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燕驰 实习生 罗婉纯) 近日,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大型儿童剧《红领巾》在广州巡演;而广东话剧院儿童剧团新近排演的童话剧《阿拉丁历险记》也将于4月初与广州小观众见面。一时间,儿童剧成为热门话题。儿童剧的前景如何?记者采访了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甘庆元、著名儿童剧导演王又乐和广东话剧院儿童剧团副团长祖晴。
北京上海演出风生水起
北京的儿童剧创作和演出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儿童剧事业的两大支柱,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每年都为青少年奉献不少优秀作品。
甘庆元院长介绍,北京在国内最早开办观看儿童剧的亲子剧场,至今已有10年之久。父母与孩子一同观看儿童剧,父母加以引导,孩子得到精神享受,有力地推动了儿童剧的传播与发展。
王又乐导演指出,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北京的青少年能够欣赏到较多的儿童剧,培养出欣赏儿童剧的品味。在参加一些有关儿童剧研讨会时,北京青少年观众往往能讲出自己的观点,评论儿童剧的优势与不足。
与北京相比,上海的儿童剧起步虽然晚了一点,但是发展的后劲很足,儿童剧市场比较活跃。比如,通过网络会员制留住观众,不断推出新戏。上海还发挥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优势,即将举行国际儿童剧展演,邀请加拿大、古巴、澳大利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儿童剧团来演出,以确立上海作为国际儿童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上海还通过儿童剧培养青少年的综合能力。上海儿艺的演员到学校给孩子上表演课,以班级为单位开课。孩子们通过表演课的锻炼和竞争,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与他人竞争的能力。
不仅仅是小猫叫小狗跳
然而,儿童剧在广东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广东话剧院的儿童剧团是省内惟一的儿童剧团,而全省有1300万青少年,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该团副团长祖晴说,过年的时候,京沪的家长不再是送压岁钱,而是改送儿童剧的门票。外地的票价不低,依然有很多人去订票。相比之下,广东的儿童剧演出票价低廉,但很多家长反映看不到好的儿童剧。排演大型儿童剧,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但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有很多阻碍。比如学校一费制的实施,本来是为了制止乱收费,与儿童剧的发展并不矛盾,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给儿童剧的推广带来了困难。戏剧观摩需要一定的费用,必须通过学校来完成。学校担心学生家长认为他们是乱收费,不愿意组织学生观看儿童剧。
王又乐导演也指出,广东经济发达,但儿童剧市场没有发育成熟。广东话剧院儿童剧团,近几年都是演出一些小戏、小品,是直接配合学校教育的。长此以往,既对专业儿童剧团的发展不利,对树立儿童剧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也不好。儿童剧要强调审美作用和审美情趣,这是它的重要使命,而不单是辅助课堂教育。现在对儿童剧的理解存在两种偏差:一是用成人剧来要求儿童剧,二是将儿童剧低龄化,认为是小猫叫、小狗跳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儿童剧需要一个饱满、健康的思想内核,如阿拉丁、海的女儿、白雪公主等;艺术手段上要充满想象和趣味,综合多种艺术手法,比如音乐、歌唱、舞蹈、魔术、杂技等;要让小孩子有想象的余地,带给他们无穷的趣味;要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童真的一面。总之,儿童剧要做到好看好玩,趣味第一,思想教育第二,否则,一味地说教,少年儿童是很难接受的。
针对广东的现状,王又乐导演建议文化教育部门的领导对儿童剧事业给予高度重视,帮助开发市场。因为,开发好儿童剧市场对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是有益的。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让儿童剧团活跃起来,既可辅助课堂教育,也可让青少年获得课堂上较难获得的美学教育。很多儿童剧都改编自世界名著,这些东西充满了想象和趣味,是一种美的教育,对健全儿童心理是很重要的。儿童剧又是互动的,通过演员和观众的直接交流沟通,也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
广东剧团走市场举步维艰
广东各级文化单位过去每年下乡演出约200多场,其中广东话剧院就占了100多场,儿童剧团演出了60多场,几乎都是免费的。下乡是好事,广大的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儿童剧市场,但由于是政府拨款,没有培养起儿童剧的市场和氛围,也没有培养出儿童剧精品和儿童剧观众。
现在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下乡演出需要收费,当地的文化部门就很不适应。剧团要靠演出来生存,制定的价格都是按照成本来计算的,然而当地部门不了解这一点,使得剧团的演出举步维艰。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将儿童剧推向广大儿童,培养观赏儿童剧的氛围,要做到借鸡生蛋,而不是杀鸡取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