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余华评传《先锋余华》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徐林正在通过详细的论证指出,在当前全球化的文学形势下,余华最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
《先锋余华》认为,今年42岁的余华生于浙江海盐,八十年代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山,至今已发表《在细雨中呼喊》、《河边的错误》、《偶然事件》、《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100多万字作品,并被译成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韩国、
日本等八国文字。《活着》被张艺谋拍成同名电影并获国际大奖。余华的作品畅销世界各地,而且成为各地媒体关注的对象。近几年世界各地纷纷邀请余华参加文化活动。今年的活动更多。4月初,他刚刚参加了法国的书展。他接着要去意大利参加了都林书展、去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另外还将去奥地利和法国。在国外,余华成了畅销书作家,这在中国内地作家中并不多见。
获诺贝尔文学奖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翻译问题,余华顺利解决了。
1998年余华的《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特等奖,可以说,这是余华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奏。
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是由意大利文学基金会设立的国家级文学大奖,1998年1月由10位意大利著名批评家、作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出国内奖和国际奖各三位。其中获国际奖的是中国的余华、英国的迈克·威廉姆、阿尔巴尼亚的卡塔雷尔。接着由意大利17所中学各推选10至12名中学生作评委,投票评出国内、国际特等奖各一名。在230张有效选票中,余华以156票的优势获得国际特等奖。
第二个问题呢?作家自身问题。一位法国作家告诉余华,中国文学要走上世界,不是靠写政治,也不是靠风土人情,而是靠写他们的“活着”,写出真正的中国人。余华的作品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代表作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很重要的一点是,余华深受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影响,如英国的艾略特、美国的福克纳、海明威、辛格,冰岛的拉克斯内斯、日本的川端康成,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等,同时,余华还保持着中国特色。
另外,余华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早在10多年以前,葡萄牙的萨拉马戈、德国的君特·格拉斯都获得这个奖项。萨拉马戈、格拉斯分别在1998年、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带给余华的信心和高兴是很大的,余华甚至说过,在他所获得的文学奖里,只有这个奖是最重要的。
作者最后指出:马悦然早已把目光聚焦到余华,至今都没有离去。刘再复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中国作家缺席只属于20世纪,绝不属于21世纪。年轻的余华很可能就在21世纪的某一天,因此解开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情结。
该书作者徐林正凭借5年来对余华的全方位深入的接触和采访,在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别叫我先锋派”、“余华为什么这么红”、“余华的先锋之路”、“谁影响了余华”、“21世纪的先锋余华”等部分。徐林正为寓居京城的自由撰稿人,出版有专著《文化突围》、《文化嘴脸》、《文坛剽客》《客厅-网络-咖啡屋》等。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