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进入小厅 艺术院线受考验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7月17日03:55 北京晨报
电影从导演和制片方手中脱胎而出,就一脚踏进了江湖,得靠自身的过硬本事打天下,市场就是那个“险恶”江湖。不管你是初涉江湖也好,还是当下武林至尊,面对江湖考验,只有身怀绝技和江湖经验才能真正令你胜出。我们见过虚张声势的“星宿老仙”,也见过信心不足的少年张无忌,还见过真正一言九鼎的武林“大牌”,然而无论谁,我们不听鼓噪,不看胡闹,请“秀”出武功来,让我们口服心服并一饱眼福。套用“江湖”并闲扯一通“江湖”,是因为这样说来,市场与电影的关系就变得直接通俗。电影是形而上的东西,但它依旧脱不了江湖免不了俗。它是艺术,也是商品,你越喜怒哀乐,它越声名鹊起、名利双收。它是拜金奴,它对票房永不满足。而市场越来越成熟,不再是个雏,时时刻刻以观众的名义来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任何来头、任何说法的影片,只要短缺被观众认同和喜爱的元素,票房和脸面就无论如何地挂不住。说了这么一阵,再不往实际里去就有说风凉话之嫌。
日前,电影《北京人》开始进入京城各影院的小厅上映,这部改编自曹禺先生名著的影片,在今年的美国第18届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双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故事片奖。然而,获奖的辉煌和名著的辉煌都帮不了《北京人》什么忙,面对暑期北京电影市场频密、超强的大片阵容,该片的市场安排只得降而求其次,不上大厅,而走小厅艺术院线。获奖影片无可选择地进入普遍只有200个以下票位的小厅,不能不说有些无奈和苦涩。
然而,这个事实也说明,电影市场的操作越来越按经济规律办事。描述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深宅大院里发生的家族衰败瓦解的故事片《北京人》,是一部艺术影片,按该片制片人黎静的介绍,该片是“用电影的语言来表达话剧的灵魂,是将3个小时的话剧浓缩进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去”,影片的文化品位、艺术品位较高,但商业元素要弱得多。对此,发行单位认为:“这样风格、题材、样式的影片,不适应大厅普遍的放映,而小厅运作,还能保持较长的映期。”对于《北京人》的评价,一位看罢影片出场的观众说:“《北京人》在中国电影画廊里应有一个位置,毕竟是名人名著。然而名著搬上银幕,搬得好不好,还待市场检阅。”于是,无论是怎样的背景与前提,当影片踏上江湖,进入市场,便还是一个“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问题。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