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论坛

  4月20日下午,由新浪娱乐、天地视频联合主办的“新浪潮讲堂:华语电影如何走出去?——国际化制作的机遇与挑战”主题论坛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DMG娱乐传媒集团CEO丹-密茨、安乐公司总经理姜伟、《变形金刚4》中美合作推手马克-甘尼斯与论坛主持人周黎明,就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几位嘉宾都认为,现在很多中国电影虽然不需要走出去也已经能够赚钱,但电影所称赞的文化责任感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
【新浪潮:走出去要赚钱还要有文化责任感】 【微直播全程】 【论坛实录】 【网友留言】   

现场报道

壹 为什么要走出去?电影不仅要赚钱,还需传递文化价值

  中国电影市场现在已经晋级世界第二位,许多中国电影即使不走出去也已经能够回本和赚钱,那么,中国电影到底为什么要走出去呢?对此,王中磊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电影已经不需要走出去,但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因为电影不能完全看只看市场价值,还有其承担的文化责任感,“电影很重要的价值还有它的文化责任感,如果我们的电影在自己国家有这么多的观众喜欢,是不是能够用别的方法,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大家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因为语言,因为价值观,因为电影的方式,还有英文电影对整个市场的占有率,种种的难处,其实我觉得中文电影是非常难成为一个主流的国际品牌,甚至我觉得可能几十年都很难达到我们希望的那样一个境界,但是并不是不要去做。”

  丹-密茨也表示,电影除了赚钱,它能够传递每一个国家为之骄傲的文化价值,“我觉得我们做电影,肯定是因为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希望全世界都看到,我们为之骄傲人的中国元素、中国的故事能往外走,这是一个非常主要的点。”丹-密茨认为好莱坞平台正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很好媒介,“让别人了解中国的时候也许有难度,因为有文化差异,所以你要往外去的话,现在好莱坞的模式在电影里是最成熟的。所以,你用这个平台,了解这个方式,自己再去发展。”

贰 中国明星打酱油?出镜代表价值

  《云图》有周迅,《环形使者》有许晴,《钢铁侠》有王学圻、范冰冰,越来越多中国明星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但演员的走出去或者请进来对电影走出去到底有什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画龙点睛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呢?中国明星是否只是在打打酱油而已呢?
  丹-密茨觉得打酱油的说法是因为中国观众对影片里出现的中国明星特别敏感,“观众会留意中国演员在片中有几句台词,有几场戏分,但他们并不会这么留意其他演员。其实这都是角色决定的,我们国外拍合拍没有那么多事儿,演员也都是合适就拍,没有一个导演会因为中国把其他的市场忽略了。所以,合不合适是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大的片子肯定是考虑全世界,不光考虑某个市场。”
  马克-甘尼斯则称赞中国许多演员本身就很出色,因为他们本身的出色,才能够得到了国际合作的机会。但他也直言,电影毕竟还是一门生意,除了有票房保障的明星外,其他演员都是可以置换的,“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里,领衔的演员永远是那几个,其中可以随便置换的是比他们更低一些的演员,这就是商业的一部分。”

叁 真合拍片消失?合拍片角度更多样

  安乐公司和华谊兄弟多年前就曾拍过中美合拍片《木乃伊3》和《功夫之王》,有记者认为这两部片子采用了很多中国演员,是真正的合拍片,不过现在这种“真正”的合拍片似乎已经消失了,只有那种所谓的假合拍片,让中国演员打一下酱油。
  对此,姜伟认为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尝试,“从好莱坞的角度来说,他们一直在关注中国电影市场,但美国电影它是针对全球市场的,中国市场也是它一部分,但如果是合拍的话,我们不能回避要面临包括审查,或者一些制度上的限制。但是我想说的是,可能到了《变形金刚》第八集的时候,也许完全是中国的故事,可能主要的演员都是中国演员,反过来去卖全世界。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使市场决定一切。”
  王中磊则希望合拍片的形式可以越来越丰富,而不是用真假去区分,“合拍片形式多样,有各种不同的程度,并不是说中国的演员参与的多才叫真正的合拍片。同时也希望我们的主管单位可以让我们的角度放大一点儿。我经常在公司讨论合拍片的时候, ‘不可能’在讨论会中是用的最多的一个词,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新浪潮论坛

新浪潮历届回顾

新浪潮简介

  “新浪潮”是新浪娱乐重磅推出的座谈式品牌论坛,旨在探讨业界新现象,助推娱乐新势力,聚焦电影等领域的热门话题、热点现象,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坐而论道,共同探讨华语类型电影的创新出奇。>>>往届回顾


主持人介绍

周黎明

周黎明

  内地著名影评人。《中国日报》、《看电影》、《名Famous》等报刊的专栏作家。从事中英文双语写作,以文化评论(尤其是影评)著称。曾出版《你的,大大的坏》、《好莱坞启示录》等中英文著作。


到场嘉宾

王中磊
王中磊: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丹-密茨:DMG娱乐传媒集团CEO,电影《钢铁侠3》中方出品人。
姜伟
姜伟:安乐(北京)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遇上西雅图》制作/发行方。
马克-甘尼斯:美国家赋公司总裁及联合创始人,《变形金刚4》中美合作推手。

亮点阐述

王中磊:合拍片很难做平衡

  王中磊:(合拍片)其实很难做平衡,因为不同文化差距非常多。从宏观的到细节都有很多的不同,包括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中国的票房并不好,但是在全球拿到非常高的票房成绩,甚至是口碑、影响,还拿了奥斯卡。就连这样的一个操盘者,导演李安都很难达到。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只有一些比较简单的类型片可以让全世界看懂,里面包含的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概念会比较简单。比如他可能需要一个明星的符号,或者一个场景的符号,或者一个事件的符号,跟中国有关系。

  比如《变形金刚4》,我跟朋友聊天,他们说《变形金刚4》的合拍片怎么可以在中国取得比以前还要好的成绩?我觉得,如果一个宝物一直放在故宫的龙椅下面,所有人都在故宫里打我们就大卖了。但是会碰到一些审查,怎么能把老祖宗的墙都给拆了,但是很多年轻人会觉得那是一个很古老很有趣的地方,如果我们场景真的有在故宫里打的,故宫的国外游客会增加的多。

姜伟:新鲜的拍摄地增加电影新鲜感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场景设置在中美两地,从地理位置,语言文化差异,包括思维方式和一些生活方式,都很容易有些戏剧冲突在里面,这肯定也是薛晓路的一个设计。但正如王中磊说的,这不是一个最优先考虑的,一定还是服从故事本身的设计来这么做的。

  我补充一点,地点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好莱坞电影,比如《钢铁侠》、《谍中谍》,包括007系列,他们地点的选择一定还是有意而为之的。同样的系列电影,同样的演员,故事的类型也差不多,不断地变换拍摄的场景,这一定是增加电影本身的新鲜感,系列电影肯定是有意设置不同的国别。

丹-密茨:故事题材比依靠明星重要

  咱们都知道明星很重要,但是还是得回到故事,故事本身是最重要的。其实很多大的公司拍的片子越来越少,可能几年前一年拍20部,现在就拍6部,但投资越来越大,而且系列片是主要的。但即使一个非常大的系列片,有时候也不喜欢用太大的明星,因为如果太依靠明星就不好办了,但是同时他们也需要系列片。所以,为什么《变形金刚》、《钢铁侠》它们很注重故事性,找一些全世界能认可的故事题材,比依靠某一个演员还重要。

马克-甘尼斯:电影的深度远远超越经济

  我觉得最会打动我的其实是人性的东西,很遗憾的就是在西方的一些电影中,一些有中国面孔的西方电影里,中国人的人性并没有被很好的表达。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是芝加哥人,别人一想芝加哥,先想到芝加哥的黑帮和迈克尔的篮球。他们知道黑帮是因为从电影里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芝加哥已经清理了黑帮有80年了。这就是电影的作用,是电影使别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如果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因为中国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所以,如果我们关注中国的市场的话,我们立足于中国市场的话,我们自然就会有非常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如果不考虑经济的问题,我们要考虑的是我是什么人,我怎么样每天过好我的日子,以及我的价值观,我的情感观是什么,那实际上电影要表达的深度要远远超越这表面的一切。

论坛实录

新浪潮实录:华语电影国际化制作之道


本场新浪潮论坛嘉宾马克-甘尼斯、丹-密茨、王中磊、姜伟、主持人周黎明

  周黎明: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各位影迷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影评人周黎明,今天上午在我国的四川雅安发生了7级的地震,现在的伤亡报告还在陆续的出来,我想此刻大家心情是一样的,我们在这儿首先为灾区的人民默默的祈福。当发生这样事情的时候,我们这些做文字工作的,做电影工作的,我自己会觉得文字跟电影其实是非常的无助,非常的渺小,尤其是在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这些文字也好,书也好,电影也好,会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们把我们这些文字、这些电影做的能够让他们传递人类真实的情感,能够传递人类共享的那些理念,或许这些文字、文章、书、电影就有能力跨越一时一地,就有能力能够打动不同地方的人们,能够为他们带去振奋,带去鼓舞,带去心灵的慰藉。

