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大派对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6月23日14:27 新浪娱乐
其实行内人都知道,给奖的关键并非该片是否值得,而是该人。因为戛纳是个节日,是个party,而不是真正的竞赛。
Party animals
戛纳全城7万居民,电影节发出的请帖有两万多张。5月10日到21日之间,来宾们往来不定,即使平均每天只有一半来宾在戛纳,也有万人以上。工作人员有数千名,包括保安、服务人员、组委会、各种外围组织等。还有慕名临时来旅游的,每日在海滩上躺着,或在会场外晃悠,等待见明星一面,或一次晚会的机会。他们也在万人以上。
夜夜笙歌,灯红酒绿,每天晚上与电影节有关的晚会就有近十处。最时髦性感的是在海滩上的。比如19日晚海滩上的两处晚会分别有一个音乐电影频道和一家大发行公司。两家配合得很好,一家从天黑开始(大约8点钟),过了半夜就基本散伙了;另一家10点开始,从12点才刚开始进人,两三点钟是高潮,天亮了再散摊。
比较严肃的晚会开始得早一点,比如“导演双周”的闭幕式,按道理来说是给导演和制片人们提供见面机会的,平均年龄40岁以上,来点拉丁音乐,最高潮是10点前后。比较不严肃的如影片《EXIT》的晚会,在地下室,TECHNO音乐,音乐组织者自号“PARTY SERIAL KILLER”,制片人也是个音乐制作人,自己上阵操刀做DJ,来的人平均年龄25岁。直到夜里3点,人也没有少下去的意思。
即使乌玛-瑟蔓、朱丽叶-比诺什、米拉-索维诺这些正在戛纳晃悠的人不一定碰得上,眼熟的二流影人总很多,还有唱片公司老板、导演协会主席之类让众多还没成名的女演员们看着就眼热的名流,勾肩搭背地跳一跳、唱一唱,就算不是100%的PARTY ANIMALS,也会有兴趣。
德纳芙与欧莱雅
欧莱雅是戛纳电影节商业化的典型部分,是在戛纳电影节花钱最多的品牌。比如说把巩俐请来搞晚间招待会。欧莱雅搞了一溜12个演员和名模,都是30来岁,代表它的形象。让人有点儿钱多得没处花的印象,引起不少反感。可自从放映拉斯-冯-特里叶的新片《黑暗中的舞蹈》之后,此处盛传笑话:德纳芙是欧莱雅的新代言人。要知道,德女士的年龄已经够做祖母了。片中德纳芙饰演流水线上的工长,典型的无产者,况且特里叶非说故事是在美国发生的。出于对导演和影片的尊重,德纳芙规矩地穿上工装。但她守住了女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头发和脸面。德纳芙有片场私人发型师已经很久,几年前就开始发烧的影友可能还记得她在《印度支那》中令人无法忍受的发型。当时她就有为了漂亮,做一个小时头发,拍一分钟戏,再做一小时头发的名声。这一次,看来情况差不多。据说,她要在做完头发之后尽快开机。德女士保持住了气度,只不过是个白天8小时全部泡在美容院的资产阶级妇女的气度,不是无产阶级。另一个做秀的可能正是特里叶本人。他的神话是他不能坐飞机、火车或轮船,因此每次出远门都是自己开车。这被认为是他的艺术家怪僻,甚至是他前卫意识的商标。但实际上他能坐别的交通工具。听任媒介炒作自己的所谓怪癖,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生涯的一部分。
亚洲电影以及得奖不得奖
亚洲有7部影片参赛。杨德昌的《一一》和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都抒情抒过头了。大家谈论较多的是青山真治的《EUREKA》(役所广司主演)。奖励他,也等于是奖励亚洲电影青年人独立制作的新倾向,起码在亚洲不会引起反感。当然,以大岛渚的威望和《御法度》达到的水平、力量,给任何奖都是合理的。姜文的《鬼子来了》由于其特殊的幽默和背景情况引起注意。但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得那样掀起高潮。伊朗20岁女孩子的《黑板》是部非常好的电影,继承伊朗电影的传统,既漂亮又强有力,同时还很单纯。是全世界第一部讲库尔德语的库尔德人影片,按说肯定会得奖,但肯定不是大奖。也有人看好越南陈英雄的新片《垂直的夏天》。以色列女导演的《KIPPOUR》(赎罪日战争)引起的争议比较大,这部电影代表着犹太人对以色列立国理想的幻灭。结果华人电影成了戛纳电影节的最大赢家。三部参赛的华人电影无一例外获了奖。最佳导演、评审会大奖、影帝,分别被杨德昌(《一一》),姜文(《鬼子来了》),梁朝伟(《花样年华》)获得。《花样年华》还得了一个最佳技术奖。再换一角度看,华人电影是国际电影节的最大赢家。去年9月的威尼斯电影节有《一个都不能少》得金狮,今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有《我的父亲母亲》和《过年回家》得银熊和导演奖,再至戛纳干脆得了一半奖牌,三大电影节,总有中国人的电影。但中国人的电影真的比别人好吗?电影人心里更清楚。其实行内人都知道,给奖的关键并非该片是否值得,而是该人。从评委会里溜出来的人私下说拉斯-冯-特里叶的《黑暗中的舞蹈》可能性很大。该片存在争议,但比较抒情的一派人很喜欢。而且,特里叶十余年来对电影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即使这一部不够他自己的最高水准(《破浪》),给他大奖,老中青三代人都无话可说。所以他果然得大奖,众人也果然无话可说。
