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家卫--记《阿飞正传》10周年(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0月09日17:36 南方网
《花样年华》计划用于海外市场但一直未见出街的两款海报,近日首次曝光
1990年12月,《阿飞正传》上映,为90年代香港影坛产生了一个重要名字----王家卫。转眼又一个十年,这些年来,“王家卫”这三个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形容词,一个学派,以及一种观影印象(当然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2000年,又有一出《花样年华》,遥相呼应着10年前的阿飞情,是巧合吗?或者王导演的心没动,是我们的心动而已。--编者
如果香港影坛有两个极端点,那么王家卫肯定代表了其中一端,曾经他的作品是学术界与文化界争相辩论的地方,好不热闹,随着其成就渐被国际认同,这种谈论反而冷却下来,保王派的继续义无反顾,其他人亦对王家卫习以为常,静观其变。
八十年代孕育的精英
二十五岁以上的影迷,可还记得1990年的《阿飞正传》上映是如何的轰动,排在圣诞重要档期,两条大院线同时开映,对撼周星驰的《赌侠》(不知可算王晶王家卫的唯一一次正式打擂台?),声势一时无两。当时能得到院商和观众如此的“厚待”,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这原来是艺术片,因为有《旺角卡门》的前科,因为有史无前例的大牌组合,因为监制邓光荣的戮力宣传,令《阿飞》事前几成影坛大事。最后结果,《阿飞正传》只上映了十二天便因票房不济休映,不但与同期的《赌侠》际遇相差甚远,更令到原先计划开拍的续集开拍无期,里面梁朝伟的角色预告成为影史上一个最大的谜。
这段戏剧性的发展令王家卫一夜成名。当然王家卫不是无端走出来的一个人,是整个八十年代最丰盛的影视工业下培育出来的精英,他是1981年无线第一期编导训练班的学员,之后一年已经开始写电影剧本,在很多商业电影里,都可找到他合编的名字,例如《吉人天相》、《最后胜利》、《猛鬼差馆》等。1988年他自编自导《旺角卡门》,票房口碑都好,因此有机会开拍更多大牌及资金的《阿飞正传》,继而在九十年代留下重要的一页。
改变演员特性
王家卫影片其中一个特色,是他擅长把观众熟悉的演员特色尽情挤压,所以有人拍他的戏会不欢而散,亦有人会因他的戏而再闯高峰。刘德华是一次极端的尝试,拍《旺角卡门》,王家卫把刘德华的特性用了出来,之后拍《阿飞正传》,却把最不刘德华的特性放了下去,可以想像刘德华的无所适从。(他之后的《天长地久》,便是作为补偿对《阿飞》的遗憾。)
梁朝伟与他合作过五次,最初亦是难以适应,翻查纪录,他为《重庆森林》做访问时,说:“我不知怎样结局,也不怎样看剧本,导演叫我怎演,我便怎样演。”王家卫的回应:“伟仔只要照着我想的去演就行了。”(电影双周刊397期),不多不少感受到演员的一份迷茫。不过到《花样年华》,他与张曼玉都已经懂得如何去拍王家卫的戏,能够轻松地被王家卫操控。
扭转故事结构
王家卫说过,他不喜欢让观众猜到下一步,因此他拍片从不会在剧情着手,而是由结构做起,所以他第二个特色是故事性不强,每一位与他合作过的演员,未看正片前,都不会知道影片的结局是什么,因为他会拍下无数的菲林,如何去发展,只会在导演或剪接师的脑海,有时甚至会出现多个版本,《重庆森林》的首次午夜场版便不是王家卫剪的,而今年电影节上的《春光乍泄》制作特辑亦提供了多个不同的故事发展片段。
王家卫另一个特色是用景的心思很特别,多数都能代表香港的某种特色,如《阿飞正传》的皇后餐厅,《重庆森林》的重庆大厦、半山电梯,《堕落天使》的大球场、观塘地铁站、三六九饭店,到《花样年华》的金雀餐厅,都给影迷重新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南方都市报》陈家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