  A.【陈述环节】

  周黎明: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讲中国的电影如何走出去,我想在众多秘诀当中,应该是有这么一条,就是我们的电影应该是能够传递人类真实的情感和共享的理念。当然,除了这个以外,可能还会有许多其他的技术方面的一些理由。我们今天邀请到的嘉宾都是这方面的重量级的人物,现在我们先请这些嘉宾来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在请他们上来之前,我先稍微介绍一下我们新浪娱乐主办的新浪潮的论坛,新浪潮是新浪娱乐主办的品牌论坛,旨在探讨业界新现象,助推娱乐新势力,每年会在北京、香港、上海三地举办多场论坛,聚焦电影领域的热门话题、热点现象,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坐而论道,共同探讨华语类型电影的创新出奇之路,本场新浪潮论坛将全程进行微直播和大屏幕互动,大家可以发送微博加上关键字#新浪潮#,参与互动。
  我们邀请我们的第一个嘉宾是马克-甘尼斯,是美国家赋公司总裁和联合创始人,也是《变形金刚4》中美合作的推手,也是奥斯卡颁奖典礼带到中国的M1905网站的幕后的推手,有请马克-甘尼斯先生。


  马克-甘尼斯: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如何让中国电影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由于我本人深度的参与了《变形金刚4》前前后后的工作,我的体验就是我加深了我自己对于什么样的电影能够超越国界的认识,也就是什么样的电影它能够超越语言的障碍,什么样的电影能够超越国界的障碍,什么样的电影能够超越文化的障碍,被更多的人接受,也就是什么样的电影才是真正国际的电影。如果我们审视这些国际发行的电影,我们看哪些电影卖的好,哪些电影卖的不好,对我们就会有一个启发,我们会思考什么样的电影能够真正的到了另外一个文化以后,或者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语言环境以后,它的信息还能够有效的传达。

  我们说《变形金刚》系列,在全球的票房超过了12亿美元,而《变形金刚》在中国的票房超过了11亿人民币,但实际上在北美《变形金刚》的票房收入就只有3.5亿美元,也就是不到全球票房的三分之一。如果我们现在要来反思一下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我们就会看到首先它不是一个以对话为主的电影,它是一个以动作为主的电影,一个以特效为主的电影,一个有着全世界都能理解的故事主线的电影,这样的一个电影,这样的一个故事主线,这样一个主题是全世界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这个主题就是善恶之争,也就是好人怎么联手打败邪恶之徒。

  我们知道喜剧是一个很受人欢迎的电影类型,但是如果这个喜剧是一个靠对话支撑的喜剧的话,我们就知道它很难在另外一个语言和另外一个文化里放的很好。但是如果这个喜剧是基于动作,甚至基于身体动作的话,那这个喜剧电影通常很容易超越语言的障碍。所以,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想到电影的类型是什么。

  第二点就是重点思考发行。我们现在是跟中国电影频道和中国的M1905电影网合作,我们现在做的一个重要的业务就是全球电影的全球发行。我们今天就要宣布我们跟加拿大的一个首屈一指的通讯公司叫罗杰斯通讯公司达成了一个重要协议,当然我们协议里也涉及到我们跟中国电影频道和M1905电影网的合作,我们跟加拿大的这家公司达成的协议就是我们将通过他们在全球的播出平台来播放我们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不管一个电影有多好,人们要能够看到才能够欣赏它,这就是为什么发行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中国电影现在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为什么我说它是关键的时刻?是因为中国电影业差不多是历史上第一次,它的票房收入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这个话题我们回头在论坛的部分还会深度的谈。

  我们说这样的一些数字其实是很容易打动人的,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些数字做支撑,我们现在可以跟全世界的电影发行者说中国电影做的非常好。所以,这是我们向全球发行中国电影的时候了。由于我前面说的中国电影工业现在开始处在这样的一个风头上,所以,全世界其实对于中国电影的兴趣都在激增,趁着这样的东风中国电影人应该把握住机会,他们要磨好他们的剑,把他们的故事讲的更好,这样才能在全世界获得更多的观众。谢谢。

  周黎明:刚才马克-甘尼斯先生说靠动作驱动的喜剧比较容易卖座,比较容易为不同地方的观众所欣赏,但其实靠动作驱动的不光是喜剧,即便是没有喜剧,动作本身是比较容易欣赏的。我们接下来要演讲的嘉宾他做的影片就是有很多的动作,尤其是《钢铁侠》,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肯定有打斗,肯定不会靠说话推动剧情的。丹-密茨先生实际上是不需要介绍的一位重量级的中国主要的民营制作公司,但是因为他比较谦虚,比较低调,所以,我们可能光知道他做的影片,比如《环形使者》、《钢铁侠3》,但是可能不知道幕后的操守,他是《钢铁侠3》的全球总制片人,是DMG娱乐传媒集团的CEO,DMG娱乐传媒集团是一个中国的公司,有请丹-密茨先生。

  丹-密茨:我自己觉得我们DMG跟北京电影节很有缘分,因为这是北京电影节第三届了,我们的片子叫《钢铁侠3》,“电影节”有三个字,我们有铁三角,跟新浪也很有缘。今天很重要要谈进化论,因为你看从公司,从电影,从系列片,从中国的电影行业也是往前走,走的还挺快。所以,今天我觉得我们会看很多细节的故事,但是一点我觉得我一定要了解,做这种行业,做这种大的世界片,我们就是做世界片,有中国元素,做这种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慢慢来,一步一步来,从开发剧本,到找演员,找执行,到深化,多少年,《杜拉拉》以后,我们《环球使者》,《钢铁侠3》,都是一部进化论。所以,今天我不会说的太多,但是给你们看两个东西,先看我们一个宣传片,《钢铁侠3》的一个。

  (宣传片)

  这个片子我觉得完全是一个新的合作的方式,因为这是第一次中国的公司拍摄,从投资到剧本开发,到执行,到全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可能你们知道上星期小罗伯特-唐尼也过来,很多中国的演员也一起去做了一个大的Show,在故宫太庙。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片子,一定要是全球的故事性,但是跟中国很有关系,这个我们今天得多谈一谈。感谢。

  周黎明:谢谢丹-密茨,好莱坞电影中国造,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方式很多,比如说中国的美女明星走出去了,不过走出去以后经常是打酱油,关于打酱油的问题我们一会儿再拿丹-密茨先生来是问。但是有一个中国的美女明星不光是走出去,而且在外面生了孩子,生完孩子以后大家看了非常喜欢,这就是我们最近非常热门的一部华语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这部影片的制作发行方姜伟先生,他同时也是安[微博]乐(北京)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有请姜伟先生。

  姜伟:大家下午好,我是安乐电影的姜伟,刚才周黎明老师说今天请来的都是重量级的嘉宾,前面两个真是挺重的,一个是《变形金刚4》,一个是《钢铁侠3》,他们绝对是重量级的电影,也是重量级的嘉宾,我想他们两个是从境外人的角度合作来看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我是反过来,我是从这边来做一些我们的阐述。

  其实我是觉得不管是《变形金刚4》也好,还是《钢铁侠3》,来中国合作,我自己的体会就是中国电影的市场那是唯一可以和北美的电影市场媲美的一个市场,因为我们的容量足够大,我指的是单一市场,我们从单一市场的角度来说,我们从去年到现在基本上很多好莱坞电影,除去北美票房以外,我们基本上都是国际市场的冠军。所以,我觉得还是市场的能量和吸引力,使得很多的国际上的合作来寻求中国的机会,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的一点体会。

  其实如果说起来大片到中国的合作,我可以讲一个别的例子,我们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跟环球合作拍过《木乃伊3》,这个电影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电影,无论从拍摄到资金投入到演员比例,国内的演员有李连杰[微博]、杨紫琼,还有梁洛施,那边是几个主要的演员,这个电影是在官厅水库有一个地方拍了一个月,在上海拍了差不多两个月,这个戏大部分的景都是在国内取景拍摄,而且电影的票房在2008年放的时候,那个时候一亿多应该也算很不错的成就了,全球票房四亿多美金。所以,我个人认为,等一下周老师主持我们可以谈一些心得体会,这也是国际合作很好的典范吧。

  刚刚说到《北京遇上西雅图》,很多电影也是因为现在市场的需要,或者增加一些新鲜度,我们走出去拍摄,我觉得这不过是一个包装的方法,但目前国内电影去国外拍摄,我不觉得是真正的一种走出去,只是一种包装或者拍摄,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和对方的合作,这个问题我也有一些心得,等一下我也会跟在座的各位和周导分享。刚刚只是一个开场白和阐述。谢谢。

  周黎明:谢谢姜伟先生,我们嘉宾里还有一位华语的王中磊先生他在路上,飞机刚刚降落,一会儿他来了我们再拷问他。今天的活动新浪的新浪潮论坛还有一位联合主办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的天地视频,现在我们有请天地视频的老总王齐先生,因为中国电影要走出去,除了电影人要努力以外,跟媒体人也是有关系的,因为他需要推手,需要宣传,有请。

