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国际大都市”之称的上海,看英语话剧逐渐时髦起来,这和城市新生代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看英语话剧不要求你必须听得懂台词,能看懂就行!本月17日开始,来自英国的原版话剧《红舞鞋》可以让我们体验到现代戏剧的魅力。
英语话剧走红
几年前的某一个夏天,英国老维克剧团要到上海演出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主办单位原以为用英语演出的原版话剧没有多少人看得懂,事先把大半票子送给了大学生,希望到时为剧场增加点人气。谁知演出消息传出后,一下子门庭若市,票子供不应求。演出当天,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门口等退票的人站了好大一片马路,令主办者懊悔不已,蛮好不要送票的,白白损失了不少票房收入。
前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来自英国的多媒体话剧《天花与热狗》,三场演出票一抢而空,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语言没有成为台上与台下交流的障碍。
去年夏天,先是来自英国的话剧《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在上海演出,后是由来自美国的一位女演员一个人演出的一台英语话剧《女人的一生》,后者连演了15场。
上海还有一个由老外自己组织的业余剧社“傻子与疯子”,曾排演了用英语演出的王尔德的一出戏《没有比这更重要》,在夜总会演出,居然连演连满了12场。
追求原版效果
在号称“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看英语话剧逐渐时髦起来,这和城市新生代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已经不用中文互相称呼;既然大学生都在拼搏托福、雅思;既然流行歌曲都要听原版的,那么在剧场欣赏一场英语话剧实在也是顺理成章的消遣。记者在话剧艺术中心了解到:热衷英语话剧的主要是年轻白领、大学生和少部分老外。能娴熟掌握英语的人,追求的是戏剧原有的语言魅力;正在学习英语的学生,正好有机会练练自己的听力;而即使是对英语一窍不通的观众,也喜欢接受原汁原味的台词感觉和戏剧效果,反正每句台词舞台边上都会打出中文字幕,决不会看不懂剧情,就像我们看进口大片,都喜欢看原版配字幕一样。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VCD、DVD的熏陶,观众已经非常熟悉以字幕了解剧情的观剧方式了,如果像过去一样配上译意风,可能大多数人会不习惯。
台词少动作多
也许是为了交流的方便,引进到上海的英语话剧有两个特点,或者是经典名剧,观众对剧情早已了如指掌,主要是为了看演员的表演,比如莎士比亚的剧作;或者是非常现代的表现形式,故事简单,除了少量的台词,更多的是肢体语言的运用,犹如哑剧,听不懂台词没关系,只要看得懂就行。比如《天花与热狗》,除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丰富,还以多媒体的方式演绎,让观众大开眼界,幽默风趣的情节常常令台下爆笑不断。
“红舞鞋”旋转到上海
读过安徒生童话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红舞鞋的故事:神奇的舞鞋,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总在等待着等待着希望自己的生命如同火焰般燃烧的女子,等待那些愿意用生命来作交换的女子,穿上这双美丽的鞋子后不停地旋转,直接转上天堂或者沉入地狱……这个美丽而略带忧伤的故事曾多次被电影借用:如经典的英国电影《红菱艳》就是从《红舞鞋》童话中引伸出来的,它描绘了一个年轻的芭蕾女演员和一个青年作曲家的爱情悲剧。影片从头到尾贯穿一双红舞鞋。前段时间在上海热映的大片《红磨坊》,也是从“红舞鞋”中演绎出来的故事,讲述的是红磨坊的歌妓和英俊的诗人之间坎坷的爱情,同样以悲剧结尾。而在英国现代戏剧领域首屈一指的尼翰剧团所创作演出的话剧《红舞鞋》,到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本身,直接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而成,当然戏剧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忧伤的故事,而是将浪漫、温情、残酷,无奈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英国媒体评论它“颠覆了传统戏剧模式,令人神魂颠倒”。
穿着内衣上场
习惯于看本地单本电视剧式的话剧的观众可能会被该剧全新的表演方式弄得目瞪口呆。在剧中,剧情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场观众的感受。演员穿着内衣上场,在舞台上洗脚,洗完后由导演现场分配角色,穿上什么衣服就变成哪一个角色。台上道具异想天开,一个箱子就可以代替一辆汽车,戏剧的假定性被随意地运用,却又运用得恰到好处。四个演员在台上只是四个表演的元素,只有导演一个人的叙述贯穿全剧。虽是后现代的表演方式,却并不枯燥,夸张的形体动作,又唱又跳的形式以及跟着观众情绪走的音乐,将剧场氛围控制得得心应手。全剧几乎没有多少台词,全靠形体和表情演绎,虽然不乏轻松幽默,但结局时,穿红舞鞋的小女孩在无休止的跳舞中终于精疲力竭,不得不请求屠夫用刀砍掉她的双脚以求解脱,让人感到对命运的恐惧和深深的无奈。
千首明星金曲铃声任你挑选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