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8日,由上海歌剧院排演的威尔第经典歌剧《奥赛罗》将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这将是这部作品在上海的首次演出。被公认为“歌剧第一难”的《奥赛罗》,无论是音乐演奏、合唱、和声还是主角演唱的难度都远远超过比才的《卡门》和威尔第的另一部作品《茶花女》。所以,一个月前,演员们就已经开始了繁重的彩排任务。这次饰演中国版奥赛罗的将是著名歌唱家魏松。加拿大男高音歌唱家曼利科-泰德斯基也将出演奥赛罗的角色,出演女主角苔斯德蒙娜的是特邀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明星玛拉-拉芳季和中国女歌唱家马梅
。歌剧院还请来了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席导演、威尔第专家莫里乔-迪-马蒂亚执导该剧。几天前,上海歌剧院还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从奥赛罗看莎士比亚”的主题讲座。
帕瓦罗蒂毕生不敢问津该剧
威尔第的26部歌剧作品通常被区分为三个时期:从1839年到1849年所谱的早期歌剧最多,包括《麦克白》一共有16部;中期的歌剧则是在1850年至1867年间完成,最流行的浪漫三部曲《弄臣》(Rigoletto)、《游吟诗人》(Il Trovatore)、《茶花女》(La Traviata)就是这时期的作品;而后期的歌剧便是被乐评家所称赞的《奥赛罗》(Otello)和《法斯塔夫》(Falstaff)。
《奥塞罗》是威尔第在晚年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而作,由诗人兼音乐家阿里戈-博依托编台本。威尔第一生创作歌剧众多,这些作品多半取材自文学作品中,并且不局限于意大利文学作品,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对他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终其一生,以莎士比亚作品为素材完成的歌剧有三部:《麦克白》、《奥赛罗》和《法斯塔夫》。他一直想写的《李尔王》却一直未能动笔。而其中《奥赛罗》与《法斯塔夫》是威尔第在创作完成《阿伊达》后沉寂16年的最后两部伟大作品,时年作曲家七十三岁。他不仅为自己的歌剧创作画下了完美的句号,更使得自己在歌剧史上占有不容动摇的地位。
威尔第是个很朴实的艺术家,他似乎没有什么性格上突出的东西,不多愁善感,也不大呼小叫、捶胸顿足。看威尔第的艺术创作,我们要关注的是威尔第艺术才能的客观土壤。在这部歌剧中,威尔第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借鉴了瓦格纳“乐剧”的诸多因素,把整部歌剧采用吟唱旋律;采用连续歌剧的写法,使剧情接连不断。这完全脱离了意大利传统歌剧手法的束缚,不再铺陈华丽优美的音符,而矢志将传统美声唱法导入另一种崭新的境界。威尔第认为,歌手必需能结合“演”和“唱”才能让观众体会到剧情的起伏。
与莎士比亚心灵相通
这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四幕歌剧。于1887年2月5日在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威尔第和博依托被掌声捧上了天。据说直到凌晨5点钟,群众还在大街上高呼:“威尔第万岁!”曾经被瓦格纳和他的辩护者们所轻蔑地埋葬了的歌剧旧形式在这里又恢复了,而且兴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
奥塞罗是个难度很大的角色,不仅需要有辉煌的英雄式的高音,还要有十分消耗体力的强戏剧性的表演,整部歌剧音乐的发展象征着奥塞罗人格的转变,也许正因为它的高难度,所以对每个男高音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慎重的选择。因为难度高,这部作品目前很少在舞台上演出,就连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也已有20多年未曾公开演出过。甚至家喻户晓的“High C”之王帕瓦罗蒂退出舞台之前都不曾问津此角。