  王齐:很高兴能参加这个活动,我既是一个观众,也是一个参与者,今天又从媒体的角度来参与到我们今天这个活动中,我就代表几个视角来谈谈我个人的想法。说到国际化,机遇与挑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下面华语电影如何走出去是一个更大的话题,要展开的话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容易马上弄明白的事儿,我从个人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当中,我从一个小点说起。

  在2002年,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张艺谋的一个凤凰卫视[微博]的访谈,当时我们一部电影叫《英雄》,非常热,张艺谋导演在采访当中就说到一个他自己的感受,他说我自己觉得自己最大的长项是视觉,而自己最大的弱项就是讲故事。也就是从那次开始,我除了对张艺谋导演的钦佩之外,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清醒的,明白自己的位置和状态的演员,从那次开始我就意识到了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故事是多么的重要。

  随着现在影像技术的普及,手机也可以拍电影,可以拍微电影,现在我觉得视觉在整个在华语电影中已经不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了,当然,如果我们今天的话题,国际化制作的机遇与挑战,其实我觉得如何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电影技术来帮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一个话题。

  我先不谈这个,我只说说故事。我觉得现在对于我们华语电影来说,资金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很多电影是不缺钱的,只要有好故事,有好本子,有好导演,找资金不是最难的,技术上除了我们自己独立去制作,像《钢铁侠》,像《变形金刚》这样的电影确实有困难,需要引进的技术帮助完成之外,其实技术也不是最大的问题,一开始我前面的两位嘉宾说到动作电影确实是有优势,但是我觉得中国目前说动作电影优势不大,如果说到动作,可能是功夫还有一些优势,但是功夫目前也相对在整个电影的动作领域占有的比例份额非常小。我还回到故事的主题上,我觉得一部电影真正能够赢得市场或者赢得大家对它的认可,其实就是故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举个例子,我们天地视频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线下的一个视频类型,国际台去年编译了一部影视剧叫《媳妇的美好时代》,这部剧在南斯拉夫播了一下,没想到就火了,特别火,南斯拉夫的人民特别认可,发现原来中国的婆婆和中国的媳妇跟南斯拉夫的婆婆和媳妇是一样的,都面临着同样的烦恼和困惑,这就给了我一些启发,是什么呢?其实如果从文化上不能迅速找到共鸣,找到共同点,我们是不是能从人性上找到共同点,其实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生活很多的琐碎。比如今天主持人一开始就说了,今天我们四川雅安发生了地震,我就自然想到了当年的“5·12”大地震,这么重大的事情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被震动,不被触动。很多电影界的从业者自然就有创作的欲望,想说的欲望,但是说实话,那么大的一件事情,我从来没看到我们国家有一部能够因为那个事件打动人心,触动人心的电影。我记得当时电视剧倒是不少,有一部我忘了什么名字,很热,请了国内几十位著名影星,拍出一部巨烂的影片,就是不真实。那么触动人心的一个事件,死了那么多同胞,但是却拍不出一部能触动人心的电影,究竟问题出在哪儿?中国从来不缺故事原型,缺的是能讲好故事的人,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的真实,能够触动人心,每一个细节能把演员故事情节,包括声音、特效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到让你真是的无可质疑,我觉得电影本身是一个弄假成真的艺术,把组织起来的拍摄,都不是真实发生的,把组织起来的拍摄让你当成是一件真的,不可质疑的真实的事件,那么才能真正的走到电影观众内心。所以,如何讲好故事,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华语电影来说最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当年我看一部电影叫《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我看了不到二十分钟就触动非常大,这部电影如果后面不减分的话,一如前面精彩,这部电影一定获奖。当我看完电影之后,这部电影如果参加奥斯卡的话一定会拿。我觉得我跟很多观众的心态是一样的,我能够在这部电影当中获得共情,我能够完全跟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的情绪情感共融,并且得到认同。所以,这是我今天抛砖引玉,想说的一个关于内容。

  当然,我前面说我们国际台编译室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之所以能火还存在一个原因,翻译译配的非常成功,是请当地最顶尖的演员来做这些工作,我想到我之前一个好朋友做的一部电影叫《云图》,花钱不少,规模很大,阵容巨强无比,明星巨多无比,但是因为故事结构复杂,翻译起来非常困难,很难把一个故事讲到人心里,同时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共情。所以一部很好的电影,折扣打的就比较狠,这是我今天想表达的一个想法。

  作为国际台的天地视频这样一个媒体,我们非常愿意帮助中国的电影,中国的电影文化,中国的电影人走向世界,走向国际,我们愿意拿出最好的资源帮助大家来推动。我们特别希望中国能出更多的能够讲好故事,走到外国人心里,走到世界不同国家人心里故事的精彩导演,谢谢。

  周黎明:谢谢天地视频的王齐总裁,我特别认同王总说的讲故事的技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把电影成功归纳成两个原因的话,我个人觉得一个是传递情感,另外一个就是技巧。缺一不可。我们接下来有请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先生。

  王中磊:抱歉,飞机晚点,刚刚到会场,现在谈经验是一个太早的事情,因为整个中国的电影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也是刚刚进入到一个比较繁荣的时间点,华谊的电影公司恰巧也是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从一个独立制片公司变成了一个上市的娱乐集团,对电影的制作非常认真,不断的在探索,几乎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尝试了非常非常多的办法,可以使自己电影的作品,还有使我们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其中也走过了很多的挫折,到现在其实我也并不认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拍出来肯定赚钱或者肯定叫好的电影。

  合拍片也是拍电影的一种方式,在最早期,我们1998年开始,到2002年的时候,大概四年的时间,一口气拍摄了五部合拍的电影,当时是跟哥伦比亚的亚洲公司,现在在座的姜伟也是我们合作的伙伴,那时候姜伟也是代表我们当时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与者,我们一起去拍很多部由内地的导演、香港的导演、台湾的导演一起来拍摄的中文电影。当时对于华谊来说,对于合拍的概念比现在要更加不单纯一点,当时想了非常多,觉得可以跟一个我们很早就看到的全世界都知名的电影Logo可以在一起,放在电影的前面,第一是一个荣誉感,第二是希望得到他们对电影不同的理解。第三那时候也非常需要他们给我们一些钱让我们拍一些好的电影,当时我们都是在自己的口袋里掏钱拍每一部电影。从几百万的预算,在那个时候最高的预算达到过三千万,甚至更高的预算。

  那一段合拍的过程是非常美好的,结束是非常惨淡的,因为合拍的经验并没有让大家都得到特别多好的体验,因为没赚到钱,其他大的合作机构放弃了这样的合作方式。到今天我回忆这段感觉,更多的是我们比别的人走的早一些,走的早一些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电影市场还没有做好准备要去迎接这样的合拍,迎接这样的方式。但是我又觉得我们做的恰巧是时候,因为我们用了比较少的损失,比较少的金钱,给我们现在的电影繁荣带来了一定的积淀,至少那个时候我们这个计划里所有合作的导演依然现在还是国产电影最强的创作,当时我们合作的台湾的导演是李安导演,香港导演是周星驰导演,元奎导演,内地是冯小刚[微博]导演,何平[微博]导演,陆川[微博]导演,所以那一轮的合作过程中,到今天为止至少我们做到了一个给华语电影储备了或者积累了一大票的创作人才跟像华谊这样的,像安乐这样的非常好的电影制作跟发行机构的雏形。接下来华谊放弃了一段时间合拍片的方式,我们开始自己独立的去制作一些华语片,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用一个很笨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可以在不够成熟的电影市场之外多赚一些钱,可以把电影延伸做的更远一些。

  接下来我们又经历了一个合拍片,这都是随着整个市场,我知道刚才前几位在聊到合拍片,为什么做合拍片的时候,或者合拍片为什么变成一个大的电影节当中重要的一个论坛的话题,其实我觉得都是市场导向,这是我认为的,因为中国出现了几亿美金的票房冠军,出现了几百亿人民币票房的市场,而且大家都不用怀疑我们这个市场还是会继续健康高速的发展很多年。所以,想进入的,想合作的,想尽方法去做的人没有经验,就是看好这个市场,这个热情,我觉得其实大家不用说特别冠冕堂皇的话,我觉得合作的人就是几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迅速的用一种方式占领这个市场。第二个就是奠定自己的地位,当然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的想迅速通过某一部电影可以赚到钱的投资人。我觉得这些都是。

  在刚才我说到的中间一个环节我们也拍了几部合拍片,包括《功夫之王》,我们是用一个中国的传说,用了两个最代表中国性功夫的明星,用了一个美国导演,用了美国制片的体制,用英语发音,用中文发音拍摄一部电影,我觉得没有经验可谈,成功跟失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华谊来说是一个成功的案子,因为我们第一次可以参与到全球的发行,一个联合的制作,在国内影视当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部电影的作品,到现在为止这部电影作品还是华谊的片库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记录。

