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评价
大型景观歌剧《阿伊达》的总舞美著名舞美设计韩生评价说,《震颤》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多媒体剧,它已经成熟了。
N年之后,当战争带来的苦难表面平复的时候,苦难正以最猛烈的方式攻击着人类。夜
幕下的舞台,被遗弃的女儿在可怜的光芒里颤声念着母亲的信……
加拿大多媒体剧《震颤》在战争过后的N年开场,死一般的平寂,被音乐和投影打破,各种影像——被战争撕裂的了一幕幕地淹没着舞台。一对恋人的爱情面对战争几乎沉溺,在剧烈扭曲的投影里,他们痛苦地煎熬,无奈地挣扎。
妻子为了寻找心上人,从舞台的这端背井离乡,她被压抑的光影笼罩着,一路穿梭战争和各种布景。十多米宽的舞台,竟变成狰狞、无休止的战场。妻子被强奸在夜里,倒在舞台上,悲戚地吟唱,她始终没有一句歌词,但就是这最纯粹的音符冲破语言的障碍感染了所有人。
10月28日,《震颤》在上海话剧中心首演。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久久不能停息。一位灯光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剧中并没有运用什么高科技的技术,但它的高明处就在于导演的想法,竟能运用这些技术,用这样的方式表现“战争、爱情、命运”。几位年轻的舞美直接告诉记者,《震颤》真是太让人惊讶了。
近年来,在上海舞台上,也不时有多媒体作品上演,但无论哪部,造成的影响都无法和这次相比。曾经出任大型景观歌剧《阿伊达》总舞美的著名舞美设计韩生看后,评价《震颤》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多媒体剧,超过了他之前看过的多媒体剧。“人们最初只是对这种手段感到新奇,其他的作品还在探索,但是《震颤》已经成熟了,它已经在表达了,有戏剧主题、思想和理念。”他认为,《震颤》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歌剧手段和表演结合起来、把现场和虚拟结合起来,延伸了演员的表演。
10月31日在话剧中心六楼咖啡厅,《震颤》的导演丹尼尔Daniel Meilleur向记者坦言,《震颤》让他最引以为豪的,就是通过灯光与道具的运用,把演员的舞台表演与现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布景结合起来,营造出电影一样的真实场景。观众看到的是在现实和电影中交替出现的演员。比如男主角跳下火车那场戏,演员竟然离开舞台,跳进布景里去。这是很让观众惊奇的,演员身旁瞬息万变的多媒体背景和灯光随时都会发生效果。
丹尼尔向记者透露,其实台下观众看得热闹,但台上的演员是在“盲演”,“演员在演多媒体的时候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看到的一些场景他们是看不到的,他们只能用感觉和经验去演”。
技术破解
《震颤》的一些特殊效果是两台动态投影仪在发挥作用。现在的多媒体剧一般都是是影像和现场的结合。
《震颤》中有一场戏,男女主角各被一块投影笼罩着,奋力掷出去后,又一块投影飞快笼罩过来。许多观众看后,不明白这种效果是怎么实现的。韩生介绍道,这是两个动态投影仪在发挥作用。
在观众席后面,大约拆掉了四十几个座位安装投影仪。“《震颤》一共有6台投影仪,后面两个是动态的,就是把投影仪拆开,可以拿在手上操作,比较灵活。我们看到的那些上下左右翻滚的投影,都是由这两台机器在操作。前面的四台投影仪则是固定的。”
韩生介绍,多媒体技术其实由来已久。“1968年,在捷克就出现了。当时捷克有位舞台设计师斯沃伯答,他最早是个木匠,然后成为建筑师,后来就从建筑行业进入戏剧领域,他把电影和现场表演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剧种,这就是多媒体剧。捷克政府给了他很大的支持,成立国家剧场,专门为他的概念而建造的。”
“当时拍多媒体剧是用一米多直径的胶片拍的,排一场多媒体剧的成本比拍一部电影还高。但,这种新剧种被捷克看作是自己的专利,在全国表演。后来随着电脑投影仪的问世,多媒体剧的成本降低,技术才慢慢普及了。”韩生介绍,现在多媒体一般采用先期制作和现场表演结合,也就是影像和现场设备相结合,就是事先拍好,舞台表演时放映就可以了。“这样延伸了舞台语言,是全新的表现方式。也让我们看到戏剧另外的表现形式。”
比如,《震颤》中有一场戏,男主角居然从舞台上的火车里跳进了背景里的大雪。其实,舞台部分的戏是由演员当场表演的,而跳的戏则是事先拍好的。
《震颤》在舞台上设置了三层投影,最里面一层是用竹子做成的,每层之间的距离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灯控、投影仪的位置也是经过严密计算的。
多媒体技术在《震颤》里不单纯是渲染气氛,它起到的作用正如技术总监托马所说:“这台演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连剧中的多媒体效果也是角色,而不是演员表演时的附件。”(刘莉芳/报道)
名词:多媒体剧
据《震颤》技术总监托马解释,多媒体,就是运用声、光、电、影等多种科技手段,设计出电影、投影、皮影与演员之间相融合的最佳效果。
多媒体剧目
《流亡》:这是澳大利亚的现代多媒体剧。该剧以繁华的大都市、荒芜的沙漠与充满虚拟色彩的电脑内部空间组成三个不同的抽象场景,探寻在传统文化边疆与国界概念日益淡化的现代高科技社会中,人类自身的处境与思考。
《从东到西》:著名现代舞者金星和来自英国钢琴家乔安娜·麦克瑞格首次合作的作品。在演出中,融进中国古典音乐元素的钢琴曲如何与情景反差强烈的现代舞结合则是全剧最大的亮点。
《灵·骨》:该剧由加拿大久负盛名的现代舞团“斯奈尔·吐恩舞蹈团”与中国现代舞先锋“北京现代舞团”合作编排。剧中融合了东西方舞蹈元素,创造出一种跨越时空、文化界限的场面。
《仪式》:六位演员与幻化的投影背景和两扇可移动的屏风构成了舞台的全部。这出由当代艺术家汪建伟创作并执导的舞台作品以“击鼓骂曹”的故事为蓝本,采用了“新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和“多媒体”戏剧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