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影《钢琴师》许多人并不陌生,但说起大卫-赫夫高特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就是他,这位电影《钢琴师》的原型在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同时也造就了自己。
大卫-赫夫高特是一位精神状态不稳定的钢琴师。自1997年,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钢琴师》获奥斯卡3项大奖后,他红了。在妻子的陪同下满世界飞,音乐会一场一场地开,有人为之雀跃,有人嗤之以鼻。
这次,他的目的地是广州星海音乐厅,时间是11月2日,将为广州观众献上一场名为“闪亮的风采广州音乐会”的演出。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在23岁时精神崩溃却又创造了奇迹的钢琴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他身上,不妨让我们先走近他,聆听他的琴声。——编者
电影成就大卫
澳大利亚导演斯科特-希克斯以大卫-赫夫高特为原型,拍摄了电影《钢琴师》。在第69届奥斯卡上,影片拿到了最佳配乐奖,还让杰弗里-拉什当上了最佳男主角,斯科特自己也拿了金球奖的最佳导演。
在影片收获成功之时,赫夫高特也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闻名的钢琴演奏家。影片放映当年,也就是1997年,他在北美、欧洲、日本举行了名为“闪亮之旅”的巡回音乐会,场场爆满。他的演奏专辑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疯狂抢购。
在这之前,大卫也许从来也没有想过这部电影会是自己的人生契机。因为他最初无论是对斯科特本人还是对他的拍片建议都不感兴趣。从斯科特有意于拍摄大卫的传记到影片最后出炉,之间竟有十余年的时间。1986年,斯科特第一次遇到大卫,他对大卫说:“我是搞电影的,我想把你的经历拍成一部电影。”当时,大卫回答他:“你到底是谁呀?”之后,斯科特锲而不舍地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赢得了大卫的信任。
23岁时精神崩溃
为什么斯科特对大卫-赫夫高特有这么浓的兴趣呢?他解释说大卫故事中的传奇色彩让他欲罢不能。
大卫从小被人称作天才儿童,几乎没有人怀疑他会有灿烂的发展前程,但就他在23岁的黄金年龄,他的精神崩溃了,一切都成为泡影……
在看过电影《钢琴师》之后,很多人会把这不幸归咎于大卫的父亲彼特,认为是他的残暴和畸形的爱摧残了儿子大卫。在影片中,彼特从小喜欢音乐,但因为缺少机会而倍感失落,于是他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爱他,他要他成为一流的音乐家,同时他也害怕失去儿子,因此他又要把大卫留在自己身边,不允许他离开自己半步。当大卫执意要去英国留学时,父子两人就翻脸了,最后,赫夫高特因为无法平衡自己的内心而精神崩溃。
但赫夫高特的家人不同意把大卫崩溃这笔账全算到老彼特身上,大卫的姐姐玛格丽特专门写了一本名为《乐曲之外:大卫-赫夫高特和荒诞的〈钢琴师〉》的书,在书中,她为老父亲正名,“他根本不像电影中描写得那样可憎,实际上,他对大卫充满了慈爱和关怀。”而很多熟悉大卫的人也认为最终导致其精神失常的是由他自己脆弱敏感的性格和异于常人的天赋而造成的。
大卫成功背后的女人
在大卫-赫夫高特的精神恢复过程中,他现任的妻子吉莉安是个关键人物。大卫是在认识了她之后,才开始重新登台演出的。很多人把吉莉安看成是“成功的大卫背后的那个女人”,认为大卫能有今天这样瞩目的成绩多亏了吉莉安。传说赫夫高特当年向吉莉安求婚的时候,他所有的家当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一个竹篮、一台收音机和200元澳币,而吉莉安却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但同时,吉莉安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她随着大卫全世界跑。几乎所有针对他个人的采访都由她代为发表言论。她照顾他,从生活起居到演出赚钱,就像一个全能的保姆。需要大卫-赫夫高特亲自去做的事情只剩下弹琴,不断地弹琴。
因此,也有人说她是个恶毒的妇人,她处心积虑地控制他,她把自己的丈夫仅仅当作一棵摇钱树,而她不过坐收渔利罢了。他们认为吉莉安在大卫精神状态还不稳定的状态下,就安排他上台演出,这种做法极不人道。而她总是代替大卫发表这样那样的言论,是因为她企图掩盖她那张看起来善良的脸面下的真相。大卫的家人对吉莉安也深感不满,他们指责她故意阻挠大卫接受正规的治疗,目的是让他永远依赖自己,令他不断地为自己赚大把大把的金钱。
对这些,吉莉安在她的书《爱你的点点滴滴》中反驳:“如果我真的如外界所说的那样对待大卫,他将失去对弹钢琴的激情。”她责备那些对她不满的人,“我从来没有人逼过大卫上台演出,那些说我强迫他的人一定不了解大卫。”
评论家无情抨击
大卫-赫夫高特无论在哪里演出,都能引发相当的关注度,但对他的热爱更多是来自于普通大众,尤其是那些本来对古典音乐没有多大兴趣的群体,他们结伴来看他,更多的是因为对电影《钢琴师》的喜爱。
相比之下,评论家们似乎并不太看得上他。他们对他的评论极尽苛刻,认为他不过是一件在大工业时代被制造出来的商品。《时代周刊》的评论员耶西提到大卫时说,“他的吸引力并不比那些玩杂耍的人高多少”,而那些喜爱大卫的观众在耶西的眼里,则属于“缺乏鉴赏力的一群人”。
1997年3月,大卫-赫夫高特在波士顿交响乐厅演出。针对他当时的表现,《波士顿环球报》来了一段极为激烈的抨击,“他表现不出作品应有的结构与和谐度……他体现不了不同作品各自的风格……连最基本的准确演奏一首曲子的要求,他也没有办法达到……”后来,这段评论经常被人引用来证明大卫的不堪。
当然,也有些人站出来替赫夫高特说话:他的精神状态还不是特别稳定,他曾经在繁琐的治疗中度过了10年,技法上的生疏与演奏中偶然的遗忘,都是应该谅解的。况且,有很多人欣赏的正是他在这样不太稳定的状态下的演奏,觉得非得如此才有激情和味道。而大卫的经纪人普利查德-列维倒是尽职责,专门送大卫到俄国去学习。
尽管关于大卫的故事说法很多,但相信11月2日的“闪亮的风采广州音乐会”还是值得广州乐迷期待的。毕竟,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和不同于常人的经历将会成为衬托他音乐的最亮底色。本报记者陈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