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热映,电影里具有意象的符号太多,存在的疑问太多,加上不少荒诞的搞笑段子和心灵鸡汤,勾起了众多影迷的解读欲望。有关于内容的,胡生去了哪里;苏米最后为什么和江河在一起了;为什么小马达狗要跟着江河走而不选择浩汉;火箭为什么升到一半爆炸了;浩汉和江河最后结局如何……。有关于段子的,为什么大山里会跳出一只阿拉斯加;浩汉粉转路人的偶像是谁;韩寒器官出镜的地方在哪里;最后的彩蛋是什么……

作为公众人物,韩寒并不能一一回答我们的疑问,通过电影文本和画面寻找答案成为解决疑问的唯一办法。在小编的解读里,胡生只是江河撰写的《旅行者》里虚构的人物;如红楼里“钗黛合一”那般,江河和浩汉本就是一个人物的两个方面;广播里那位打电话倾诉的听众最后跳楼,影射了江河和浩汉的最终结局……

【结构篇】

这是一部“五幕剧”版的《醉乡民谣》

后会无期1

  想要拍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剧本,《霸王别姬》的剧本足够好,陈凯歌才完成他的导演梦,《赵氏孤儿》的剧本前后质量差距大,决定了它并不是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好的剧本就像好的戏剧,结构是最重要的,李渔在他建立起来的戏剧理论里,用“结构第一”四个字说明了情节安排的重要性。亚里斯多德在《诗学-诗艺》中说,“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从结构意义上出发,《后会无期》可以被看作一部五幕剧,从铺垫到危机再到高潮,两位主角逐步丢失掉了故乡、爱情、亲情、信仰和情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贯穿始终,堪称“文艺青年的失败者之歌”,加上电影动听的音乐,可以判断韩寒会是《醉乡民谣》的影迷。

  第一幕 故乡篇:东极岛和与周沫的离别

  故事从一个叫东极岛的岛屿上,胡生的叙述中开始。在胡生的口中,首先登场的浩汉是一个“在外边混过,有很多人脉,希望振兴家乡旅游产业”的有梦想、有目标、有热血、有乡情的四有青年,却因为“大岛建小岛迁”等因素要被迫离开。接下来,江河登场,他要被派往大陆最西部教书,这成为江河和浩汉“横穿整个中国”的合理由头,他们烧了房子,炸了楼。随后,他们第一个说再见的人是周沫,儿时邻家姐姐的形象,代表了他们成长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最后一丝情愫。

  这一幕的主题曲可以看作是《东极岛之歌》,周沫和胡生家两所房子的倒塌代表了主角内心离开故乡的决绝和物质上的摧毁,而与周沫的分离则是对内心故乡情愫的一次告别。因此,不管今后如何,江河和浩汉已然无乡可归,而周沫和浩汉此后不会再见。

后会无期2

  第二幕 爱情篇,与苏米的大逃亡

  浩汉和江河的第二站是与苏米相遇,这一幕的主题曲就是《Que Sera Sera》。在整个故事里,江河用自己的才情慢慢打动了苏米,最后,这个怀了孕被坏男人抛弃的女孩儿用手语和哑巴说,“我好像爱上他了”,但是哑巴赤裸裸的提醒了她,“难道你忘记之前的那个王八蛋了吗”。江河用电池教苏米消除身上的静电,同时,苏米对江河是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男人产生疑虑。她说, “你们男人都是用这种小手段耍弄女孩子吗”。江河的爱情梦破碎。那张印有苏米电话的卡片再次丢失,二人已然后会无期了。

  第三幕 亲情篇,与刘莺莺的台球对决

  电影在这一篇结束的时候,选择了《女儿情》作为插曲颇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说唐僧和女儿国国王之间的情感隔了一个宗教和信仰的十万八千里之差,那么刘莺莺和马浩汉——多年通信建立的男女之情——之间却隔了一道血缘的关系,这道血缘让他们在一起几乎不可能。还记得夹蛋时浩汉对江河说的一堆关于刘莺莺的话吗?见到刘莺莺之后,浩汉心里那根情感支柱被他一直憧憬的父亲亲手粉碎,同时,十九年建立起来的对父亲崇拜也在刹那间灰飞烟灭,浩汉的确需要时间好好消化,因为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家乡的野人了。

