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从北京到环县尚无火车直达,最近的路线是乘坐飞机或火车到银川,再换乘汽车。全部路程要花费8-20小时,倘若赶上大雪封山,更难以预计……
环县道情:"吼塌窖"
环县古称环州,是正宗陇东道情的故乡,也是代表甘肃省独特剧种--DOUBLE_QUOTATI
ON陇剧"的诞生地。
陇东道情的精髓正是别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环县"道情"。它与牛皮灯影相互结合,美妙绝伦,相得益彰。
据考证,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当时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为了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渔鼓、简板、木鱼进入瓦肆游说,鼓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族侵略,逐渐产生了早期的"道情"。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环县就有道情皮影戏班活动,清末民初则大盛,形成气候,覆州盖县至今。它是地方曲艺中的一种傀儡戏。以灯光下的"纸亮"为舞台,四五人就可进行演出。戏剧中的人物布景、道具俱用优质牛皮精心刻制,着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鲜明,光亮透亮。
乐器伴奏有二胡、四弦、水梆、渔鼓、简板、笛子、笛呐、唢呐等,统统集中于后台,演唱挑线者端坐前台,通过挑线使牛皮影人映透纸亮,同时进行剧中各种角色的演唱和人物的挑线操作。
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节奏明快。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贯通。
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且它演出地点多数在群众居住的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中,在窑洞演出,开门见山,宽敞豁亮,收音聚光,别具风采。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吼塌窖"。
皮影制作:巧夺天工
皮影是选用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透明显色,适用性强,经久耐用的优质牛皮制作。
在制作时,巧妙地继承了以"镂空"为主的剪纸手法,先用铁笔将样稿刻画在处理好的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刀具或刻或凿。线条流畅挺劲,酷似中国画的工笔白描,又如汉石刻一样潇洒精悍。
皮影的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热冷色对比强烈,在使用上讲究纯用,极少调和,使投影在亮幕上的影件颜色纯正绚丽。又加之各种纹样、图案由刀路分开,层次分明。
皮影着色后,还要过好最后一关--出水,即熨平,传统的方法是将两块磨合无缝的砖烤热,把影件用湿布衬垫,逐个夹放在两砖之间,一般半小时水就出好了。皮影出水后刷上清胶或清漆,用以保色,然后装上操作环杆(通常有三根,分别装在胸部和手上),便可以在亮幕上表演了。
皮影结构设计也很巧妙,影人按活动部位可以分解为:头、颈至腰为一片,腰至双膝为一片,其下包括脚分为两片,胳膊又分为大胳膊、小胳膊、手三部分。腕、肘、肩、膝等关节处用线或环联结,形成整体,摆起来十分灵活。
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则相貌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