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香港、上海两地的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热演“双城记”之后,这股风眼下又一次刮到了上海的话剧舞台上。由香港话剧界“教父级”人物钟景辉执导的《糊涂戏班》还未上演,沪港合作的百老汇经典戏剧《求证》就已在昨晚抢先登场。
和大陆导演有板有眼的风格相比,毛俊辉更像是在上一堂戏剧课,毛sir自己将这种方法称为“自由体操式”,“好的体操必须是很准确的,但给人感觉又很自由,这需要演员
从内到外的体悟。”
青年报:听说这是你第一次和内地舞台剧合作,什么原因促使你这样做?
毛俊辉:这次是上海话剧中心找到我,希望能够合作,我也很想看看上海的话剧观众,所以就来了。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把《求证》搬到香港去,那边的观众一般都看广东话戏,也想让他们看看普通话戏。
青年报:这里的演员有没有给你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毛俊辉: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延续性,这种“延续”就是一代传一代,老演员舞台经验丰富,年轻人受过正规训练,追求准确、严谨的表演风格,这是学院派的优点。
青年报:演员不同,沪港两地的戏剧风格,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质感。
毛俊辉:这是一定的。香港演员表演起来比较自由,比较生活化,上海戏剧的功底比香港好,但舞台腔普遍比较重,一上来就告诉观众“我在做戏”。
青年报:这次的戏可以说是从美国来的“舶来品”,是否反映出原创剧作不足的情况?上海似乎也有这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现状?
毛俊辉:原创剧目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香港热爱戏剧创作的年轻人不少,但成熟的不多,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关键还是把这个舞台做“热”起来。怎么热呢?还是要靠好的剧目,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这也是我选择导演经典剧的原因。(记者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