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一个人的战争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4月28日16:52 哈尔滨日报
4月24日是《漂亮妈妈》在北京公映的第一天。百十名观众、几千元票房让影院经理们带着美好的期待遭受迎头一
棒,首轮22家影院6天的票房能否达到预期的100万元,还是个未知数。
而眼下,京城最火的人仍然是“漂亮妈妈”巩俐。看看街头巷尾影院剧场铺天盖地的海报就知道了,隔着一道银幕,
这个为“国际影星”量身订做的角色正在毫不客气地分享我们的生活。
几天来,《漂亮妈妈》剧组以8场观众见面会的宣传规模先声夺人,尚未正式公映就已在电影市场埋下了不容错过的
伏笔。在导演孙周、同行岳秀清、李成儒以及小聋儿高欣的簇拥下,巩俐的脸上始终挂着平易近人的笑容,谦虚地讲话,认真
地签名,友好地合影,一时间,“国际影星”4个字全被抛在脑后,大家忘乎所以蜂拥而上,于是就有了北京燕山石化首映式
上,百名记者因追星而搅了采访一事。当天,就在“漂亮妈妈”孙丽英蹬着三轮车在风雪中艰难送报的时候,不少观众和记者
已经没有耐心再和她分担艰辛,而是直奔后台加入追星队伍。有人戏言:“漂亮妈妈”的灰头土脸当然拼不过“国际影星”的
光彩照人。
接下来,场外疯狂追星、场内稀稀拉拉的情景又在五道口、胜利等影院继续上演。有意思的是,有关《漂亮妈妈》的
新闻大多都来自幕后,而关心电影本身和巩俐演技的人仅仅限于业内人士和铁杆巩俐迷。
想让一个人带火一部电影,影片发行方的期待值越高,巩俐身上的担子就越重。而在眼下日益高涨的炒作浪潮里,巩
俐却无奈地陷入了一个人的战争--“漂亮妈妈”和“国际影星”,无论哪个胜出都不能尽如人意。
在当了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主席以后,媒体和观众对巩俐的关注程度与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加上近来她申报北大求学
一事引发的是是非非,“巩俐热”在所难免。据说《漂亮妈妈》在柏林公映时反响不俗,不少老外看得泪流满面,更有人为此
片不能参评大声叫冤。这些都为剧组主创和影片发行方勇闯一直低迷的国内影市平添了不少自信。
而令人担心的是,《漂亮妈妈》仍然没离开老套的下岗题材,整片讲的是下岗女工孙丽英和她的失聪儿子相依为命的
感人故事,没有高潮,没有悬念,生活场景写实,人物事件平淡。这对演员来说,倒是见实力、见功夫的事,对影片宣传而言
,却明显是少了立竿见影的卖点,说白了,这是大明星巩俐的一出独角戏。
巩俐在片中的演技无可厚非。有过在《秋菊打官司》里那段不管不顾的经历,巩俐已经不忌讳在银幕上以“丑”示人
,再加上几个月蹬三轮、送报纸、带聋儿这些具体的生活体验,孙丽英的形象从里到外看上去都很松弛很自然很舒服。此次,
“漂亮妈妈”虽然不用再操土得掉渣的方言,却依然臃肿、寒酸,而且神情举止滞重,有时甚至还有点儿衣冠不整。但随着剧
情的深入,这位艰难度日的妈妈越来越显出她内在的尊严和凛然不可侵犯的高贵气质。片子用的是最原始的画面、化妆和音响
,巩俐不化妆在街上走甚至没人认得出来,这些令导演和演员都引以自豪的艺术追求,在多数观众看来,不过是多了一次一睹
明星凡人面孔的机会而已。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似乎永远都缺乏沟通和共识。
演员可以驾驭角色,角色当然也能影响演员。出了《漂亮妈妈》剧组,巩俐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她演技派的地位得到了
巩固,短时间内恐怕不会再有人拿“靠脸蛋和身段打天下”来大做文章。另一方面,巩俐演孙丽英也演出了自身的不少生活气
,至少她在公众面前给人的感觉是这样--虽然不是孙丽英,却也不至于拒人于千里之外。
每一次改头换面都能激起轩然大波,也许只有巩俐这种规格的影星才有如此能量。《漂亮妈妈》不是大制作,但宣传
规模和力度却绝不在国外大片之下。巩俐微笑带片奔走于各大影院的壮观场景也属百年不遇,不能说不尽心尽力。不过,掌声
归掌声,喝彩归喝彩,就凭巩俐的明星效应,此片国内外得个把大奖想必不成问题,可因此就对票房寄予厚望,似乎还真有点
儿强人所难。(京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