  接下来我们没有再把华谊的电影的片单当中分成合拍片跟进口片,我觉得都是一部电影,我只是以它的集资方式、发行的区域、电影的类型来决定每部电影应该怎么去做。

  在车上我看到今天来的主讲嘉宾都是非常有代表性,包括《变形金刚4》,可以使这部经典的系列片有机会变成中美合拍的电影,还有《钢铁侠3》的中国的投资公司的老板,他们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可以参与到这样系列的电影。当然,也有我觉得现在已经完成过最成功的就是安乐所做的当时的《木乃伊3》的合拍,他们都是把已经全球可以知名的品牌的电影,通过他们的智慧,通过他们的技巧,可以变成是一个在中国的政策允许下变成一种合拍的电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组合。

  可能大家看到这几年七十华谊在像刚才这样的大的国际制作的合拍片,或者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中美或者是其他的合拍片,华谊走的会比较慢一些,因为我想看一下。所以,今天我也非常荣幸来听各位介绍他们的经验。因为我很尊重我的品牌,我并不希望我的品牌只是嫁接在一个成功电影上的简单的投资者或者是赚取一个部分利益的电影公司,我希望我可以真的和那些伟大的电影工作者,伟大的电影公司一起来创造一些新的电影,或者是把已经伟大的电影可以在中国变的更伟大一些,这是我一个对合拍电影的梦想。当然,我会敞开我所有的胸怀,一起跟来自于亚洲的,来自于美国的,来自于欧洲的电影工作者一起找很好的电影项目拍合拍片。而且我也越来越觉得当中国的电影机构变成不是一个很传统或者很国有体制那样的状况下,是一个投资者的时候,我觉得也不一定局限于我们只拍,一定要加一个中国女演员,一定要加一个中国故事,我们也应该勇敢的走出去,去投资一些我们喜欢的电影。因为我觉得我们制造出来,我们的电影制造出一个中国新的明星,国际新的明星和制造一个新的电影品牌,甚至你自己公司的品牌,我觉得这才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方向,都是一份贡献,并不见得非得要去做一些短期的工作。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顺便说一下,今年我们也跟韩国的SHOWBOX合作了一部中韩合拍的电影,希望它能够在韩国,在中国可以有非常好的市场的反应,谢谢大家。

   B.【讨论环节】

  周黎明:请嘉宾就坐,我们接下来开始讨论的环节,一会儿会有时间留给大家提问。

  在讨论华语电影如何走出去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要走出去,这个问题其实是网友问的,因为我昨天在新浪微博上说我近水楼台,大家有什么好问题先提出来,我就看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听起来好象有点无厘头,你想想中国电影的市场现在是世界第二,如果我把中国电影市场做好了,比如《泰囧》,如果不拿到美国去放,或许就没有画蛇添足的一笔,才几万美元的票房,听起来多难听,我想请教诸位,为什么要走出去?


  王中磊:这真的是一个好的问题,因为我也在问自己,从20年前我做电影到现在,如果加起来的话,从境外的电影收入在我整个电影收入中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如果从数字的角度来看,我们真的不用care任何地方的市场,我们从三千万的电影开始做起,做到今年有12亿人民币票房的电影,我们真的是靠现在已经到了靠我们自己本身的票房已经可以回收,甚至今年年初一个季度里出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分手合约》这样的中小投资,但是巨大的市场回报的电影。从所有表面来看,好像我们都是一个电影新的,并不需要走出去。但这是一个比较片面的想法,因为电影不能完全看市场,第一有一个文化责任感,如果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家的电影在自己国家这么多上亿的观众喜欢,是不是能够用别的方法,试图用别的方法可以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可能是用视频,也可以用其他交流的方法去看。然后我也觉得我们的网友们或者是观众们可以温柔的,不用太耻笑我们现在的成绩,大家既然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因为语言,因为价值观,因为电影的方式,还有因为英文电影对整个市场的占有率,种种的难处,其实我觉得中文的电影,中国的电影是非常难成为一个主流的国际品牌,甚至我觉得可能几十年都很难达到我们希望的那样一个境界。但是并不是不要去做,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最开始跟哥伦比亚合作的时候,我们中间那段停下来的时候,哦,我们失败了,不能坚持下去。但是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候的两件事情对现在是有帮助的,中国走出去更多的概念就是一个坚持。

  周黎明:接下来还是这个问题,想问丹-密茨和马克-甘尼斯,华语影片在美国都是小众文艺片,因为大部分美国人不喜欢看带字幕的,但是也有例外,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友非常高的票房,他这种成功模式可以复制吗?丹也是半个中国人,站在美国观众的立场,你觉得中国的电影怎么才能对美国的观众有吸引力,是不是配上英语以后能够增加吸引力还是减少了吸引力?

  马克-甘尼斯:我想说李安的电影之所以能在北美获得那么大的成功其实是因为虽然看起来是亚裔的面孔,但实际上他们说的是英文,《卧虎藏龙》并不是说的英文,但我们看看《少年派》的故事,实际上它是个英文电影。他觉得很遗憾的是在北美,或者在整个英语世界里,大家对于非英语影片的心态还并不是那么开放。

  我们公司的副总裁希德-丹尼斯先生他也是奥斯卡审片会的副主席,他一直有一个理念,就是通过电影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今天他没办法来到我们现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在主持奥斯卡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活动,很有趣的是他们招待的是一组从伊朗来的电影人。如果只是为了挣钱的话,实际上中国电影票房已经挣了足够的钱了。电影从电影史上来看,电影的作用远远大于赚钱,所以,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去讲不同文化的故事,促进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让你说出自己文化的故事。

  周黎明:你们拍电影《钢铁侠3》,不光是英语电影,应该是地道的好莱坞电影,这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吗?

  丹-密茨:我觉得我们做电影,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梦想,全世界都看,我们的骄傲人们看很多中国的元素,很多中国的故事能往外走,这是一个非常主要的点。怎么做呢?别人了解中国的时候也许有难度,因为有文化,一样,你要往外去的话,别的国家是一样的。所以,现在好莱坞的模式在电影里是最成熟的。所以,你用这个平台,了解这个方式,自己会去发展。所以,我觉得还是从我的角度来说,华语片要做,要拍,这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但是我觉得如果要多一点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故事,那你也有把一部分的东西延伸,更大的。

  周黎明:姜总已经提到把场景设在国外的事情,有网友说不光《北京遇上西雅图》,还有《泰囧》,90%的剧情是发生在泰国,还有《十二生肖》,部分剧情也是发生在国外,即便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像《西游降魔篇》,也不是当下的环境里,一个虚拟的中国,所以会不会让我们想到这个影片把这个故事设在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环境里,这可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外国,也许是一个虚拟的地方,会对观众来讲更有吸引力?因为我想起来80年代的时候,香港的很多影片就拿到国外去拍,包括成龙[微博]的很多影片,先是东南亚、日本,再去欧洲拍,当然我们是把走出去的概念扩大了,但是这里面是不是不是一个偶然的原因,我相信《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泰囧》卖座这不是主要原因,但会不会是众多原因之一?

  姜伟:如果不谈中国电影到海外市场的拓展,拍摄,我还是想了一下,这应该不是有意而为之的。

  周黎明:把《西雅图》的故事设在香港,这个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会不会保持一样,还是会打折扣?

  姜伟:这还真是要服从故事本身的设定吧,当然,编剧、导演,我们几年前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放在美国还是觉得……

  周黎明:比较洋气?比如放在香港可不可以?也有很多大陆孕妇去香港生孩子。

  王中磊:放在香港可能就变成文艺片了(笑)。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要这么干,我认为《北京遇上西雅图》成功跟在境外,把故事发生在境外,这种孤岛文化,因为所有的中国人在国外,不管地球住了多少人,对中国人来说住在那个地方就是一个孤岛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设置,好奇感,专注度都会加强。其实在1999年的时候,冯小刚导演拍的《不见不散》就是类似这样的电影,全部设在洛杉矶,只是那时候中国人在洛杉矶的感觉跟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那时候的葛优就是一个在那儿混的,后来没混下去来的。现在在物质上或者在生活上已经跟以前在外国的中国人不一样了,大家面临的是一个感情的沙漠,那个时候是一个财富的沙漠。我认为最近这一两部跟在境外拍摄还是有作用的。

  姜伟:我重点说一下,设置在中美两地,从地理位置,语言文化差异,包括思维方式和一些生活方式,都很容易有些戏剧冲突在里面,这肯定也是小路有一个设计的。中磊说的这不是一个最优先考虑的,一定还是服从故事本身的设计来这么做的。刚才你那么问我,我还觉得有一点很难回答,也有巧合的地方,还是故事本身。

  丹-密茨:某一个地方是一个角色,所以,要看在故事里合适不合适,我们做环境设置的时候,我们拍了这些在中国,其实你考虑,肯定所有人拍电影就考虑是不是这个地方,不是西雅图,去法国,去纽约,等等,但是某一个地方有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是不是合适这个。我们拍那个需要一个转换点,因为环境设置在美国的时候,这个人去了另外一个环境,另外一个开始,也是一个很未来的,但其实这是一个认可中国未来很好的故事性。所以,不管是在哪儿拍,他的角色在故事里。

  周黎明:把这个地方当做一个角色来处理,这个我知道,因为西雅图本身有一个《西雅图夜未眠》打了基础了。

  姜伟:导演确实有这个意识,所以,这个场景包括影片的名称,一定要坚持有“西雅图”这三个字都是有含义在里面。

  周黎明:《环形使者》一开始国外的部分是放在法国的,后来可能因为你们的参与把它改在上海?

