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影音娱乐>星闻快报>北京晚报>新闻报道 




龚蓓:与巩俐对视

http://ent.sina.com.cn 2000/02/11  北京晚报

  这是一个极其难成名又十分易成名的矛盾时代。也许每个女演员都在期盼着自己的“红高粱”成熟,等待着自己 的“张艺谋”出现,找寻着自己的“还珠格格”。

  2000年,大年初二是巩俐飞赴柏林,当她的第五十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日子,带着媒体上介绍的那十 几套正式礼服,带着她所特有的迷人微笑以及充满成熟与自信的目光。柏林电影节主席海得林说:“我曾在香港和巩俐交谈, 我被她对世界电影业的深刻的认识所震惊,我认为她是2000年柏林电影节最好的主持者,她集美貌、知识、才华于一身, 是中国电影未来的最佳代表。”

  1988年,上一个龙年,柏林成为巩俐人生道路的里程碑,成为她国际影星梦开始的地方。这一年由张艺谋导 演的《红高粱》从柏林电影节上牵回了一只金色的狗熊,这个金奖给中国电影、给张艺谋、给巩俐都带来了一个全新而广阔的 发展空间。

  1965年,巩俐出生在山东济南,198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1975年,龚蓓苾出生在福建石狮,199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1988年,龚蓓苾参加了自己演艺生涯中的第一部作品的拍摄,这是由米家山导演的电影《你没有16岁》, 那年龚蓓苾确实不满16岁。

  2000年,龚蓓苾毕业后在京城闯荡了一年,在演戏、唱歌、主持等方面都做了尝试,她刚刚完成了《康熙微 服私访(三)》中的角色扮演,巧的是,执导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竟是在《你没有16岁》中认识的张国立。在巩俐飞赴柏林的 时候,龚蓓苾正匆匆南下,去看她第一本写真集的印刷情况。

  模仿未必“秀”

  最早说龚蓓苾像巩俐的是她的老师和同学,在1988年《红高粱》最红的时候。那年,龚蓓苾上初二,有人说 自己像大明星、是“小巩俐”当然很开心。之后的10年间不断有人把她和巩俐联系在一起。最近一次有人说龚蓓苾像巩俐是 在两个月前的一本杂志封面上,作者评价龚蓓苾是“目前中国影坛最酷似巩俐的”。这回龚蓓苾有些不自在了,她一再说:“ 能不能别把我和巩俐比?”

  艺术最初可能总是从模仿开始,但模仿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艺术。艺术从来是讲究个性的东西,它不同于《欢乐总 动员》中的“超级模仿秀”,并不是谁越像谁越好。1982年马拉多纳曾被誉为“小贝利”,也许他根本不想成为贝利的翻 版,他从没有表现过像贝利那样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新闻界的良好关系,他总是要做一些为传统道德观念不能容忍的标新立异的 事情。现在人们已很少把“贝马”相提并论,他俩除了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球星之外,再也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不过让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让自己在另一个人的影子下成长会多么辛苦,多么不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 每个人的头上可能都会有这么个影子笼罩着,它不一定是一个特定的人,它可能是一类人,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运动员 ……从小父母师长就不断明示暗示我们,你是某类人的坯子,你要努力向这类人看齐,朝这个方向发展。于是我们就懵懵懂懂 地朝着那个方向进发,并没有想过它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志趣,是否能让自己快乐地成长。

  龚蓓苾说:“客观地讲,我的一些镜头一些角度很像巩俐,但作为演员,我不能也不会再走巩俐的表演路数,因 为我们之间差了一个时代。”

  并非刻意求变

  现代科技通讯手段使现在的演员所面对的世界越来越小,在这个小小的世界舞台上,众多的影人被放在一起比较 ,想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年轻人会一口气给你数出几十个他喜欢的中外影星、歌星,龚蓓苾也会告诉你,她喜欢的演员有张曼 玉、梁朝伟、舒淇、莫文蔚、比诺什、朱丽亚·罗伯茨……“可能你是优秀的,但以后你绝少有机会做最棒的。”龚蓓苾也知 道这世界上有60亿人,他们被电话、电视、电脑压缩在一个狭小的表演空间,能在这么多人中红,比摸“别克加18万”的 概率还低。龚蓓苾现在还是石狮市100米跑纪录保持者,但谁会在乎呢,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在太平洋东岸有格林、刘易斯、 约翰逊一帮能跑进9秒9的百米大腕儿。

  现在的演员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并不重要,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有一条著 名理论,“媒介即讯息”,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媒介被发明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方式产生,比如,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使报刊产生并成为主要传播手段;而广播电视的发明,造就了电台电视台以及数以亿计的听众和观众。

  龚蓓苾认为,他们这一拨人与巩俐等前辈影星在表演上的差别,是由于技术进步造成的。摄影机越来越轻便,拍 摄手段越来越先进,大大拓展了表演空间。把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搬出摄影棚,和把《拯救大兵瑞恩》海滩激战的戏搬进 摄影棚,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与新的拍摄手段和技术相适应,龚蓓苾这一代演员更少了“舞台份儿”,更多了空间感。

  1995年,龚蓓苾和他的老师同学率先尝试了把话剧小品搬出小舞台,利用实景演出。龚蓓苾谈起那段在校的 日子十分兴奋,“我们请校长来看我们排练的小品,必须有一个专人为校长搬椅子,因为我们的表演场地一会儿是在学校操场 的角落中,一会儿是在隔壁的小胡同里,一会儿是在校门外的人行道上。校长看一圈儿戏,比我们演戏的还累。”

  你看我的眼

  90年代巩俐已经成为“腕儿”级人物,外出总要戴上一副墨镜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10年中墨镜后的这双眼 睛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画魂》、《荆轲刺秦王》一步步走向成熟。现在作为电影节评委会 主席,她又在用这双眼睛审视每一部片子,比较几十部参赛作品。

  龚蓓苾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生活打就得丰富多彩,她为自己制订了一系列短期目标,比如一个月学游泳,一个月跳 健美操,上个月她又走进了跆拳道馆。龚蓓苾人缘很好,练跆拳道不是为了要打谁,防身倒也在次要,她喜欢道馆中的那个集 体氛围。在练习过程中,她最大的获益,便是对眼睛的锻炼。

  除了问心无愧、心底无私外,要坚定一个人的眼神是需要练习的。平静地看着对方,盯着对方的眼睛,并不是件 容易的事。就像每次比赛前的泰森,他总会与对手在新闻发布会上过“眼”招儿,他那双喷火的眼睛往往让对手透不过气来, 压迫得对手不住嗫嚅:“胜负是靠拳头,不是靠目光。”其实胜负在这时已见端倪。

  “在跆拳道中练习眼神,要比对着镜子练更有效。”龚蓓苾说,“每次练习交手之前,对手们总要彼此对视一分 钟,这不光是眼神的交换更是一种气势的较量。在生活中,能够定睛看人,敢于和人对视,是很重要的,而且这对我拍一些角 色之间对抗性比较强的戏也有益处。”

  龚蓓苾现在还没有成为名人,出门自然也不用拿墨镜挡在眼前。闲暇的时候,她会独自一人坐在亚运村一家邻街 的酒吧中,要大大的一杯热果汁,边喝边从茶色的落地窗往外看。街上车来车往,人们行色匆匆,那儿是她的生活,那儿是她 的舞台。谢星文

相关报道:第五十届柏林电影节昨开幕 夫家倾巢护送巩俐

相关报道:各大名牌争相赞助巩俐柏林之行

更多娱乐新闻,请来新浪娱乐




  新浪首页>影音娱乐>星闻快报>北京晚报>新闻报报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