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的试金石--勃拉姆斯第4交响曲版本比较(下)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9月25日16:04 古典音乐资讯网
塞尔版
顺畅一直是塞尔的标准风格,他的许多曲目都已经有非常高的评价,虽然他无法成为德奥指挥家的其中一员(民族性就已经去了一半),但是听过他的音乐之后,总是会心服口服的接受,这张勃拉姆斯当然也是如此。在整体诠释上,塞尔使用的时间并不短,但是却会觉得速度非常快,因为他将音乐中的情绪起伏做了比较平顺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这个板本不够深刻,那么一定是觉得他刻划的不够深,不过这要取决于你对于该曲目的看法,对于作曲家而言,这样的诠释或许才是他最想要的吧!喜爱听顺畅又耐听的第二乐章,这个版本一定要考虑。
克莱巴版
克莱巴的录音已经获得非常多的推荐以及批评,为何会有如此差别待遇呢?其实就如之前塞尔的录音一样,认知的不同所造成的!笔者曾经于前几年撰文讨论为何克莱巴的录音获得极高的评价,在此就不再赘言,笔者只能说,听过这个版本之后,你会发觉克莱巴将音乐中灰色的部分去除的几乎变成零,他让音乐发出古典主义极力追求的美感,顺畅也是这个版本的特色,只是比起塞尔,克莱巴似乎又多抓到一些东西,至于是什么,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的感受,建议长久保存,一年听一次,有一天可以体会顾中之妙!
朱里尼版
听唱片听多了,总是会有一些发现,不过笔者却曾经听一位爱乐者说朱里尼是变态!这么说当然是有原因的,他认为朱里尼的音乐在六○年代叱咤风云时是那么古典、那么客观,但是八○年代开始他却变的非常自我,音乐听来就是拖泥带水,一点进步感都没有,更不用提新发现。笔者当时觉得有一点道理,现在却觉得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发现不是吗?
从这张已经被绝版的录音中可以发现,朱里尼对于这首曲子确实变的非常主观,比起在EMI的旧录音,这张确实显的非常朱里尼,你可以听听看那自在的变化。这样何尝不是一种发现呢?第一乐章结尾时的那股沧凉感,让笔者觉得那么的勃拉姆斯,许多指挥家喜欢以悲剧性做结尾,或是非常戏剧性的收场,但是朱里尼毕竟不是省油的灯,他就是可以超脱这种藩篱,让这个已经被诠释的老掉牙的风格转换成另一种型式。这是录音室录音,因此在许多小细节有瑕疵,但是却一点都不会减损他的价值,反而换来一种现场感,维也纳爱乐精致的美声(尤其是木管),获得了难得的表现。目前已经很难购买,因为连目录都已经没有他的存在,朱里尼迷们加油吧!
莱纳版
记得有人说莱纳听了自己这个勃拉姆斯录音感动的哭了,虽然笔者觉得这样有一点夸张,但是实际听来,这个版本确实有值得聆听的地方。笔者前一阵子换了新的聆听系统,为了体验一下发烧录音的效果,特别将这张以前一直不喜欢的版本拿出来在听一次,后来发现这个版本虽然依然不是笔者最喜爱的版。但是却有了新的想法,笔者认为这个版本有勃拉姆斯傲骨凛然的霸气,却又不失铁汉的柔情,前者可以听他的第四乐章,后者可以听他的第二乐章。
虽然将录音的优劣也放在版本比较的考量有一点奇怪,但是我们却必须说,录音确实会影响聆听时的整体感受,这个录音当然也是如此。就如之前说过的,莱纳这个录音诠释的非常爽朗,而且又不缺曲子中的灰暗面,如果你可以接受索尔蒂的诠释方法,那么应该可以轻易接受这个莱纳的最后录音。
卡拉扬版
卡拉扬一共录制过几次勃拉姆斯啊?其实根据记载,卡拉扬的勃拉姆斯第四号一共有7次录音,算的上是非常喜爱这个曲子。不过个人却认为,如果他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张录音之中,或许就不会让爱乐者浪费荷包了吧?
他的7次录音我都有,包括LD的现场演出在内,但是听来听去,却觉得只有七○年代的这两个录音最好(DG的唱片以及LD)。并非卡拉扬在这首曲子不够用功,而是他的诠释观点实在无法让人一时之间马上认同,就如去世之前的那个录音一样,别以为会是一个充满老人寂寞感的演出,其实这是一个穿金带银的演出,卡拉扬几乎将他毕生的精华用时这首曲子上,整个录音听来就如粉擦太多的老太婆,边走边念,让人讨厌。
笔者最喜爱的是LD的那一次,虽然做的不太像是现场,但是整体诠释气氛非常足够,看完有如亲身体验一场音乐会一般,不过因为没有发行唱片,所以也只能稍微提一下了。这个70年代的录音室录音完成度非常高,流畅度虽然只能说适中,但是已经可以算是标准版本了,相较于伯姆的稍微冷癖,卡拉扬显的更具人性,歌唱性极佳,管乐(尤其是木管)的吹奏可以说是有如聆听最优秀的协奏曲一般。卡拉扬美学的极致就是如此,笔者认为不要排斥卡拉扬的诠释,听听看再说,或许你会对他改观!
汪德版
一直到九○年代末期,汪德才正是被听众所认同,他早年的许多录音也间接备乐评拿来重新鉴定。八○年代,汪德已经完成一次勃拉姆斯交响曲全曲录音,这一次则是再度的挑战。1997年是勃拉姆斯百年逝世纪念,因此接二连三的推出许多交响曲录音,一方面对自己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曲目的市场非常宽广。
这套录音是1997年12月的现场录音,晚年的汪德特别喜爱现场收音发行CD,还好RCA的录音品质特别优质,因此可以保留最多的现场气氛。笔者非常喜爱这个版本,虽然他不是使用维也纳爱乐或是柏林爱乐,但是听来却格外迷人,他拥有非常道地的德奥美声(厚实饱满的弦乐),但是却一点都不会拖泥带水,由于第三乐章稍微长了一点,整体诠释多了一分钟,成为41分钟,也许是因为录音的关系,克莱巴也很顺畅,听来两者一样快,结果却是汪德使用比较多时间。本片刚发行时是香港制造日本发行的版本,一直到去年年初才有国际版,一发行马上被香港媒体评为最佳推荐,日本Stereo Sound杂志也热情推荐。笔者认为已汪德这几年发片的品质,确实具备非常强的实力,他并非RCA请不到好的艺人而刻意炒作的二流指挥家。从音乐中可以听到它具备真功夫,但是想要了解他诠释风格,个人认为还是必须要多听他的音乐才是。
结论
伯姆与维也纳爱乐的录音时一定要听,因为他是个难以超越的经典版本,而且对于入门者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录音。瓦尔特充满人文主义的气质以及克莱巴古典主义的诠释,也是重点所在。这几张都是排名前三位的标准版本,将这几张录音听熟之后,在听其它的录音,会收获更多。
其它的进阶录音包括伯恩斯坦、朱里尼这两个,录音品质不佳的福特万格勒虽然非常值得一听,但是有鉴于这一次的比较集中在立体声录音,因此暂时不推荐,有待下次有机会再讨论。(蓝昌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