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读过《伤仲永》的朋友,都会为聪慧无比的神奇少年仲永最终沦为平庸而感到深深的惋惜。而在当代,在刘小源这样的“天才小孩”横空出世后,特别是有了以王玺龙为代表的戏曲小神童与仲永相仿的境遇的前车之鉴,我们不得不感慨戏曲演员成才道路的艰辛,并为呵护、关爱戏曲神童发出强烈呼吁。
天津出神童
五河交汇的天津卫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天津卫不仅“盛产”优秀的戏曲演员、懂门道的戏曲观众,更是在不同时期和阶段涌现出了像王玺龙、穆宇、刘小源等一些灵性好、悟性佳的京剧神童。近年来中央领导提出“京剧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更使得天津这块肥沃的戏曲艺术大地上不断地成长出不少极具潜质的好苗子。在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京剧演员、票友大赛以及艺术节“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良好外部环境下,本市的艺术学校京剧班、张克戏校,甚至包括以西宁道小学为代表的各小学少儿京剧班的不断培养,使本市戏曲界的后备人才层出不穷。
王玺龙曾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京剧世家的出身使他的生活环境被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包裹;继而受家长的耳濡目染与唱、念、坐、打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京剧小宝宝刘小源的父母虽不是正式的院团演员,但票友出身的他们还是成就了这位人见人爱的津城名小孩。应该说,这些良好的群众基础,是他们破土而出的先决条件。
神童“神”在哪儿
其实所谓京剧“神童”,就是比同龄人、甚至比中青年人在戏曲的表演、诠释上有着超乎寻常的灵性修为。由于少年儿童在其青春期之前具有极强的模仿、学唱能力,良好的嗓音天分也往往能使他们从容地在生、旦、净、末各行当中收发自如地低吟浅唱。
当年厉慧良先生对小玺龙赞不绝口,在他的看家剧目《艳阳楼》中,王玺龙小小年纪竟然把恶霸高登飞扬跋扈的傲横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将厉派艺术“丑中见美”的神髓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在玺龙主演的《艳阳楼》的电视录像中,那成熟、大气的身段表演令很多中、青年“架子花”演员都感到汗颜。一出很难的成人戏竟然被一个不大的孩子演绎得神形兼备,若不是高登握道具(扇子)的小手和小一号的角色形象让小玺龙“穿了帮”,乍一看演员老到的表演还真让人误以为是个成年演员。不光是玺龙,天津戏校的小穆宇,年岁不大,但纯正的马派唱腔以及优美的做功气质已然超过了成人。再说年仅4岁的刘小源,竟能有板有眼地把《野猪林》中“大雪飞”唱段的音准、声调、旋律丝毫不差地表现出来,绝对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可怕的“倒仓”
“倒仓”顾名思义就是生活赖之以存的粮仓倒掉了,粮食洒出来了,失去了糊口的食物,人自然就无法再生存下去了。用这样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戏曲演员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声现象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如果在变声之后失去了一副好嗓子,戏曲演员的艺术生命恐怕就要过早地终结了。每一个戏曲演员都要面临“倒仓”的严峻考验,能闯过去便可以继续自己的舞台艺术生涯,如果闯不过去,演员们就不得不面临失去饭碗的残酷现实。许多童星,特别是男孩子都在“倒仓”的关口前止步了,王玺龙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范例。
然而“倒仓”的可怕之处还不止于此,它带来的心理阴影不仅使演员在嗓音上失去自信,往往以前很多身架上的功夫也会在“倒仓”的影响下消失殆尽。以王玺龙为例,在形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后,在塑造角色时很多原有的神韵再也难以见到。在今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还是熟悉的王玺龙,还是熟悉的《艳阳楼》,但是代表上海京剧院参赛的他连最后的决赛都未能闯入。
神童的培养
著名戏曲评论家、剧作家刘连群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一定要珍惜本市的戏曲资源,对“神童”们给予相应的关心呵护,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倒仓”更是一个急需攻关的重要课题。我们声乐演唱的专业人才培养一般从度过变声期的初中毕业之后开始,自然避开了学员的生理变化。而戏曲艺术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必须要求演员从童年开始便接受系统培训。因此,无法回避的“倒仓”必须要勇敢地直面。刘连群指出,这种现象必须连同艺术界、教育界、医生、心理专家一同会诊。而老艺人们“越倒仓、越要唱”的做法,通过很多失败的事实证明是十分不可取的。
天津戏校的王洁老师(王玺龙的父亲)谈到这个现象时表示,学校应针对“倒仓”现象对孩子们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教育,不仅是演唱,乐队演奏等相关行当也都让孩子们学习了解,即使日后不能做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其他的艺术门类也能胜任。
神童的明天
对于戏曲童星,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加以培养引导,另一方面在生活上保证他们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去健康地生活,根据成长中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不能因为家长老师的主观意愿而毁了成长发育中的神童们。任何伟大的成就离不开自身的兴趣爱好,刘小源的父母曾经很理智地告诉记者,孩子是块唱戏的好料,但是一切还都没有定型,今后的发展还要看她自己的兴趣,我们家长只给予引导和培养。
如果说年幼的刘小源还未经历“倒仓”过程的话,那么在“倒仓”中极容易闯不过来的男童星们今后就真的必须离开自己心爱的舞台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程派大师程砚秋嗓子在变声期发生了变化,但日后他的声音却成就了他一代宗师的显赫地位,他的“鬼音”不知唱醉了多少程派戏迷;著名须生周信芳、杨宝森的特色唱腔已然成为梨园行中的个性典范,虽然没了昔日的“小嗓儿”,但是个人标志性的声音却成就了各自的流派唱腔;花脸大家裘盛荣、侯喜瑞也凭借“倒仓”后的勤奋努力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后者,嗓子嘶哑但极有个人特色,而且念白、做功上的造诣恐怕至今也无人能够超越。因此变声期中,没闯过“倒仓”这一关的演员只要勤奋刻苦、扬长避短,也能另辟蹊径成为一代名家。还是说回到王玺龙,虽然他的个子长高了,嗓音不如以前了,只要刻苦用功,在嗓子上下功夫,可以是个好铜锤,没了嗓子也是一个好“架子”。厉慧良先生就是从儿时的小生转成文武老生并最终成为武生泰斗的,这条路很值得玺龙参考。
刘连群关于京剧神童的一番话很值得我们记取:“在我们给予小神童们鲜花掌声的同时,别忘了给他们在生活事业上更多的关怀呵护,让他们健康成长,为国粹事业增光添彩。”
   新增诺基亚数百首手机铃声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