后会无期3

  第四幕 信仰篇,偷车的阿吕

  随后,二人迷路,遇上了想要搭车的阿吕,阿吕给他们讲了他周游中国以及和妻子结合与离别的故事。每个人的偶像都是明星,浩汉就曾经喜欢过明星,周沫还为他要了签名照,而阿吕的偶像却是卫星,他自封旅行者二号,他把“让他的老婆如果看到NT3M5P卫星发射成功”作为目标,在遇到浩汉和江河之前,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六遍。

  阿吕并不是一个偷车贼,只是在为实现自己的信仰和目标的时候耍了一下手段而已。这在电影里有两处说明:第一,在篝火边的凌晨,三人谈话暗示了江河要入职与阿吕要看卫星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浩汉选择了江河,选择了“事业”;第二,阿吕在开车走后,把行李和狗留了下来,说明他并无加害二人的想法。如果汽车代表了世俗,那么阿吕最终也不过选择了世俗去实现理想,只是结果如何呢?卫星爆炸,发射失败,成为残骸。阿吕的信仰和梦想破碎了。同时他偷走了车,也偷走了浩汉唯一引以为傲的事业。

  由此联想,比起浩汉和江河,阿吕更像是韩寒在他的处女作里有关本人的投射,如今的韩寒不也借助商业电影的模式追寻目标吗?阿吕,作为电影里 “曾经”见过大山大海、人山人海的人,朴树的那首《平凡之路》是唱浩汉和江河的,更是唱他的。

后会无期4

  第五幕 结局篇 江河浩汉的反目

  阿吕偷车直接导致了江河和浩汉之间的分歧越来越严重,浩汉说,“你随便勾搭女人,胡生丢了;你随便勾搭男人,车被偷了”,“我刚刚相信一个人,就他妈被骗了”,此时的江河沉浸在阿吕留下的鸡汤里,“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还想着用它给浩汉洗脑。如果说在这一路上,丢失了故乡、爱情、亲情、信仰,他们还可以为了“江河入职”走在一起的话,当目的地达到,二人就没有继续走下去的必要了,“温水煮青蛙”的游戏早已暴露了两个人的分歧,浩汉不再以“横穿整个中国”为傲,江河却在思考“横穿”的意义,争吵和对打不过是情义破碎的直接表露,最终,狗能活14年,在浩汉的心里情义却难持续那么久。浩汉头也不回的走进戈壁,江河被框在那个小角落,二人都是被温水煮,被锅盖扣住的青蛙。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完成度很好的电影,也不算是好电影。导演在前期的煽情上并没有成功调动观众的情绪,以至于到最后观众的情绪积累力度不够。导演的处理太稚嫩,编剧对矛盾刻画不够,结尾的高潮把握欠火候,并没有营造出二人剑拔弩张的矛盾氛围,使得电影缺少了一个情绪峰值和倾诉口。观众看过后,也就笑笑,内心纠结一下,平淡地过了。

【人物篇】

你说是《西游》,其实像《红楼》

后会无期5

  从影迷的角度出发,《后会无期》里荒诞的段子和鸡汤式的道理最为光彩夺目,但我们真的能靠这些鸡汤和笑料就判断导演是个段子手,《后会无期》就是个word文档吗?显然不可以,传统电影思维不会过时,那些新的噱头只是形式。荒诞的笑话和鸡汤的并存,恰恰是西方传统思维模式中的“二元对立”,荒诞与理智的对立,在萨特和卡缪尤其卡缪的作品里有诸多体现。这部作品的缺陷和浅薄使得它不能和卡缪的作品相提并论,韩寒初当导演力有不逮,但他应该是喜欢卡缪的,因为《后会无期》也算是一部存在主义作品,在“世界是荒诞的”卡缪式精神内质下,纵然称不上一部带有创新意义的公路片,但保持了传统电影的结构,人物形象在这些鸡汤和笑料里也都描绘得完整闭合。那么,这部电影人物的结局真的如结尾呈现的那样吗?导演有没有像《红楼》一般,在故事里埋下主角的真实结局呢?

  “钗黛合一”语境里的江汉一体?