  丹-密茨:因为约瑟夫会讲法语,我们开始做故事的时候,写剧本的时候,也考虑这个,谈未来的事情,考虑很多地方,后来中国觉得挺合适,那是未来性的。一个中国的片子去国外肯定有这些感觉,说实话,拍了一个在中国,中国的未来。这也是很重要的。

  姜伟:我补充一点,地点的问题,我们注意好莱坞电影,比如《钢铁侠》、《谍中谍》,包括邦德,他们地点的选择一定还是有意而为之的,同样的系列电影,同样的演员,故事的类型也差不多,不断的变换拍摄的场景,这一定是增加电影本身的新鲜感,系列电影肯定是有意设置不同的国别。

  周黎明:除了场景跟故事拍摄搬出去,还有大家能想到的演员,比如《环形使者》有许晴,《钢铁侠》有王学圻[微博]、范冰冰,《金陵十三钗》男一号是好莱坞演员,演员的走出去或者请进来对电影走出去有什么大的帮助?是一个画龙点睛的事情,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很多人觉得打酱油,许晴的戏非常少,《云图》里周迅的戏也非常少,中国演员的戏太多了会不会影响这些影片变成一个国际影片还是怎么样?

  丹-密茨:我觉得不会,这都是角色,中国人在那儿说几句话,多少什么什么,但是别的演员不会这么觉得,现在这是一个过程,已经习惯了之后,就不会觉得他出来怎么着,多少镜头有他,没有一个人谈过这个谁有多少多少镜头。包括合拍片的概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两个东西比别的地方重,一个是合拍的,什么是合拍?我们国外拍合拍没有那么多事儿,演员在里面也一样,合适就拍,没有一个导演会因为中国把其他的市场牺牲掉。所以,考虑合不合适的问题,不是说别的,我觉得看大的片子肯定是考虑全世界,不是光考虑某一个市场。

  马克-甘尼斯:我想说的第一点,中国很多的男演员和女演员们,他们真是很有天赋和才华的演员,这些演员、这些艺人他们本身就是艺术家,他们远远可以超越语言的界限或者国家的界限。因为有了这些天才演员,所以,他们才得到了国际合作的机会。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其实那些国外的电影,他们在拍摄的时候,要到中国选演员的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演员非常的出色。最近我们意识到中国的电影有很多地方可能还是需要提高的,比如我们现在跟中国的电影频道,还有M1905电影网我们有一些业务的合作,比如电影专业的培训,这个培训方面涉及到很多个专业的培训,比如导演、编剧,比如声音等等这些专业的部门,包括场记,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演员不需要培训,因为我们有那么多非常优秀的演员。

  周黎明:马克-甘尼斯先生非常懂得怎么说中国人喜欢听的话(笑)。我当然很认同中国有非常优秀的演员,但实际上在海外有很高知名度的演员是非常有限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一般我们的理解,好莱坞的电影里加入一点点的中国的元素,有一个走过场的,俗称打酱油的中国大明星在里面,对这个影片在中国的卖座是能起到比较好的推动作用。现在不是否认这些演员本身很优秀,他们因为在海外没有知名度的话,用他们在海外,用法国演员,用其他国家的演员,有的时候是可以替换的,因为这是一部好莱坞影片。我现在中国电影里用了一个好莱坞的,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演员,最近的案例就是《金陵十三钗》,这种做法对中国电影走出去有作用吗?

  马克-甘尼斯:首先,您刚才所的有您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不是新的道理,比如在好莱坞我们都知道大明星的名字本身就是票房的保障,比如说在好莱坞现在你要拍一个片子的话,如果投资到达,比如几千万美金,甚至不用几千万美金,比如上亿美金,几千万美金,甚至几百万美金你都需要一个大牌的明星绑定了我们才可以谈这个可能性。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里,领衔的演员永远是那几个,其中可以随便置换的是比他们更低一些的演员。这就是商业的一部分。

  丹-密茨:咱们都知道明星很重要,但是还是回到故事性,故事是不是合适,他们所有人能看得到,其实很多大的公司拍的片子越来越少,而不是多,可能几年前一年拍20部,现在就拍6部,投资越大,系列片是主要的。我们的故事,我们定位的POV(point of view,看事情的角度),我们用这个作为一个非常大的电影,一个非常大的系列片,也不喜欢用太大的明星,依靠他们就不好办了,但是同时他们也需要系列片。所以,为什么《变形金刚》、《钢铁侠》也是主要的,中国做一些故事性,全世界能认可,比某一个演员还重要。

  周黎明:故事比演员重要,这个我是相当认同的,我们一般讲到华语电影走出去,或者国际化制作,想到的最多的当然就是合拍电影,说起合拍电影最典型的一个故事怎么既用了中国的元素,又用了美国的元素,我们现在假设跟美国合拍,但实际上这样合拍出来的影片,有些赚了钱,但口碑平平,有些甚至连赚钱都赚不到,合拍片有哪些陷阱,我们先弄清楚陷阱以后,能够防止掉到陷阱里去,才能找出功指导。你刚才说的把成龙、李连杰整到一起的影片,商业上非常成功,但口碑是很一般的,我不知道美国那边怎么样,中国这边,因为我们看过李连杰和成龙更精彩的影片,在他们的作品里绝对是不能排到前面的,但是不能否认那个导演用美国的方式讲的故事美国人接受,不知道您当时看的时候您心里是怎么想的,从中国观众的角度讲很可能有很多不满足的地方,但是很可能我们过瘾以后,这个片子在美国就不好卖了。

  王中磊:对,其实这是很难做平衡的,因为差距非常非常多。从宏观的到细节都有很多的不同,包括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中国的票房并不好,但是在全球拿到非常高的票房的成绩,甚至是口碑、影响,还拿了奥斯卡。就连这样的一个操盘者,导演李安,他融汇东西方文化,他对西方观众的诉求,包括他对东方文化,东方的一些传统,肯定是他血液里的,都很难达到,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只有一些简单,把一些比较简单一点的类型片有机会可以让全世界看懂,但是需要的中国的文化,或者中国概念会比较简单。比如他可能需要一个明星的符号,或者一个场景的符号,或者一个事件的符号,跟中国有关系。比如《变形金刚4》,我跟朋友聊天,他们说《变形金刚4》的合拍片怎么可以在中国比以前的成绩还要大卖?一根水晶柱一直放在故宫的龙椅下面,所有人都在故宫里打我们就大卖了,但是会碰到一些审查,把老祖宗的墙都给拆了……但是它到埃及,到很多地方,那是一个梦,那是一个故事,可是可能哪一个镜头就让埃及的金字塔又让多少游客想去,多少年轻人会觉得那是一个很古老很有趣的地方,如果我们场景真的有在故宫里打的,故宫的国外游客会增加的多。

  周黎明:故宫肯定不允许。

  王中磊:但我们真的不会在故宫里拍。所以找这个点,如果上来就想那边有奥斯卡,这边也是华表奖、金鸡、百花什么什么,我觉得很困难,然后这边观众卖十几个亿,比如一个例子虽然没有那么的明显,但我觉得是不错的,就是功夫,周星驰的《功夫》,他用了非常简单的概念,就是喜剧加动作,整个发行是按照那边一个比较主流的电影进行发行,因为里面所有的东西对西方观众的接受度不是很困难,又用了Studio这个机器占领各个地方的发行,他一直到今年,他自己打破的《功夫》全球的票房记录就是《西游》,以前一直是《功夫》。

  我很同意《环形使者》这些经验,他们可能先不能一下都全面,一点点渗入,一点点把场景,把故事,把传说,把某一个事儿放在合拍电影里,先让人看到,先让那些熟悉看英语的观众去看了,当中有一个东方的故事或者一个文化。

  周黎明:Studio是六大制片厂,不是工作室。

  马克-甘尼斯:我想首先问王先生的是你读过我们的剧本了吗?尤其是你讲到故宫里打斗的那个戏的时候,我是开玩笑的啦(笑)。

  周黎明:设在故宫的话真的很难通过,我们比较缺乏幽默。这个陷阱更多是文化方面的。

  姜伟:刚才您说的中美合拍,如果两个本土市场同样大的时候,但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的体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到底你这个电影,拍的时候你的剧本是以美国的角度出发,还是以中国的角度出发?其实本身这就是一个很难的。

  周黎明:这是相当相当难的,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

  姜伟:还有一个,实际上我觉得好莱坞能够通行全世界,除了大家有比较容易接受的类型电影以外,最重要的我觉得六大公司发行的体系,其实我们有时候看他们的通稿,比如我举例索尼公司或者环球电影公司,他们永远在最后通稿的最后一句,索尼公司在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有它的发行机构,这个才是好莱坞最大最大的他们在我这个市场掌握的财富,是他发行的网络,马克-甘尼斯从刚开始阐述就很强调发行的问题,我非常同意,他是靠庞大的宣传合法性推动它的电影。

