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的话剧《新北京人》,勾勒了一批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北京谋生的外地人的群像。一个临时居住的老北京四合院内,东北卖菜的、河南的建筑民工、陕西的都市快递员、内蒙古来的流浪歌手们,上演了拆迁前各自的心酸。除了戏中不时冒出来的锣鼓点、京胡、几嗓子京剧,这场写北京人的话剧已经嗅不出多少豆汁的酸腐和大碗茶的醇香,有评论说,《新北京人》表现出一种进行时的京味文化。
本剧导演李六乙在解释为何选择这一题材时说:“有调查表明,在北京干建筑工人、卖菜、快递等又苦又累的体力活的基本上都是外地人,这样的人有百万之多,他们其实已经成为了今天北京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值得被关注。他们的文化、感情、自我意识如何与都市的大文化背景产生关联是个永久的主题。”
看过该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个戏从头到尾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戏剧的味道显得有点淡。道具也很简单:除了结尾处像放电影似的展示了生活的纷繁复杂外,贯穿始终的仅有一幅朝霞的背景和院子中间的一个公用自来水管子。
对此,李六乙说,这些在北京的外地人都是很平常的人,他们没有改变时代的力量,同时也不会因为一件事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过的就是很平常的生活。只有在这种平常当中才能表现他们的真实。
尽管着意刻画的是在北京漂泊的外地人,但李六乙还是挑选了北京土生土长的马爷一家人。他说,这不仅体现了三代北京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他们和外地人观念的差异更在马爷的那段话中:你生活在北京,哪怕你腰缠万贯没有那股精神气,你就白混了,哪怕你一贫如洗有了这股精神气,你就没白混。这就是北京,北京就能给你这股子精神气。所有的外地人在北京面对的都是一种大的文化,他们怎么融入这种大的文化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本报记者桂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