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是商业的,《翠花》是里俗的,这是事实。
同时,《翠花》是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有优秀的票房为证,看戏的人们,包括所谓的专业人士们,都能够从《翠花》中获得愉悦,这也是事实。
于是,《翠花》以及它的同类们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且,这样的戏不是太多了
而是太少了。
话剧是小众艺术,这是很多人的看法,最大的证据就是观众少。看话剧是要到剧场里面看的,虽说也有话剧影碟,但是效果至少要打对折,北京最大的剧场也不过容纳一千出头的观众,小剧场的容量在200人到500人之间,再考虑每出戏的上座率,观众确实不多。要想增加观众,只有增加演出数量,并且制造吸引更多观众的戏剧。现在的现实是,话剧从业人员就那么些,做出的戏也就那么些,并且,赔钱的占一大半。需要的是商业,从资金到运作再到内容都要有商业头脑商业规范,百老汇的音乐剧NB,那是多少年的商业积累,这样才有可能赚钱。赚钱了,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加入这项事业,队伍壮大了,才有可能寻求质的突破。
另一方面,舞台是有多种可能性的。人艺的老北京风骨是特色,孟京辉的先锋也是特色,但是这不是话剧的全部,且不说有那么多现成的话剧体系,现在话剧圈里面的这几位导演还不是一个人一种味道?说白了,还是需要有更多的话剧人和更多的话剧,需要各种风格各种形式,你大可以不喜欢某种东西但是你不能够妨碍别人喜欢,观众走进剧场,被感动得痛哭流涕还是爆笑一通都是话剧的成功。
加油吧,《翠花》们!李镭
《精品购物指南》2003年4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