  我们是类型电影才容易推出去,不管是美国演员来中国演电影还是中国演员去美国演电影,比如像《十三钗》,回到国外它是一个小众电影,变成艺术片了,所以,我们要走出去探讨,应该从类型的角度,你首先要知道拍的是类型电影,什么样的类型片,什么样的片子能够接受。刚才中磊讲的《功夫》为什么能成功,很清楚,动作加上一些戏剧,这很容易接受。

  周黎明:我听说《功夫》,还是《少林足球》我忘了,美国做了很多后期的动作,把音乐改了,把画面里一些背景的内容都改了。

  我听到一种说法,因为电影本身,别说考虑到全球市场,在自己的市场上影片要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要做到非常非常难。所以,与其你去想我在美国市场要赢得美国的观众,在欧洲市场赢得欧洲观众,我不如不去考虑这个问题,我就把自己的市场想极致了,我把这个故事做的很极致,我把自己的市场先拿下来,如果碰巧刚好能够赢得海外市场那更好,不能赢得海外市场也没问题,有两个案例能够证明电影,不能完全去预测市场。比如说《卧虎藏龙》,实际上李安导演拍的时候是为大中华市场拍的,他以为这个片会在中国口碑很好,卖的很好,结果反而在西方口碑很好,在中国口碑一般般,后来反馈回来人家才认识这个片不错,还有一个案例就是《功夫熊猫》,我相信第一集起码是没有中国人参与,讲了一个中国故事,很大的可能就是美国人会喜欢,中国人看了这是什么玩意,结果出来中国人很喜欢,不是他精打细算算出来的。会不会表示电影方面,有的时候你要去计算,还不如你就不要去计算,因为你去计算的话。王总的几部是算出来的,至少商业上很成功,但是跟《功夫熊猫》,跟《卧虎藏龙》比,那两部口碑也赚了,票房也赚了。


  丹-密茨:我觉得每一个电影人必须有他自己的角度。所以,为什么老谈角度,你不能想别人会怎么样,如果你这个,不是你真是的看法,你永远没办法。所以,想这些事情不能想的太多,但是你要了解一下,刚才你讲的定位,到底是怎么定位,拍什么样的片子,这个片子是不是你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角度,自己喜欢。有的时候说实话我们谈的事情是为什么我们谈这个事情,因为在全世界从来没有发生这么一个市场涨的那么快,它又那么有一些特殊情况。因为这个也是一个,你看很多世界的市场,美国友,英国有,都是讲英文,但是中国的市场非常大,它又涨的非常快,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有自己的角度。所以,这个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要抓住这一点,然后好的片子肯定会走,这个我相信

  马克-甘尼斯:有一种类型的影片是很容易超越语言的障碍的,这种类型周老师刚才提到了,比如《功夫熊猫》这样的影片,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拍一个动画片,它有着中国的故事,有着中国的美术师,中国的艺术家来参与的影片,最后做完以后我们把它配上各种不同语言的,那样我们很容易就超越了语言的障碍。

  我想举的一个比如说我们公司的主席,也是纽约中国电影节的主席,他的一个经验,实际上我们需要把更多的中国的演员推给全世界的电影业的决策者们看,让他们认识才行,而这些决策者有很多是在好莱坞的。我想那一部电影的名字叫做《飞越老人院》,纽约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当时整个纽约的观众对这个片子很投入的。所以,希德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从此以后,每一部纽约电影节上开幕的中国影片,他都拿到好莱坞去放映,并且是放给好莱坞的决策者们看的,就是为了让这些电影业的巨头们看到中国的面孔,看到中国的电影,这样说不定就可以促进中国电影的销售,以及中国演员的知名度。

  所以,周老师提的那个问题,其实他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他涉及到方方面面共同的努力,比如说他可能需要我们考虑电影的类型,可能需要我们考虑这个故事怎么来讲述,他可能要考虑我们怎样超越语言的界限,甚至我们可能要反思语言真的是一个障碍吗?这样的问题。就像丹-密茨刚才说的,有时候我们要去想中国所谓的大片到底要怎么做,我们是不是要忠于我们自己的感情来讲一个故事,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还有我们应该充分的运用中国电影票房的经济实力这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很微妙的来运用这个元素,不是很高调的,但是很微妙的来使用。

  周黎明:谢谢马克-甘尼斯,你刚才说的让我想起两个事情,王总刚才也提到过,中英文两个版本,如果一部影片能够做成中英文两个版本,会不会对华语影片走出中国,走到世界市场是有帮助的,因为这个做法曾经在60年代欧洲是非常普遍的,60年代欧洲有很多的合拍片,跟意大利、法国合拍,同时做好几个语言的版本,在每个地方放映的时候就被当成自己国家的,因为里面有意大利的明星,法国的明星,法国的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法语版,到意大利的时候变成一个意大利的影片,这种做法对我们来说有没有借鉴作用,还是仅限于某一些影片?少量的影片?因为说实在的,现在电影演员里能讲英文的是非常多。

  丹-密茨:今后你会看到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那时候我觉得现在可能过不去那时候的,这还是有一个过程,刚才我们谈的东西,你要做一些更大的事情,但是不能你自己很特色的个性,这是一个慢慢怎么做的,不能一两天的事儿。刚才你讲很多东西,我们慢慢会实施。刚才拍的美国演员在这儿,中国演员在这儿,故事性,元素,我们现在不要考虑太多量,一定要考虑质量。

  周黎明:刚才马克-甘尼斯讲到电影展,说实在的,电影展在中国给人的印象,电影展只是为小众的艺术片创造一个展映欣赏的平台,它对类型片,对影片真正的票房说实在的,在中国不光没有促进作用,好像还有反作用,因为有些影片在欧洲拿了奖以后,在国内很多人是不敢看的,觉得这个片肯定是我看不懂的,反过来很多票房非常好的影片是跟影展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影展会不会只是某一种中国影片,某一种华语影片走出去的,而不是大部分中国影片走出去的平台。

  马克-甘尼斯:如果一个影展是由一些电影业的决策者组织的,那我的回答是,对所有的电影都有帮助。所以,非常简单,也就是说你拍了一个电影,你要给业内的决策者看到才行。

  周黎明:王总,你们以前是把一些比较大制作的类型片先拿戛纳影展做个宣传,从你们的经验来讲,你觉得效果好吗?

  王中磊:像戛纳,其实它整个的电影节是由几个部分组成,要区别开来。

  周黎明:我不是说去比赛,去做宣传或者做一个展。

  王中磊:我觉得非常重要,但是看拿什么电影类型,在那儿做的时候,你主要面对的还是未来可能跟你合作的各地的发行者,你首先觉得你这部电影有机会找到很好的发行商,然后再那个地方来做商业来决定,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可以那样推广。近期这几年我发现也有一些发行公司,中国的发行公司会把那个地方做成一个反向宣传的部分,在那边做很大的声音是为了让国内的媒体或者国内的观众看到,然后能够先了解这部电影,或者为国内的发行预热。这个华谊在每次做的时候,其实也是随着这个潮流在发生变化,最开始的时候很单纯的卖片,跟发行商合作。当时因为《卧虎藏龙》,因为《英雄》的火爆之后,华谊也拍了一部叫《夜宴》的电影,虽然在电影的口碑上不是非常高,但是我们是赶了一个很好的市场的尾巴,那次戛纳我们做的非常好,日本一个地区就是几百万,七八百万美金的一个销售,现在不太可能,所以,电影节展还是需要按类型去做。

  姜伟:我补充一下中磊说的,你说到电影节参展获奖,这几大电影节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电影的交易平台,它的参赛部分只是电影节的一个环节。很简单你的电影能不能让那些负责渠道的人看到,或者他看到以后他喜不喜欢,或者他要不要。给你举个例子,我曾经买过两个电影,一个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个是《三个傻瓜》,这两个电影实际上我们在买的时候,尤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什么奖也没拿到,反过来说,我每年也去这些电影节,但我是去电影市场找我要做的电影。华谊兄弟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我每次去都会去你们办公室拜访一下,华谊兄弟真的在市场有一个正正经经的Sales在做,而且做的非常专业,这是他们努力做国际化,你怎么走出去,走出去是真的走出去,华谊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刚才说到反宣传,那个对电影出去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华谊这方面就做的很好。

  我再用我的例子举,我们是国内的发行商,我们就想找一些我们认为适合中国市场的电影,华谊在找看得上他电影的哪些人,这个市场就那么大,这就是一个很实际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周黎明:两位说的非常对,因为我们媒体人关注电影节的时候,往往是关注它竞赛的单元,实际上电影节有很多很多的组成部分,其中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一般影迷会跑去看电影院里,《阿拉伯的劳伦斯》来了,很难得,这一辈子没看过大银幕版的,但是你不知道漆黑的小屋里有人在看那个碟,看十分钟不要了,最多看三十分钟,哪些人实际上是你电影走向国际很重要的,因为他们是买片的人,一天要看几十部,大部分不会买。