  在红学研究里,许多红学家认为《红楼梦》里宝钗、黛玉其实是一个人,脂砚斋也曾评注“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在此语境下,江汉一体有没有可能?要知道,浩汉的唠叨和江河的少言,浩汉的野性和江河的内敛,浩汉的“敢于追求”和江河的“不懂得为自己争取”……二人的性格从头到尾都对立得太鲜明,像是一个人性格的两个极端。

  还有更深的证据。在电影前四幕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东极岛、周沫和刘莺莺部分是以马浩汉为叙事中心的,而苏米和阿吕(二人是江河乱勾搭男人和女人)部分是以江河为叙事中心的;我们不妨分别以江河、浩汉画两张人物关系图。以江河为中心的直接关系人——“浩汉、胡生、苏米、阿吕”,包含了爱情(苏米)和理想(阿吕);以浩汉为中心的直接关系人——“江河、胡生、周沫、刘莺莺”,包含了乡情(周沫)和亲情(刘莺莺)。可以说,只有江汉合一,才能把乡情、爱情、亲情、理想结合一体,人生的意义才会完整。

后会无期6

  胡生为什么莫名其妙的消失?

  答案会是,胡生只是江河在《旅行者》里虚拟的一个人物。关于这个推论的理由有以下四条:第一,在电影的开始,胡生的自述里,解释了他名字的由来,胡生的意思为“胡乱生”,可以作为胡生是被胡乱编造而出的人物的凭证。第二、胡生消失之后,浩汉打电话给宾馆,宾馆回复“不曾有过这个人”,因此胡生在浩汉、江河和周沫的语境之外,是不存在的;第三、在影片后半段,广播里依旧播放着寻人启事,寻找胡生像是浩汉和江河做的一件具有象征意味的行为艺术;第四,在结尾,江河走在东极岛上时,胡生的旁白并没有出现,与开头呼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导游的口述。

  由胡生进一步推断,片头岛屿上的烟花和片尾导游口中的东极岛,都是《旅行者》里虚构的场面,那个在大雨里熊熊燃烧的火炬标明这只是一个幻象。江河曾经说过,为这本书写一个和苏米有关的结局,于是,在这个幻象里,屏幕上的周沫成为大明星,苏米靠在江河身上,船不知道飘向何方。

后会无期7

  电影结尾江河和浩汉的一段对话是什么意思?

  不知可还记得,刘莺莺对浩汉说,“我一直在这里,你有我的联系方式,可以随时来找我”。导演把从浩汉从刘莺莺家走出后,在车上和江河的对话单独拿出来放在最后。在对话中,浩汉说,“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联系前后情节,可以认证,这里表明浩汉是绝对不再回去找刘莺莺的,纵然有这么一条后路,但他和刘莺莺间也是后会无期了。

  那么这个丢掉了故乡、亲情、友情、爱情、理想、信仰的一个人,站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人送纸,结果会怎样?

  在广播里,一位听众对主持人说,“我养了4只猫……没人听我说话……想养狗……狗太依赖人……我终于迈出了一步,我把四只猫送人了……我养了一条狗……我在天台上……我要往前再迈一步……”。这不正是浩汉和江河的结局么?浩汉和江河4个直接关系人不就像那四只猫?小马达不就是那一条狗?温水里的青蛙,还被锅盖扣上了,如何能活?

【主题篇】

这不是《在路上》,却是没讲明白的《少年派》

  这么繁琐的情节安排,这么荒诞的人物台词,这么搞笑的心灵鸡汤。电影真的只讲述了两个文艺青年一路向西,在路上遇到各种人物的奇妙旅行么?显然不是,如果真的只是一段奇妙之旅,那结尾就丢掉了它的意义,这部电影就更加称不上是一部电影了。虽然电影不及《少年派》质量高,但在这段奇妙之旅背后,还会像《少年派》一样有另一番故事吧。

后会无期8

  另一个故事:文艺撸瑟的众生相

  在中国戏剧理论里,关于戏剧的结构吸取西方的锁闭式、开放式之外,并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人物形象众多,情节主线隐伏,注重各种复杂人物关系的展开,戏剧场面相互穿插,使结构网络化。”《后会无期》如果拍成一部话剧,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但它的确通过人物群像来展示了当今文艺青年的风貌。

  在电影里,周沫是一个文艺青年,她有一个演艺梦,她接的工作不是穿着旗袍就是穿着旧时代学生装;苏米也是个文艺的人,她擦着淡淡的口红,注重生活质量,为孩子不吃含防腐剂的面包,手机的铃声设置成《Que Sera Sera》;刘莺莺是个文艺的人,齐刘海,专门开了一家台球厅,球技了得,跟浩汉保持了传统写信的联系形式;阿吕也是个文艺的人,为了同学会环游中国,把妻子头像印在头盔上,为了妻子去看卫星发射;浩汉更是个文艺青年了,“横穿整个中国”不就是他最初的设想吗?身为地理教师的江河同样如此。但是他们的结局呢?

