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2003年11月11日晚,《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伦敦第二大舞剧院赛德勒温泉剧场首演。从11日到15日,中央芭蕾舞团174人共在伦敦演出6场,场场满座,获得空前成功。英国首相布莱尔一家也到场观看了演出。
有“挑剔”、“势利”之称的英国媒体对中国以往来英的艺术演出鲜有评介。这次,不仅各报都刊出剧评,而且在五星评分制中,《泰晤士报》和《卫报》给《大红灯笼》打
了三星;《金融时报》和《地铁报》打四星,《泰晤士报》还把《大红灯笼》列入伦敦本周上演的最佳5部歌舞剧排行榜。总体上英国媒体的打分用我们的话就是“良”。须知,英国媒体对本国演出的打分,一般都是二到三星,五星难得一见。业内人士说,和正在伦敦西区上演的多部音乐剧或舞剧比较,《大红灯笼高高挂》综合水平虽比不了《歌剧幽灵》这样的经典,但是给予“良”的评价是公允的。
票房也是衡量演出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赛德勒温泉剧场属伦敦一流的大中型演出场所,有1578个座位,《大红灯笼高高挂》演出6场近万张票全部售罄,而且好座位早在剧组来英前一个星期就被预订一空。每场开演前,剧院外都有排队等退票的景观。而且还有人专门从瑞典飞来看戏,最后也没买到票。
此次《大红灯笼》在英演出,票价从10镑到40镑不等,6场票房收入逾20万镑,收回了英方演出、接待和宣传成本的40%,赛德勒温泉剧场也喜出望外,后悔当初没把票价定得更高,也后悔没有魄力和“中芭”多签几天演出合同。
《大红灯笼高高挂》首演一周前,《泰晤士报》即在副刊上刊登了两版的介绍文章,肯定“中芭”的创新精神,认为改编的芭蕾舞剧比同名电影“更加富于表现力,视觉上更有震慑力”。演出次日,《泰晤士报》艺评版又在醒目位置发表了以《冷冰冰的电影被烈火烧得生气盎然》为题的评论,并配以扇子群舞的剧照。说该剧“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产品,是一阵感情强烈、浓墨重彩的旋风……充满了夺目的信号,把电影中压制的种种危险感情全部释放了出来”。
《大红灯笼》演出成功,引起了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表演艺术的空前重视,对“中芭”的创新精神、该剧的舞美和服装设计以及中国芭蕾和西方芭蕾的组合尤为赞赏,对音乐也不乏好评。总体上,均认为通过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表现了当代中国的巨大进步。
负面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编舞方面,一是认为程式化动作较多,令人留连的舞段少;二是认为对人物的塑造比较单薄,缺乏含蓄和深度。尤其剧中老爷一角,认为动作设计中芭蕾舞成份太少,而且整个人物设计和表演都失于脸谱化。第一幕中老爷与三姨太冲破隔扇门的虚实转化的创意一致受到好评,但老爷在隔扇门后的“剪影”动作实在过于符号化和富于电影效果,就像老电影里的恶棍形象,没有任何回味余地。另外,一些群舞的设计,让有限的舞台过于拥挤。
任何成熟的剧评,都不可能只褒不贬,或只贬不褒。更何况伦敦是国际艺术大师常来常往的大码头,艺术家竞争十分激烈,是一个被认为“有剧评”即属成功的地方。事实上,过去中国在不同国家的文化演出,往往求主流媒体一次“恶评”亦不可得。此次《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剧评,褒贬几乎可以说是七三开,而且相当中肯,可见《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真的撼动了英国主流媒体这块铁板。徐彤
新闻连接:
娱评:大红灯笼,空心的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当中国的电影、歌剧、舞剧都必须借助张艺谋的智慧或者说他的名声,来引起人们的注目,乃至铺平通往世界的通途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诘问:究竟是张艺谋具有博古通今、艺贯中西的奇才,还是我们各行各业太缺乏创意的艺术家?
如果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对苏童原小说的彻头彻尾的改写的话,那么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对电影大刀阔斧的颠覆。改成舞剧后,张艺谋无法在一出相对叙事能力较弱的舞剧中表现出电影中性争宠这样的复杂主题,而使《大红灯笼高高挂》出现了主题的根本转换。
在舞剧中,最大的抽梁换柱的改动,就是不见了电影中至关重要的四姨太这个视角,而把三太太的偷情故事,作为主要情节。舞剧改变了电影女人之间的内耗主题,而把锋芒对准了电影中未加涉及的老爷压迫,使得整个舞剧的故事,实际上近似于《雷雨》的主题及情节了,里边以仇恨的象征出现的二太太会让人看到繁漪的影子,这种情节,又杂合进《秋海棠》、《风雪夜归人》中大同小异的姨太太与戏子偷情的俗套。
此外,作为舞台艺术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不需要像电影那样承担过分沉重的思想,这使张艺谋可以发挥他一向擅长的对视觉效果上偶有奇招的长处。在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场面的转换,突破舞台的框架,突出象征性。但除了这些“包装”外,张艺谋无力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内涵。他更像是一个匠人,而不是一个艺术家。
在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虽然塞入了所有有关中国的符号,如京剧、麻将、照壁等,却对这些符号的指向信口开河,如第二版中用一个巨大的骰子代替了首版中的桌子,立刻被玄奥地引申出命运的不可捉摸,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张艺谋那种喜欢小题大做地把一些小道具升华为其无法承受的重大意义的痼疾(如灯笼象征性的主导)。他被这些游离于主题的细节所连累,却缺乏一气呵成的思想深度与厚度,这正是张艺谋在得意于自己脚踩多种艺术的大船之余,让人为他感到悲哀之处。
不错,大红的张艺谋高高地挂起来,但他挂起来的只是半偶然、半机遇促成的张艺谋品牌,就像那个灯笼一样,有着绚丽迷人的外表,但撕开灯笼的外表,发现里边空荡无物,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一手炮制的大红灯笼,最恰当地说明了张艺谋的艺术本质,也典型地揭示了他得以到处悬挂的原因。苏红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