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评点'99中国娱乐圈(之一)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1月20日09:33 中国娱乐报道
1999中国电影与电影人
对于中国的电影人来说,1999年是“宽银幕”--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50周年,新中国电影也走过了
50个年头,并继续寻找市场化和大众化的大门……
为了给“宽银幕”增色,中国的电影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行动着……
张艺谋再擒“金狮”奖杯真是“一个都不能少”。
1999年,以“政治偏见”为由而退出戛纳电影节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
奖---“金狮奖”,这已经是该片导演张艺谋第二次擒住“金狮”了。毕业于摄影系的张艺谋,因为摄影、导演甚至表演出
色而获得过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对他而言,奖杯真是“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真诚地表达了张艺谋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影片并不追求画面的绘画性美感,只强调还原、自
然、朴实和亲切。选用的演员是100%的非职业演员--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
这一年,长相颇似农民的张艺谋的确是既“丰收”又“多产”。由于“在美学观念和艺术追求上的先进性”,他不仅
再次赢得国际大奖,而且还荣获中国电影最高奖--“金鸡奖”最佳导演称号;同时,在《一个都不能少》上映仅几个月之后
,他执导的另一部影片,纯粹以爱情为主题的《我的父亲母亲》又与观众见面了。
有趣的是,张艺谋导演处女作《红高梁》的男女主角是“我爷爷”和“我奶奶”,十几年过后,其影片主角变成了“
我爹”和“我娘”。
影片有点像一股山泉,温顺、清纯,从孤独的山峰走出,经过森林的草地,然后流到观众的心田。不过,有评论家指
出,《我的父亲母亲》除了美就只剩下美了,张艺谋描绘的只不过是一个爱情的幻境,而非现实本身。的确,同《一个都不能
少》相类似,中国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被他简约成了一种童话的模式。
陈凯歌“十年磨一剑”
去年,另一位“第五代”的代表人物陈凯歌做完了一个长达十年的梦。
如果说张艺谋是“画家”和“平民”的话,那么陈凯歌便是“哲学家”与“贵族”。经过十年的筹备和近两年的拍摄
与制作,有关杀手荆柯行刺中国第一个皇帝的故事终于被他搬上了银幕。陈凯歌个人认为《荆轲刺秦王》是一部“大众电影”
,比他执导的曾获“金棕榈”大奖的《霸王别姬》要好得多,但出席影片首映式的观众与记者对它的评价并不高。大众的眼光
又与他本人的有所出入。这一次,陈凯歌破天荒参考各方意见对影片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荆轲刺秦王》号称中国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影片(据说直接用于拍摄的费用近2000万美元)。这足以使美术设
计师尽可能地“恢复”故事发生当年的奇观。正因如此,法国戛纳电影节和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技术大奖都投入到了它
的怀抱。
向国庆献礼
1999年对电影界来说的确是造英雄的一年,众多电影人推出的风格各异的国庆献礼片成了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
同属于“第五代”一员的吴子牛在新中国诞生50周年的时刻推出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国庆献礼片”《国歌》。它第
一次全面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前后一段特定的历史。影片表现出中华民族从苦难、痛苦、悲愤到呐喊、抗争、
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不平凡历程,同时着重刻画了一大批民族精英与无数普通的各阶层民众面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如何用
无比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聪明智慧与血肉之躯,投身抗战,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影片的上映在各界都获得了较大反
响。
美术设计师出身的“第五代”成员冯小宁则执导了一部反映中国女兵救助美籍抗日战士的影片《黄河绝恋》。以全能
冠军而著称的冯小宁依然在革命加爱情的经典公式下演绎,低成本与高回报的反差证明他已经在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找
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
一直被认为是“第五代”中另类人物的张建亚却仍然在探索如何拍出合中国观众欣赏口味特点的商业片。其《紧急迫
降》采用了最先进的电脑特技和令人眩目的好莱坞式包装技巧,讲述了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故事。《紧急迫降》的成
功决不在于外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因它宣扬了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的英雄主义主题,从而使拒绝好莱坞英雄的我们寻找到了情
感的归属。
除《国歌》以外,另一部反映音乐家生活的国庆献礼片《春天的狂想》亦甚为抢眼。其导演滕文骥属于中国电影“第
四代”,他特别擅于用音乐的方式结构故事(这几乎成为他驰骋中国影坛的一个名牌商标)。有些巧合的是,在新中国诞辰3
0和40周年的时候,都有一部他执导的音乐片上映。
纵观国庆献礼片,从描绘中国现代史起点的《我的一九一九》到表现解放大军的《大战宁沪杭》,从“开国之初”的
《中国1949》、《共和国之旗》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世纪之梦》、《冰与火》,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得到充分的展现
,除此之外,《故园秋色》的革命家高风亮节、《横空出世》的东方巨响和《冲天飞豹》的一腔豪情,种种种种,为20世纪
末的中国电影上演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大结局,中国电影的整体优势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
新生代崭露头角
在第五代浪卷风云之后,中国电影的划代说基本销声匿迹,主要原因在于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所谓“第六代”走进了非
主流的羊肠小道,在意识形态和商业机制上都陷入脱轨状态。
