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已于日前闭幕,给寂寥的话剧市场带来了不少观众。然而从上演的十多台节目来看,观众叫好的少,批评的多。有人甚至认为小剧场话剧已经走上了“歪道”。
虽然从演出规模来看,大大超过了上一届。法国国际青年剧团、韩国笑石舞蹈剧团、日本大阪银幕游学、德国法兰克福无为剧团等演出团体都加盟本届戏剧节,但规模大并不等 于效果好。观众反映,演出的不少作品内容晦涩难懂,主题含糊不清,语体结构混乱,台词低级庸俗,有的戏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说表连中国人都听不清、搞不懂的“汉语”,更遑论艺术感染力了。这些所谓“先锋”、“前卫”的小剧场话剧,自然不会赢得更多的观众。
专家们认为,小剧场投资低廉,创作也相对比较自由灵活,更容易与当代观众产生心理的共鸣。像上戏的《爱情瘦身》,刻画了4个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现代女性不平凡的情感经历;上海人艺的《www.com》,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来探讨网络时代对现代婚姻生活的影响,都在本届小剧场戏剧节获得好评。一位日本学者还在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讨论上海“文化新人”喻荣军的《www.com》和《去年冬天》,称赞他的对白幽默,情感真实,讲述的是普通都市人的生活和体验,抒发的是对真善美的呼唤。只是现在这样生活化的作品实在太少了!
贴近生活、与时代同步的原创作品的缺乏,是本届小剧场节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问题。上戏的《花木兰》、香港的《仙蛇惊梦》均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法国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北京的《纪念碑》由加拿大剧作家考琳—魏格纳的代表作改编;深圳的《故事新编之奔月篇》取材于鲁迅著作……专家认为,在层出不穷的小剧场“新”作品中,反映出如今话剧圈存在的浮躁风气和自我欣赏甚至故弄玄虚的创作心态。
以实验创新、注重艺术探索为宗旨的小剧场艺术,应该追求踏实、生活化的作品风格。对于话剧舞台来说,它的意义,也许比鲜花和掌声要深远得多。(本报记者 吴海云)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