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生的家人怎么也没想到他走得这样快
袁先生饰演的“鸠山”
本报记者郑叶昨晚十点半报道:袁老去世后,记者来到袁老屋内,发现四周是一片鲜艳的红色,红的小灯笼、红的插花、红的挂历,最显眼的是室内悬挂着一个又一个大小不等的火红的中国结。袁先生的夫人说,因为他一生都喜欢红色,逢年过节我们都要把屋子装点得红红的。环视客厅,红红的世界里现在却放下了一个雪白的花圈以及记者代表《北京青年报》送来的一把白色花束。虽然有些不谐调,但袁先生的夫人表示,她不愿将红色的东西换掉,家里也不打算设
灵堂,她说:“就让它这样温温暖暖的吧。”
家人谈袁老的最后时刻
-前天晚上还在剃头洗澡
昨晨七时突感胸闷辞世
得知袁世海先生去世,心头好像突然被什么东西揪住般发紧,立即把电话打到袁宅,袁世海先生的大女儿袁菁在电话那边说:“我正想给你打电话呢,他生前你写了那么多报道文章……没想到走得这么快,太突然了。”本想安慰她,结果我俩同时呜呜咽咽哭了起来。
据袁菁大姐介绍,12月10日是老爷子十分高兴的一天,上午丁关根同志派人来家看望袁世海先生,并转告袁先生,他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京剧的振兴工作,这让袁先生非常高兴。老爷子精神头儿很足,下午由儿子袁小海陪同,去了家对面的燕京饭店,剃头、洗澡、喝茶,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吃了西餐,晚上10点才回家,女儿袁菁一直在家中等候:“我们爷儿仨聊天说话,父亲兴致勃勃地说起他的打算,京剧院春节时大联演,他准备上台再演一回曹操,因为大年初九就是他88岁生日,他还想把京剧的‘骨子戏’《三国演义》翻台六十出,去芜存精,让三国戏焕发时代气息。”
当晚袁老吃药睡觉一切正常。11日早上七点半袁先生起床,漱口时感觉胸闷,此时女儿袁菁刚刚离家上班,保姆便将嘴唇发紫的袁先生扶到床上,马上打120,不到10分钟救护车赶来实施抢救,可是人已经不行了,送到附近医院采取各种措施均告无效,最后的诊断是心肺猝死。袁家姐弟五人全部在第一时间赶到,正在住院的袁少海也带病来同老父告别。让袁家姐弟难以接受的是,对振兴京剧艺术一片雄心的父亲“走得这么快,这么突然”。
得知噩耗,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全国记协、中国京剧院的领导来到家中志哀、慰问,并转达了李瑞环、丁关根、刘云山、孙家正等领导同志的哀悼和对家属的关怀,文化部将成立治丧委员会。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袁家没有布置灵堂,房间内一如袁先生生前那样挂红插绿,袁菁说:“家里一切照旧,不愿设灵堂,是因为我父亲一辈子喜欢温暖,他不喜欢形式上的东西,喜欢实事求是。就让他走得像舞台上那样潇洒,让他身后还能温暖人心。”(采访拟稿/本报记者李俊兰、整理/本报记者谭卫平)
圈里人眼中的袁老
-拒收讲课报酬劳务全交党费
昨天上午9点45分,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接到袁世海先生病危的消息后,马上赶往袁先生家中探望。
袁老去世后,吴院长对本报记者说:“袁先生多年来一直将对京剧事业的执著倾注于培养青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在给北京戏校讲课时拒收讲课费。他每年都主动要求带青年演员参加院里演出季的演出,但每次给他报酬都被他拒绝,最后我们只能按照他的要求把劳务费交了党费。前天下午他还曾给办公室打过电话,让他们转告我他要参加春节期间院里的演出。”
昨天刚刚结束五集京剧电视连续剧《将相和》拍摄的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于魁智,是在从涿州外景地回北京的高速路上接受记者采访的。闻听袁世海去世的消息后,他和同在车上的著名梅派青衣李胜素都极为震惊。于魁智说:“不了解戏曲界的人恐怕不清楚袁世海这三个字在梨园界的分量,对像我们这样的中青年演员而言,袁先生的去世是一个重大损失,他对我们业务上的帮助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一次在电视上看了我的《满江红》,他便托人转告我有些地方不是很理想,希望我在以后的演出中加以改进。”
“他的去世在我心里可以说是一杆大旗倒了,说真的,没有袁世海就没有我于魁智。三年的时间,我在各种剧目中都是跑龙套。直到1985年,中国京剧院一团赴鞍钢慰问演出,当时演出的剧目是《群英会》、《借东风》和《华容道》,袁先生在《华容道》中演曹操,但演关羽的那名演员因故未能成行,可海报已经贴出去了,此时距演出仅有四天。当时袁世海先生就向导演举荐我出演关羽。后来他让人把我叫到他住的宾馆,问我是否有信心演好这个角色,我当时觉得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和我相隔两代人的袁先生合作很难得,我很兴奋,当时就表示有信心演好这个角色。”
-“小铁梅”闻听噩耗脑子很乱婉拒采访
作为《红灯记》中铁梅的扮演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与饰演鸠山的袁世海有过很长时间的亲密合作。本月底,由刘长瑜担纲讲解的新版《红灯记》将上演,但当昨天下午记者拨通刘长瑜的电话时,电话那头传来了她惊讶的声音:“天哪,我还不知道,简直太突然了,这件事对我震动太大了。”当记者问她能否谈谈当年与袁先生排练的一些情况时,她沉默了好一会儿,最后说:“抱歉,我现在脑子很乱,目前谈不了,你明天再打电话给我吧。”(文/本报记者郭佳、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崔竣)
我采访过的“鸠山”
去年6月,当年的样板戏《红灯记》剧组的原班人马进行了一次原人原音的演出,现在看来那也是最后一次了。当时分跑戏剧戏曲的我在那个剧组泡了好几天。
那天,袁先生早早地就来到了排练场。在排鸠山审李玉和一场戏时,他丝毫不怠慢,有一个像鹞子翻身的动作,老人家毫不犹豫地做了,结果落地未稳,踉跄了几步,摔在了地上。当时可把所有的人吓坏了,连忙上前搀扶,可是老先生竟自己起来了,连说:“没事,没事。”那天的排练间隙,袁先生打了一次针,没他的戏时,他和“李玉和”手拉手走到楼道里对词,十分认真。
前不久他又亲自上台演出,本想好好采访一下老先生,但未能如愿。没承想,他竟然走了,我只能遗憾终生了。(文/本报记者卢燕)
袁世海:架子花脸铜锤唱
袁世海是中国京剧院著名演员,1935年毕业于富连成科班,后从名净郝寿臣学艺,曾相继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名家合作演出,在认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袁派)表演风格。他的表演豪放刚劲,情感酣畅饱满,粗中有细,唱法上又以传情为主,因而赢得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好评。他出演过《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的曹操,《黑旋风》、《李逵探母》中的李逵,以及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鸠山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观者叹服。他曾多次出国演出,艺踪遍及亚、欧、南北美洲。袁老曾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等职,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郭佳、郑叶、李俊兰、谭卫平、崔竣、卢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