值得关注的影片:
《黑暗中的舞蹈》导演:拉斯-冯-特里叶主演:凯瑟琳-德纳芙,比约克,巴尔卖点:新老演员配合。老的有风度,年轻的没有,但有青春。音乐片,不是摇滚风格的,而是歌唱剧。花边新闻:比约克以为冯-特里叶叫她去作曲。没想到是请她演。她说对一直由自己塑造形象有点厌倦,由别人强加一个非常好。片中她是个相当乖巧的劳动妇女,英文都说不利落的捷克移民,近视眼车衣工,做梦都想到美国传统歌舞片里去轧个小角色。另外,她如此描写她出身的小镇:那个地方太小太烂了,除了灌酒和造爱,没事可做。德纳芙是个老工人。《兄弟在何方?》
导演:科恩兄弟主演:乔治-克鲁尼等卖点:荷马史诗“奥德赛”(“尤里西斯”)的自由改编版本。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三个逃犯在美国南方数州的逃亡中发现美国已经由几年前的农业社会被迫进入混乱的现代社会。注意:科恩兄弟的东西永远有着杰出严谨的剧本、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忧国忧民的怀抱。他们习惯于把人物的生活圈子缩小后搞出意料不到的发展。这一次,人仿佛又是冥冥中的大命运的牺牲品。但是,总有人在某个时刻是会受到眷顾的,他就是最后的“选民”。科恩兄弟是彻头彻尾的犹太人。
《花样年华》王家卫的新片出奇地不好。张曼玉和梁朝伟演一对邻居。他们的丈夫和妻子偷情,局势迫使他们两个人也见面。然后,他们就一次次地再见面、再再见面。然后就,就什么也没发生,然后就没了。
那是1962年的香港。关键不是没有故事,而是没有内容。王家卫让两个演员做的事少而又少。关键的地方,比如后来到了新加坡、柬埔寨、泰国,让人想起《阿飞正传》让张国荣跑到菲律宾。张曼玉潜入梁朝伟的房间让人想起王菲曾经演绎的与梁朝伟的爱情。而最后的寺庙片段,结构手法太像《阿飞正传》末尾梁朝伟预备出门的场面。
王大师是否江郎才尽?
画面仍然很漂亮。大量的饱和色,两个主角的化妆很浓。运动很少。节奏上跟李安的《藏龙卧虎》一样,由见面的对白戏和无对白的音乐段落交替。音乐漂亮,但拉丁的QUI E SACE歌曲太有名了,听起来有点别扭,起码不像《春光乍泄》里的拉丁音乐那么舒服。还出现了周漩的歌曲《花样年华》,算是点题吧。影片主调还是怀旧。
两个演员非常好!最性感的动作是张曼玉的手指在梁朝伟的西服前襟上划过。单为这一个镜头,所有喜欢王家卫的人会想办法找盗版碟的。王家卫同时在拍两部戏,另一部原来叫《2046》。他倒也不隐晦,采访时张口就说出来了,主角也是梁朝伟。泰国戏部分两部戏是插着拍的。或许他把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剪成一部,会更充实,会是部非常好的王家卫影片。
《藏龙卧虎》
这部非竞赛作品是彻头彻尾的类型片。李安根本没有想要革新武侠电影的任何东西,恰恰相反,影片非常像60年代直到70年代初的港台武打片,胡金铨、张羽、张彻早期的东西。
影片讲的是要退出江湖的老一辈侠客(周润发、杨紫琼)遭到不讲道理的小辈的挑战(章子怡、张震)。中心是小辈很想得到的一柄名剑,剑的主人就是天下第一剑客周润发。感情线很多,周大侠与杨大侠一生没有结果的爱情,张震和章子怡在天山上的浪漫爱情,章子怡与她邪教师傅间的感情,杨大侠与章小妹间的姐妹感情。其复杂程度,足够大陆的二流公司和写手直接扒下来改成武侠言情长篇电视连续剧。
李安的做法很简单,把对白戏和武打戏截然分开。对白戏全是简单到极点的正反打。武打戏很依赖特技,传统的吊钢丝、用替身,现在的电脑特技都有。无论对白戏还是武打戏,整体形式上,都太像60年代的影片。
剧本非常糟糕,糟糕到对影片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地步。因为好的剧本真有可能把如此老套、类型化的影片破坏掉。
演员肯定是在李安的要求下一律说普通话。但周、杨二位大侠的普通话实在很难念对白。张震一口台湾国语,可偏说他是新疆人。李安没说清楚,但看周边情形,本来想把张震塑成哈萨克人。估计在大陆放映时,这将是最大的难处。
最出彩的是章子怡。不单因为中戏的台词课好。按戏份,她该超过杨大侠占据头牌。而且,一个年轻人、一个走过斜路的年轻人、一个四处瞎胡闹的年轻人,肯定比每天教导别人积极向上的中年人容易出彩。章子怡有一半武戏是蒙着脸的,不知道有多少是她自己完成的。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她的身手也够可以。回想她以前的影片,真该劝她不要多拍艺术片,多拍些大类型片,多好!(张献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