  周沫,原来只是被枪决的众多女学生女替身里的一个,她的演艺梦想实现实在遥远,不过是温水煮青蛙,活在大城市里混日子;苏米,再文艺又如何,怀了孕被王八蛋抛弃,不得不跟着三叔行骗,在三叔“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影响下,还能找到爱他的男人吗,她最后不过是到一个没有冬天的国家去生孩子;刘莺莺,“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她绝对不会主动争取浩汉留下来,她的爱只有克制,开一家台球厅原地等待,等待一个后会无期的结果;阿吕,他开车大约跑去了边境和印度,卫星却发射失败,成为戈壁上的废弃物,偷车成功又能如何;江河,被框在一个角落里,不懂得争取,不会往上爬,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浩汉呢,最后连狗都没有跟他走,走在大戈壁,没有水没有食物,生存也成了问题……

  究竟是谁的错!“大岛建小岛迁”的大环境的错吗?电影并没有说明白;浩汉的父亲那一代人的错么?电影并没有切实交代;以三叔为代表的一群人的错吗?电影也没有明显指出来……文艺这个梦显然已经到了破碎的边缘了,刽子手是谁还重要吗?

  这当然是一部有缺陷的电影。但当大部分影评批评韩寒文艺癌时,当所有的文艺都被划为伪文艺时,我们何曾想过,什么才是真的文艺呢?

笔者后记

后会无期8

  这不是一篇为《后会无期》赞歌的东西,而是笔者在判断这部电影是不是一部好电影的思考过程,是观影所做的功课。

  笔者认为,当《后会无期》上映的那一刻起,它的灵魂就已经不受创作者控制了,韩寒对他创造的这个人物早就丢失掉任何辩解的权利,我们不需要找到韩寒或者冯绍峰或者陈柏霖、钟汉良要求他们回答我们的疑问,更不需要用我们的价值观来判断韩寒本人深刻不深刻。

  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能帮助我们客观认清一部电影,如果用道德指责韩寒是一个庸俗捞金的段子手,那昆汀是不是一个潜在危险的暴力狂?那些辅助我们理解电影的电影理论同样不能。电影的同宗,戏剧的历史那么多年,“三一律”不也曾是西方戏剧结构的铁律,但自莎士比亚出现,就把它彻底打翻了吗?试想,电影导演的风格多种多样,谁敢保证所有的电影理论都能为这些导演找到一个位置?电影理论说到底不过是电影的衍生品,是基于电影存在的。

  因此,我们只需要用电影里一句句台词、一个个情节、一张张画面去合理推断这部电影内在的意义,从而判断它是不是电影,是不是一部值得称赞的好电影,这跟它是不是一篇word文档或是一组PPT有什么关系?

本期主创

撰稿、编辑:
梵一
请不要浅尝辄止。
电影编辑:
唐小万
书和电影都是真爱
陈弋弋
监制、主编:
陈弋弋
不要再叫我哥哥、代代、丫丫以及大哥了。
副主编:
钱德勒
在北京。

往期回顾

过度解读

  郭敬明完成了从偶像作家到明星导演的转换。他的电影与他的小说有着高度契合的气质:一样奢靡,一样狗血,一样满满都是郭氏独有的趣味。>>>点击阅读

过度解读

  既然央视5套都能请赵忠祥用动物世界的故事讲解世界杯,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暑期档也看成另一种世界杯呢。>>>点击阅读

过度解读

  《低俗小说》20周年,重回戛纳的昆汀娇嗔卖萌地责骂:“Loser~他妈的二十年,你们都干嘛去了?!”>>>点击阅读

过度解读

  您有没有这样问过自己,当我们谈论归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新浪娱乐独家策划,时代的亲历者解读《归来》的观影故事。>>>点击阅读

过度解读

  在格蕾丝-凯利身上,人们所理解的高贵和优雅,其实意味着高度的克制和自我整理,即便有激情,也得是丛林下的野兽,冰原下的火山。>>>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