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编导《切-格瓦拉》、《鲁迅先生》等舞台剧的著名先锋戏剧家张广天近日南下羊城,与广州话剧团合作排演一部充满社会文化反思意味的话剧《圣人孔子》。该剧将在本月底前排练完成,5月下旬正式推出。
用先锋改造传统
在北京“功成名就”的张广天此次与广州话剧团的合作,被人看作是先锋派与传统派的联姻。张广天希望在南中国的戏剧舞台上有所作为,让广州成为继北京之后的又一先锋话剧根据地。而后者也将借先锋话剧的力量,激活广州话剧市场,重振岭南话剧的辉煌。
张广天是国内戏剧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策划、导演的实验话剧《切.格瓦拉》、“民谣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以及“公共诗歌”《红星美女》等,无一不在京城甚至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和强烈争议。他将“革命激情”和“小资情调”捆绑在一起,将很多非戏剧的元素引入戏剧当中,以“不伦不类”的戏剧宣扬自己关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理念。而正是这种外行姿态和边缘地位,使张广天的戏剧赢得的关注远远超过传统戏剧。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话剧团,在80年代曾以“先锋”姿态引领全国话剧舞台的潮流,创造了不小的辉煌。但在90年代之后,广州话剧团日益“主流”,逐渐脱离市场和观众,其作为南方话剧重镇的地位也日益削弱。张广天表示,80年代来广州,把这里当作文化圣地,而如今再来广州话剧团,就像走进了一个大机关,没有了当年的活力。他说:“《圣人孔子》本来应该在北京演。之所以把它带到广州来,是想借这部剧作重新唤起广州话剧观众的热情,让广州成为继北京之后的又一个先锋话剧的根据地。”
以圣人的名义作秀
走进《圣人孔子》的排练场,只见正墙当中挂着大幅毛主席画像和毛主席语录;两侧的墙上则分别张贴着孔子语录。张广天到底在做什么?
张广天介绍,《圣人孔子》是一出关于孔子的戏,但绝对不是古装戏、历史剧,而是一部带有“浓重的戏剧材料革命倾向”的现代戏,它所探讨的问题是现代生活中的孔子。
戏剧涉及的内容发生在1971年至2002年5月。1971年“9.13事件”之后,从“批林批孔”那一天起,孔子就开始复活了。人们围绕尊孔、反孔、学孔、灭孔的话题辛苦地活着,搞笑的课堂、庄严的圣殿,在斗争大会上圣人受难,在奇特葬礼后孔子乘桴出海,直至美国“9.11事件”……一幕幕诡异惊心而又曾经实实在在存在的场面,被浓缩展示在舞台上。一边是美利坚帝国,一边是矛盾重重却充满创造力的中国;一边是抢夺资源进而文明,一边是利用有限资源过文明人的生活;欺诈、阴谋、挣扎、市井……善恶在这里交织,阴谋与智慧在这里较量,黑暗与光明在这里叠合,媚俗与理想在这里冲撞。世界需要孔子,呼唤孔子的复活……
戏剧是一种生产力
与其他有“自闭”情结的实验话剧家相比,张广天多了一分世俗。他认为,自己的话剧不是排给自己看的,更不是给领导看的,而是给观众看的。“戏剧是一种生产力。如果戏剧不敢走进市场,走近观众,只能是死路一条。”
张广天说:“话剧不是高雅艺术,而是普及化了的大众艺术。文艺在上层建筑的领域待得太久了,于是成了‘古久先生’,靠别人养活,唱堂会,搞宣传。我们现在不仅要自己养活自己,还要由此产生巨大的经济原动力。”
话剧如何才能赢得市场,成为生产力?张广天认为,革新是关键。传统话剧有三大因素:剧本、演员和舞台,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故事。而在电视等大众传媒兴起之后,很少有人愿意为了看一个故事而走进剧院,所以戏剧就衰落了。因此,《圣人孔子》所关注的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是更深层面的精神与思想,是“把剧场变成一个‘道场’,使之成为一个‘准精神场所’,让观众获得故事之外的启发与共鸣”。(本报记者/方正)
一首歌声,两份祝福,万张贺卡免费送母亲!
短信世界杯站:新闻、游戏、动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