱飞扬着,不修边幅,鞋边裤角沾满了黄泥。他不是别人,正是全剧的灵魂———总导演陈家林。
陈家林以擅拍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而闻名。《努尔哈赤》、《唐明皇》、《杨贵妃》、《武则天》。他导演生涯的多一半是与历史人物共进退。10多年来,他一直想拍《太平天国》,看过3个本子都不合意,直到与张笑天的本子一拍即合,触发了他积蓄多年的创作激情、艺术生命力。
陈导的口才与记忆力堪称二绝。几十集的剧本阅后,他不光对里面的人物了如指掌,且对人物的台词都能过目不忘。他发言从不用讲稿,到哪儿都是洋洋洒洒,一吐如泻。在摄影棚里的服装间,陈导充分发挥了他的“二绝”:
“《太平天国》这部戏,规模巨大,拍摄漫长,人物众多,场面空前,可视性强,专家认可。要拍好,拍大,拍成传世的鸿篇巨制。那种金戈铁马、大江东去的气势要出来,绍继先烈,启迪后人,给人以艺术美感、哲理的启示。要拍成一部有思想性、有艺术性、有文化感、有历史感、有情有戏、有人物、好看的作品。这方面,剧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史料翔实,人物丰满,故事起伏跌宕。”
“《太平天国》虽然表现的是从金田起义到被镇压的全过程,战争场面却并不多,90%的篇幅是写人物,是文戏。我认为所谓可视性应源于作品本身的主题,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矛盾展开,而不是简单地靠低级的噱头、床上戏、卿卿我我。这部戏的笔墨不是停留在历史过程上,而是落在了人物的命运性格上,写出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主要将领的英雄气概和历史局限性。在太平军与清廷、太平军与湘军、太平天国内部将领之间、男将与女将之间、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心理、性格上的较劲儿,从中凸现人物风采。有大刀阔斧劫法场,也有儿女情长、刑场上的婚礼。一波三折,荡气回肠,引人入胜,有戏可看。”
陈家林用“四、八、十六”概括了他对全剧的艺术构思。
“四”,即4场大戏。《太》剧的战争场面虽只占10%,但不打则已,打就要打大战,打出太平军的气魄。剧中将出现最大的水战、最大的陆战、最大的马战和最壮观的火战。太平天国最终付之一炬,女将洪宣娇在漫天大火中拼杀,悲壮之极。一个镜头约投资50万元,一个画面可同时爆发600个炸点。仅大炮就制作了50多门,调战船120多艘,请部队工兵连协助拍摄。
“八”,指8场特效武打戏。在风里、火里、水里、泥里,耗资200万元,请专业武打队演练,要打得漂亮、耐看。
“十六”,是重点塑造洪秀全、杨秀清等16个主要人物。他们每人都有各自的性格、命运,又在太平天国的壮阔背景下交织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命运线。
如此浩大的工程,成立了8个人的导演组,常年超过200人的剧组,要转战8省2市,奔波19个月,寒冷、炎热,其间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出师不利,3月初刚到无锡拍了几个镜头,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风雪把湖上的百余只船及炸药刮个干净,一天即损失几十万元,陈大导叫苦不迭。“大春天下雪下雹子,都让我们赶上了。”他一脸苦笑。“现在不比从前,到哪儿拍戏都得请客吃饭,给人家磕头作揖。”再加资金紧张,运作难度极大,可陈家林硬是要60万元拿下一集,叫同行瞠目若惊。
史实细节上的穿帮,历史人物的虚假,是历史剧的大忌。当业内人士向陈家林吐露了几分担忧,“请看作品吧,明年年底见”———他成竹在胸。(张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