  姜伟:就是买片,就是看十分钟,他们一天要看十多部影片。

  周黎明:你电影走出去,这部分人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他们是决策者。

  C.【提问环节】

  周黎明:现在给大家提问的机会。

  提问:我是来自新京报的记者,我想问姜伟先生和王中磊先生一个问题,你们提到合拍片很好的成功例子,一个是《木乃伊3》,一个是《功夫之王》,当时中国的演员非常多,是真正的合拍片,现在这种合拍片消失了,只有那种所谓的假合拍片,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变化?谢谢。

  姜伟:我觉得其实如果从好莱坞的角度来说,他们一直在关注中国电影市场,刚才中磊的开场白讲的很清楚,追溯到哥伦比亚跟华谊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0年,13年前了,他们是一直对我们的市场有期望值的。所以,才有了哥伦比亚和华谊的合作,后来才有了《木乃伊3》在中国的拍摄,这些都是一些尝试,一些敲门砖,你刚才说到,从故事的角度,从演员的分配,包括你看到的所有的一切,它都像一个真正的合拍片,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说,确实因为美国电影它是针对全球市场的,我觉得中国市场也是它一部分,但是可能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必然还是一个好莱坞电影的主导方式,如果是合拍的话,我们不能回避的肯定要面临我们的接受程度,包括审查,包括其他一些制度上的限制。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举例我认为可能到了《变形金刚》第八集的时候,也许完全是从这边编了一个故事,完全是从这边的角度,可能主要的演员都是中国演员,反过来去卖全世界。我觉得应该有可能是,因为使市场决定一切,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足够大到依托你可以拍,比如现在拍一亿人民币的电影,也许三五年以后拍一亿美金电影的时候,越来越不可以这样做呢?所以,合拍的方式和形式一定是改变的,随着市场在改变,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王中磊:因为也提到我的名字了,所以,补充一下。我是觉得不管媒体还是观众还是一些电影的爱好者,往往对中国电影特别的冰火两重天,特别有热情,同时也特别的不留情,我们作为电影就应该承受这样的东西,往往有时候会把一些主观的某一个人的东西变成一个好像很普遍的。比如说真正的合拍片跟假合拍片,这个好像是某一种不能被说出来的一个东西去分割。但我觉得从字面开始大家应该了解,合拍片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各种不同的程度,并不是说中国的演员参与的多才叫真正的合拍片,而且我觉得现在中国有很多的机构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样的发行能力,资金能力去拍,我觉得合拍片的角度可以放的更大一点儿,同时也蛮希望我们的主管单位也可以让我们的角度放大一点儿,我经常在公司讨论跟一个机构拍合拍片的时候,可能在我们那儿都谈不下去了,觉得这不可能合拍,“不可能”在我们的项目讨论会里是用的最多的一个词。

  丹-密茨:我觉得刚才我们聊了半天,中国的电影看法,可能合拍片在我们电影行业,我也是导演,也在好莱坞拍过片子,从来没有谈过这么一个方式去谈,比如我们拍《钢铁侠3》,是中国公司跟美国公司拍的一个片子,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说,这俩公司就是做这么个事情。从我的角度来说,可能这是一个国际的看法跟中国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合拍不合拍,两个公司一起去拍一个片子,拍片子,投资,开发,执行,发行,还有宣传,跟这个一起做的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合拍,不是一个版权,进口片,这是不一样的,你看这些片在国外都会有公司的名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合作的态度也很重要,价值在哪里。

  周黎明:说到这个问题我补充两句,因为我自己以前写过两篇文章叫《电影的国籍》,一部电影说它是哪个国家的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比如一个专业的角度是看你的资金,你资金来自什么地方,因为资金影响到这个影片的版权。还有一个跟融资完全不一样的角度就是文化,这个影片里传递的文化的东西主要是中国的还是主要是美国的?比如《钢铁侠》,范冰冰的戏多加三倍,多加十倍,传递的文化还是以美国为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虽然是英国人拍的,但是多多少少传递的是印度的文化,但是普通的观众这两条,尤其融资根本看不见,看到最明显的就是明星,哪个国家的明星用的最多,他觉得这就是哪个国家的影片。未来单一国家的影片会越来越少,因为电影是很多不同地方的合作,即便是纯中国片也有外资在里面。所以,你真的要想纯粹性的化,文化本来就是交融的。

  提问:我是来自大智慧财经通讯社的记者郝艳辉,首先问一下王中磊先生,我们比较关心今年华谊要发行的《大明猩》,我想知道具体的档期是定在什么时间,您对它的市场成本和市场预期是什么样的?另外,我们今年计划的冯导演的私人定制,现在进展如何?华谊今年还有没有其他的亮点?还想问一下丹-密茨,DMG在中国在娱乐业已经非常好了,我们公司有没有上市计划,如果有会选择在中国吗?会选择在哪个地方?

  王中磊:《大明猩》是今年会在暑假上映的一部电影,我们现在基本确定的档期是在7月的中下旬,它是一个很神秘的一个电影,因为它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演员的明星,而是一个我们虚拟出来的动物的明星,它是一个中国的猩猩,它去了韩国,好像我还没开发布会。先回答你是暑假上,因为导演是韩国最卖座的导演,我们跟SHOWBOX合作的时候也非常明确这部电影第一步标会在韩国成为最卖座的电影,同时因为具备非常强烈的中国元素跟喜剧元素和感情元素,特技制作的部分很吸引全家的观众。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华谊的发行跟宣传,可以在中国取得中韩合拍片新的票房高度,但是它是放在第二位的。

  第二个问题,私人定制现在拍摄很顺利,现在已经换到第二个场景,已经拍了二十多天了,预计在今年年底的贺岁上映。

  今年《大明猩》,冯小刚的《私人定制》,还有徐克的狄仁杰的第二部,我们现在已经发行了三部电影,一季度到4月份发行了三部电影,16亿6千万票房。

  丹-密茨:上市这种事情还是在等待,我们下一个《钢铁侠3》上映以后,我们会公布下一个片子。

  提问:我是中国广播影视的记者,想问一下,咱们这个会议的主题是国际化制作的机遇与挑战,想问一下各位,您认为华语电影走出去的突破点在哪里?对于各家公司来说,比如对于华谊,DMG公司来说,公司如何走出去这样一个突破点又在哪里?

  姜伟:因为国内的电影市场还在不断的飞速的成长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还是扎根于国内的市场,先把国内的市场做好,这是我们近期、中期,未来十年最主要的,因为我觉得国内市场伴随着我们类型电影不断的成熟,不断的技术化,所以,我想不了那么远,我觉得中磊说的特别对,我们还是先把国内市场做好,走出去还真的是华语电影,周老师也说了,如果有就有了,没有先做好国内市场。

  王中磊:走出去可以说实际一点,我们看有没有机会或者有没有运气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项目,可以让国际发行的电影决策者看中,如果没有经过他们的平台,其实任何一部电影都很难取得全球性的关注。我觉得每次出现这样一部中文电影或者印度电影,都会给这个语言的电影带来一段时间的冲击。所以,我希望最近各个公司都有机会找到这样一个突破口,必须依赖他们的市场。

  提问:我来自电影节组委会,今天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刚才周老师说的那个话我特别认同,一个电影的国籍,可能一般人来讲从它的投资或者从它的演员阵容,或者从出品发行方这样的角度,但实际上这个认知的阶段会很快过去,大家对于一个电影国际的认知很快就会从文化的角度。我觉得之所以很多人对于很多,在很多合拍片中中国像打酱油,这个电影核心的故事逻辑不是中国的逻辑,它没有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和情感,这一点特别重要,这一点恰恰是华语电影走出去最关键的初衷,尽管现在进入到一个信息的时代,但是我觉得地球上不同种族的人类,不同民族的人类之间的沟通和不理解其实还是相当深的,否则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么多国际新闻这么热闹的这么多的话题和故事。所以,我觉得电影有可能是一种最能沟通人类之间共同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中国电影走出去其实在向全球的这些朋友们在宣讲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和智慧,进而赢得理解,进而赢得合作,这个意义是特别大的。所以,今天这个话题非常有价值,这是第一个我想谈的。

  第二个我想说的是既然电影的核心,华语电影走出去,要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和智慧,那么我就想问在座的各位,因为在座的各位都在国际上游走,包括有国外的朋友,我想问对于全世界的朋友来说,中国人的情感和智慧世界中什么样的东西是最能够被大家容易接受的?因为我来自电影节组委会,我们今年第一次设了天坛奖,也推出了天坛奖的核心价值理念,叫“天人合一,美美与共”,我们一直在思考,应该向全世界表达中国人什么样的价值观,从这样八个字当中,英文翻译核心在表达一个多样化,核心在表达中国人的和谐观念,但是我跟很多的国外朋友沟通的时候,他们也说到中国人的和谐观念在西方人的理解中可能跟我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出现了这样一种文化沟通的错位,我们想表达什么,可能全世界的朋友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它。所以,我特别想问各位高手一个问题,就是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朋友,对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什么是最打动你的,什么是最为你们所感动的东西?我特别想知道这个,我觉得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一定要表达这个东西,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故事,但是最终是要表达这个东西。


  周黎明:我刚才在开始之前跟马克-甘尼斯先生聊一过程,你站在一个西方人的视角,什么样的中国电影你会喜欢,比如同样一个武打片,是设在当下更容易接受,还是设在古代更容易接受,他已经讲到动作跟台词,台词在翻译中流失的最多,动作容易被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人欣赏,涉及到很多面,你作为一个西方普通观众,怎么样的中国电影你会最喜欢看?

