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吸毒的影片,这是一部关于30岁左右年轻人的影片,这是一部关于自我心灵拷问的影片,这是一部关于昨天的影片。
《昨天》是张扬电影导演生涯中的第三部影片。前两部影片《爱情麻辣烫》和《洗澡》为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作为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成功者,一向关注都市生活的张扬,此次执导《昨天》,将涉及非常敏感的吸毒问题,并且以演员贾宏声真人真事为原型进行艺术 再创作,更是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由于前两部作品在创作与市场上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张扬有可能在影片《昨天》中真正接近自由表达的创作状态,真正用个性语言表达他以及贾宏声们这一代30岁左右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和对生命、对生活、对昨天的理解,从而也极有可能成为张扬真正张扬个性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记者在亚运村某住宅小区的《昨天》拍摄现场,对导演张扬和主演贾宏声的采访。
张扬:这是我想要拍的电影。
记者:拍摄进度如何?是否顺利?感觉如何?
张扬:大概拍了三分之二了,大家的状态不错,有几场戏特出彩儿。感觉也很好。这应该是我最个性化表达的作品。
记者: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呢?
张扬:我和贾宏声都是中戏的,是很好的朋友。挺早的时候就想把他的事拍出来。我和贾宏声弄了一年的本子。一开始贾宏声就参与,而且就是演他自己,所以大家进入状态也比较快。之所以选择他的经历,我想是想表达我们这拨人吧。贾宏声挺有代表性的,我们好多事都经历过,都困惑过,只是每个人解决的方式不一样。
记者: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可能人们首先感兴趣的是影片中对吸毒的表现。你是否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张扬:这其实不是说吸毒的,是说这代人的,是讲人对自己生命的质疑,对生活方式的质疑,是讲人与朋友,人与父母的关系的。我们探讨的都是30岁上下的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这才是我要表达的。
记者:这部影片完全是讲贾宏声的真实经历,所以,贾宏声在影片中的表现至关重要。而生活中和影片中的他的状态是否是一致的呢?
张扬:毕竟不是纪录片,而是艺术再创作,所以生活中与影片中的贾宏声当然不一样,这个分寸感确实很难把握。拍戏时有贾宏声与父母吵架的戏,演父母的也是他真的父母,演着演着真吵起来了。不过,到现在为止,这个分寸感把握得还不错。
记者:从你拍电影以来,你从没为资金问题发过愁。而从前两部作品来看,虽然在艺术质量和市场上都很成功,但为了投资方和市场需要也看出你为此放弃了很多艺术个性,你觉得是幸运呢?还是悲哀呢?
张扬:很幸运,比那些没钱拍电影的导演幸运多了。而且我觉得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我的创作环境会越来越好。比如说这次拍的《昨天》,我感觉比以往拍得都舒服,表达更顺畅,是我比较个性化的东西。我想我会逐渐接近我自由表达的境界。
贾宏声:我现在的生活中
只有音乐、电影和父母。
对贾宏声的采访是在影片中他的卧房进行的,当时他光着一只脚,神情平静甚至是和蔼可亲。
记者:能不能说说你现在的生活状态?
贾宏声:我现在的生活挺单纯的,只有音乐、电影和父母。拍戏是我的工作,听音乐已经是我生理上的需要了,我现在与父母一块生活。
记者:戒了吗?
贾宏声:早戒了。
记者:当初怎么吸上的?与你的个性有关?
贾宏声:1992年,特偶然。
记者:好像你爱跟自己较劲。
贾宏声:我不仅跟自己“死磕”,跟父母“死磕”,跟周围的朋友也“死磕”。都是过关,过去了就好了,把事想明白了。我过父母关可是费了老劲了,我父母刚来北京时,真是死磕。我爸为了接近我,也跟着我听摇滚乐,跟我交流,没戏。我天天琢磨他们的原罪。后来过去了,就开始带着他们玩了,现在就是这样。
记者:你在这个戏中的表演状态与生活状态有什么不一样?
贾宏声:我愿意按我的状态去演,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感觉挺好的。而且好多时候我想什么,张扬都能感觉到,我们交流起来没问题。
本报记者杭程
《昨天》故事梗概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片中人物均为真实姓名并由本人扮演。整个影片跨越上个世纪90年代整整十年,是包括导演演员在内的整个一代人的追忆——昨天。
贾宏声本是一个年轻优秀的演员,从1987年到1993年,他主演了《夏日的期待》、《银蛇谋杀案》、《黑火》、《黑雪》、《北京你早》、《陕北大嫂》、《周末情人》等影片,这期间,他接触并疯狂喜爱上了摇滚乐,视BEATLES的约翰·列农为精神之父,但同样是这段时间,他也接触了大麻和软性毒品。从此,他不再接戏,性格也变得极端、偏执、疯狂、歇斯底里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远在东北四平老家的父母提前退休,把整个家搬到北京来照顾儿子。随后的一切就像一场战争,让一个人放弃毒品是可想而知的艰难。
昨天永远像一个阴影纠缠在所有人的内心,不管你是演戏的还是看戏的。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