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先锋意识。本着这条规律,一批新生代导演在90年代末开始逐渐走上前台。随着1998年
张杨执导的《爱情麻辣烫》的出现,中国银幕上涌动起一股青春的暖流,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金琛的《网络时代的爱情
》和张杨的《洗澡》等都在试图以不拘一格的电影语言和个性化的电影视角重新审视我们已经冷漠甚至麻木的世界。
本着这种明确的市场目标,这批新生代导演比他们的前一代人较为幸运地在夹缝中赢得了生存的权利,并且也为更多
的中国年轻导演打开了进军影坛的突破口。
姜文本应辉煌
1999年,有一个人和一部影片本应引起轰动,但“个人的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没有发生。此人便是姜文,这部
影片便是他执导并主演的《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的前期拍摄早已结束,但剪辑却花费了姜文近一年的时间,目前,他已经重新剪了近十次,同样的素材
可以讲出近十个精彩的故事。从样片上看,影片确实与众不同,特别值得观众期待。
姜文把爱电影比作“过烟瘾”,他绝不容忍自己和别人有半点儿马虎,因此《鬼子来了》的映期因认真而一拖再拖。
很自信、很有主见却常常被认为“很狂”的他其实挺谦虚,在剪接影片的过程当中,他在剧组里悬赏:谁要是说服他剪掉一秒
钟,就奖励谁10元人民币。于是,好多人挣了不少钱……
现在,姜文将这部被他称作“核弹头”的《鬼子来了》瞄准了2000年,一声巨响是免不了的,但是,如果这枚“
核弹头”没有炸响市场,那么炸毁的就很可能是姜文自己。
想赚大钱的商业片
现在,电影不仅应该赚钱而且能够赚钱的观念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电影人的脑海里。他们实实在在地开始研究起
市场来了。几乎从不关心票房的陈凯歌主动对《荆轲刺秦王》进行修改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
当香港功夫片巨星成龙以“贺岁”的名义连续四年独占中国春节电影市场,并大获票房成功之后,终于让中国电影人
的市场意识开窍了。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档期目标经营”这一具有经济学意味的词组包含着很大的票房学问。中国人在元旦
和春节时分特别追求欢乐与祥和,这一民族心理习性,正好为“贺岁电影”这一“中国特色”的商业片类型提供了市场成功的
外部环境。
电视导演出身的冯小刚就因其执导的几部“贺岁片”而成为票房宠儿。他执导的第三部“贺岁片”《没完没了》,其
主角的扮演者依旧是戛纳电影节“影帝”葛优--他早已成为投资人的“摇钱树”,而故事所要表现的内容依旧是比电影要古
老得多的两性关系--自古以来,它的吸引力似乎从未衰减过。尽管外界褒贬不一,但冯小刚式的自负较以往犹有过之。在展
开强大的宣传攻势之后,这部影片已于12月25日正式上映,且第一周票房收入(全国)便近1000万元,冯小刚频吐之
其它狂言此处姑且不论,“票房5000万”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起来似乎不会太难。
在1999年中国的商业片中,卡通片《宝莲灯》特别值得一提。虽然人物造型不尽如人意,但这部总投资1200
万人民币的影片从筹备阶段到发行放映均严格遵循了市场化模式,甚至采取了目前国际上颇为流行的邀请众多影视明星为卡通
人物配音的做法,同时聘请中国拥有大量歌迷的流行歌手为影片演唱插曲,很显然,这些都是为了利用明星效应促销影片,增
加票房收入。再加上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宝莲灯》已取得较大成功,据悉,其票房收入截至目前已超过2000万元。
传统电影格局被打破
中国电影制片业开始于90年代初的大规模改革已在世纪末开花结果,其显著标志便是民营制片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国
有制片机构强劲的竞争对手。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民营企业逐渐摆脱了从人才使用权、拍摄制作权和经营发行权均受制于
人的尴尬局面,完成了从挂名协拍到自主经营的转化,从而最终形成了与国营制片厂平分江山的局面。
1999年是民营电影企业全面丰收的一年,紫禁城公司的《不见不散》和《共和国之旗》、永乐公司的《黄河绝恋
》、建基公司的《不能没有你》、亿马公司的《美丽新世界》以及巨星公司的《红苹果》等都可谓名利双收,而独资或参与投
资拍摄《鬼子来了》《没完没了》《卧虎藏龙》和《上海正午》等片的华亿公司则注定会是明年市场竞争中的最大赢家。
电影明星在哪里
如果评选1999年大陆最走红的演员,电视明星小燕子赵薇恐怕是当之无愧的人选,这无疑暴露了中国电影界目前
面临的一大困惑--电影已经制造不出自己的明星了。今年的“金鸡”“百花”奖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一方面获提名者以老
面孔居多,男演员中的年龄老化现象相当突出,新人不仅凤毛麟角,而且也并不具备竞争的实力和潜力;另一方面,小品相声
演员乘虚而入,凭借其在本行业中积累的声望独占鳌头。
造成这一局面的客观原因当然很多,但最值得电影人自身检讨的主观原因则在于没有以建设性的态度去维护电影这块
阵地。为了确保票房,大多数导演和制片人只是在已经成名的演员中淘金,形成了围着少数几位大牌明星打转的现象。所谓稳
固的创作班底也不过是让一、两位明星周而复始地讲述新的故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经营者和创作者都失去了大胆启用
新人的勇气。长此以往,缺少新陈代谢的中国电影的演员队伍只会走向老化和退化,最终无异于自取灭亡。
今年的影坛,唱主角的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如今,已经没有哪位演员有足够的号召力将观众吸引到电影院里来,中
国电影实际上已进入了一个没有明星的时代。当然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如果大家能把扶植和挖掘新人作为己任,未来
的中国电影就有可能再度出现群星灿烂的局面。
在1999年和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事已基本定局。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国外电影甚至
外资发行企业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使得中国电影人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今年的冬天不太冷,但中国电影人的心中已感觉到了
一丝凉意。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如何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在这里,我们要说--中国电影,你要挺住!
撰稿:《中国娱乐报道》唐光
(连载一)
相关报道:综述:2000年环球明星鸳鸯逐个数
相关报道:综述:BBC改高雅之风推出“午夜糟粕”
更多娱乐新闻,请来新浪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