  马克-甘尼斯:我首先要回答这位先生的问题,我觉得最会打动我的其实就是人性的东西,很遗憾的就是在西方的一些电影中,一些有中国面孔的西方电影里,中国人的人性并没有被很好的表达。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是芝加哥人,我在全世界都到处走,但是别人一想芝加哥,先想到芝加哥的黑帮和迈克尔的篮球,知道黑帮是因为从电影里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芝加哥已经清理了黑帮有80年了,这就是电影的作用,是电影使别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对一个城市产生了这样的误解。我觉得你的问题和你表达的观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你的问题足以让我们超越经济的考虑。如果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因为中国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所以,如果我们关注中国的市场的话,我们立足于中国市场的话,我们自然就会有非常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如果不考虑经济的问题,我们要考虑的是我是什么人,我怎么样每天过好我的日子,以及我的价值观,我的情感观是什么,那实际上电影要表达的深度要远远超越这表面的一切。

  丹-密茨:刚才马克-甘尼斯说的我也同意,肯定中国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很有特点的故事,但是如果一定要找到中国文化跟所有人类,刚才你讲的,别的国家也有这样的事情,这边也一样,但是你有另外一个包装,完全另外一个环境,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所以,为什么我觉得电影也要中国的市场,但是对我要反过来说,我们发出来的故事对世界的电影行业,这是我们的价值,因为你别忘了,拍电影,包括美国,没有一个市场是能比整个全世界的市场还大。所以,价值在哪里,钱不是一个价值,全世界都有有钱的人,你最重要的还是回到你的故事,你看事情的角度,你的特色。你知道非常明确,对全世界很有关系,很有吸引力,才能成功。这个不光是中国,每一个国家都一样。

  提问:从去年电影新政之后,大家都很关注好莱坞大片引进国内的资质向民营公司放开的问题,不知道两位老总看这方面有多大的机会,有多大的操作空间?

  王中磊:就是我们两个都等着呗,我们两个公司都应该有资格取得这样一个发行的环境,因为我们两个公司既是制片公司,其实也搭建了非常强大的宣传跟发行的机构。如果我们只是靠自己去生产来维持我们公司的运营也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也是非常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我也是觉得在等待吧,在这种环境下更多的东西还是一个,好像争取也作用不大。等着领导们觉得应该这样,我们有机会发行的时候就可以。

  我觉得刚才那位先生说的文化那个问题我想特别简单的,我觉得电影真的很难用这样的方法,虽然它是最容易的,它比很多的文化交流都容易传递一个民族,或者传递一个国家的一些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一些文化,但是也是非常困难的。美国的观众,可能美国的这些制片人,美国的这些评论人或者一些电影节展人对中国的电影透露出来的一些文化非常感兴趣。但是我相信几亿的观众人次,他也不懂,他也不愿意去理解,他觉得这对他来说不是一个普遍的生活。不要说那边,因为我们国家的历史,近一百年的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们三地都有,中国香港、台湾都有很大的文化的不理解跟不相同。比如香港的电影文化是独特的,台湾的文化保留原来一些那种中文的一些东西,我们这边一些新的新中国的文化,这有的时候拿电影很难一下,我觉得我现在很难看到一个中港合拍,中国跟台湾地区合拍或者三地合拍的电影,三个地方取得了巨大的票房,以及文化的共同都很难。所以,我觉得在我脑子里把电影,国籍分两种,一种是国际的,我们找到一个大家都理解的一种语言,一种形式的电影,就是刚才说的比较有电影类型的一种东西,用最简单的通的人性的东西来看。还有一种就是我觉得我们非常有幸,中国地区自己有这么大的市场,我觉得不要把所有的影片都要想到合拍片,所有的导演都想到我要不要用一个美国的导演或者一个美国的演员变成走出去纯粹拍一些,我觉得让我们十几亿观众能够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人性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姜伟:中磊已经代表我们都回答了这个问题了。

  提问:我是综艺报的记者,我想就刚才王中磊先生谈的文化问题再继续问一下,您之前也说华谊曾经有一段时间放弃了合拍片,独立制作华语片,而且现在也想从扎根做起立足华语片,您也谈到文化的问题,之前有位嘉宾谈到中国不缺少好的故事或者好的故事原型,但是缺少会讲故事的人,遇到这个问题,您觉得应该怎么解决,把好故事讲出来,把华语片制作得更好?

  包括甘尼斯先生,之前您谈到《变形金刚》,现在加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可不可以从另外的方向去想,就是笼络了一批中国的观众,但是可能会忽略了海外其他一些市场的观众,您谈到北美的票房,北美本身的票房可能还不是特别好,会不会跟这个刻意的吸引中国观众,刻意加入中国元素也有关系,未来在制作这样影片的时候会怎么考虑,会考虑到国内人的感受吗?会少一些中国元素吗?或者把一些其他地区的元素加进去?


  王中磊:我觉得在电影的创作上事实正好跟您说的那个相反,我觉得并不完全是没有好的创作者,我觉得好的故事或者好的一些人物的原型都是一种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但是恰巧是我们的创造者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是很难把它变成电影的,因为有力量的事情或者有趣的事情或者有观赏性的电影,叩问人心的一些电影确实现在还是很难变成一个中文电影,因为我觉得电影当中,你看在我们的电影当中,美国电影可以看到它有很多非常有力量的电影,可能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可能讲某一个数学家或者某一个总统或者某一个政治家,甚至他们开放的可以讲到某一个芝加哥的黑帮老大他的传记,还会有一些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一些社会的话题。通常我们都很难把这种电影拍出来,其实观众很喜欢看这样的,我们的人物电影可能这几年一直都是我们的先进工作者,他们拍的也很感动,但是似乎差那么一点儿,我们可能更想看到一些真的故事,真的人物,这个部分也会让一些有才华的撰写者暂时都离开了剧本,因为其他的环境要比电影创作稍微好一点,比如舞台剧,比如小说,出版物,甚至现在还有一个网络。所以,都会比电影的创作好一点儿。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慢慢的看吧,因为还是觉得这些电影将来还是会成为华语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都是古装或者打打杀杀的,观众也很残酷的告诉你,你再给我我就不要了。

  马克-甘尼斯:关于《变形金刚》,我想说的是《变形金刚3》它的第二高的票房在中国。在日本和韩国也卖的很好。所以,在我们看来,我们在《变形金刚4》里加入中国的面孔和中国的元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我们只是在那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而已。所以,我可以这么说一下吧,如果2014年夏季《变形金刚4》的票房在中国的票房如果能超过在比如北美或者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的票房的话,我觉得那会是全世界特别大的一个新闻,但是对我们来说并不惊讶。对于我来说,幸运的是要做这些平衡的决定的人是我们的导演迈克尔-贝,而不是我,所以,那些都是他要应对的问题。

  周黎明: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肯定会同时宣传了中国的文化跟中国的价值观,但我想说的是实际上你可以把中国元素跟中国价值观区分开来,假设一部影片里面通盘是中国的元素,但是一点点中国价值观没有,这种可能性是有的,我就不指名了,以前大家知道我们是这样的,一看非常非常中国的,但反过来你也可以假设一部影片没有一点点中国的元素,但很可能传递的价值观是非常中国的,我想到90年代一部影片叫《马文的房间》,不是电视剧,是一个美国的影片,也没有中国演员,但是传递的价值观完全是我们儒家的价值观。所以,在这种时候你会想我们拍一部电影最终的动机是什么?我想对多数电影来讲,可能他们的动机跟政府的宣传部门是不太一样的,跟政府的文化部门是不一样的,因为政府的文化部门他有责任向全世界宣传中国文化,但是对于一个电影人,我的理解,可能是给大家一个好的故事,这个好的故事是希望中国的观众看了认为是个好的故事,然后海外的观众看了也认为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可能他最主要的问题未必是直接宣传中国的价值观。

  我不知道这个理解是不是太过狭隘,但是好莱坞的片商在拍的时候是没有说我要向世界推广美国价值观,但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有意无意会带一些,假设拍的时候就想好我要拍一个推广美国价值观的影片,我99%的可能这部影片非常的不好看,而且在海外市场根本就不会被人家接受,最后也就无从取得它的宣传作用。

  我们今天新浪的新浪潮论坛就到这儿,非常感谢四位重量级嘉宾,预祝你们的新片大卖,也预祝华语电影,不管在本土市场,还是在海外市场取得新的成绩,也预祝北京国际电影节取得成功,谢谢诸位的捧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