威尔第一向很喜欢在文学领域内研究探讨,而他最崇敬的大师就是人人所尊称的“西方戏剧之父”莎士比亚。他在自己的第十部歌剧《麦克白》中,为了尽全力将重现莎翁笔下所描述的戏剧效果,在人物性格上做了更深入的音乐描绘,造成一种“舞台语言”(Parola Scenica)的新风貌。因此,《奥赛罗》以当时的歌剧而言,是空前的尝试与经验,而对作曲家本人,更是由“通俗歌剧”(Melodramma)完全走向了威尔第式的乐剧(Dramma Musicale)的新里程。现在看来,《奥塞罗》前卫得就像一部电影似的连续歌剧。
《奥塞罗》所讲述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它所剖析的是一个深层次的人性问题——为民族主义的大众激情着力表演着强烈生动的爱、恨、抱负、权力、欲望。威尔第自始至终都有着个人的追求,两种创作的倾向一直主宰他的创作:人性与戏剧,在“人性戏剧”的追求上,莎士比亚与威尔第有着惊人的相似。借助莎士比亚这位人类心灵最伟大的匠师,威尔第成为了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家。(作者系自由乐评人)
《奥赛罗》经典录音品评
1.蒙纳科、苔芭尔蒂、普罗迪(演唱),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
奥塞罗这个角色似乎天生就是为蒙纳科创作的,曾有评论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蒙纳科胜任不了奥塞罗,那么就没人能唱这个角色了”。多明戈曾在蒙纳科演出的《奥塞罗》里唱过配角卡西奥,感叹说:“蒙纳科嗓音的威力实在罕见,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奥塞罗。”以蒙纳科所独有的强大的胸腔共鸣产生令同台女高音生畏的咆哮之声,音量可以盖过乐队,音势猛烈令人恐怖,以如此粗犷的方式来演唱一个愚鲁的摩尔人是再适合不过了。当然,蒙纳科一生演出《奥塞罗》达427场的记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2.维克斯、弗蕾尼、格罗索普(演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维克斯那接近男中音稍带阴暗、枯涩的声音正是一个典型的戏剧男高音所难能具备的。作为优秀的“瓦格纳男高音”他是继蒙纳科之后、多明戈之前最出色的奥塞罗扮演者。卡拉扬的两个版本的《奥塞罗》都有着极精准华丽的管弦乐效果。在蒙纳科版里的苔芭尔蒂更符合奥塞罗心目中光彩的维纳斯形象,而这个录音里的弗蕾尼在表现无辜受屈的黛斯德蒙娜纳更让人感动,格罗索普在这里唱得非常的邪恶。
3.多明戈、斯图德、莱费库斯(演唱),郑明勋指挥巴士底歌剧院乐团
多明戈1975年开始演唱奥塞罗,这是多明戈的第三个录音室《奥塞罗》录音,也是他最出色、最富有戏剧性对比色彩的演唱。在这个录音中他对奥塞罗内心世界的刻画非常细腻。不过我还是觉得奥塞罗这个角色需要更多的粗鲁而不是细腻,所以帕瓦罗蒂作为抒情男高音玩票性质地去唱奥塞罗也未必讨好。斯图德唱的黛斯德蒙娜属于她最成功的演唱了,干净清澈又细腻动人。莱费库斯的雅古不是个漂亮的男中音,但是很符合这个阴险歹毒的邪恶形象。郑明勋的灵活和强大的戏剧性对比处理为这个录音增色不少,这张唱片的音响效果也非常出色。不过我始终觉得对于奥塞罗这么个粗野武夫,多明戈似乎太过于贵族气质了些,小克莱伯一向以精准为特色,所以这部威尔第的重要作品也属于他难得染指的力作,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在这部歌剧录音中同样得到体现。
4、维奈、内莉、瓦尔登戈(演唱),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
托斯卡尼尼的这个历史录音代表了他指挥艺术的最典型特色,强烈的力量对比、狂风暴雨般的速度、对乐谱准确无误的解读,但是也正是因为太过于流畅的旋律线条,让歌手显得不够深刻,刺激却平淡是这个版本的最主要的特色。有意思的是,男高音维奈也在富特文格勒的演出中唱奥塞罗,在两位风格迥异的指挥大师的手下对奥塞罗同一个角色居然有完全不同的刻画,太有意思了。历史录音的音质干涩粗糙,不过总算能听清楚大部分的细节。(温婷婷、阿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