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底,由现代人剧社推出的《单身公寓》以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一批年轻白领的注意力,“白领话剧”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占领了上海的话剧市场。各大电视、平面媒体的报道以及“白领话剧”这个词眼被频繁提及的程度甚至让北京人以为“白领话剧”是上海话剧舞台上的唯一,而对于当时上海其它类型的话剧视而不见。
不可否认,整整三年可以说是上海舞台“白领话剧”的时代,最初的几部戏如同一枚子弹精准地击中白领情感空虚的软肋,但随着各大制作班底蜂拥而上,降低制作成本压缩排练周期,急功近利导致的恶性循环让形形色色的“白领话剧”充斥市场以致泛滥成灾。到了去年,就连首个提出“白领话剧”概念的现代人剧社也不再青睐于这棵昔日摇钱树,转向全新的领域。
连续三年上海涌现了不下二三十部白领话剧,其中颇多滥竽充数之流,而最终真正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最初的《单身公寓》则寥寥无几。白领话剧从上座率到观众反响一直在走下坡路,尤其到了去年的时候,白领话剧一片惨淡,不禁让人要问:风光一时的白领话剧到底怎么了?
弊病之一:题材单一
就像白领话剧初露锋芒时不少戏剧专家担忧的那样,光以白领情感为话题的白领戏剧怎么都难逃题材单一的尴尬,所有的白领话剧基本清一色反映小白领的情感生活,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事业、爱情、友情中的困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连剧情简介也是大同小异,B男B女因为生活空虚相识于一场时尚派对,快餐爱情下大家分分合合最终依然不能摆脱心灵上的空虚。这样的故事就连白领们自己都腻味了,白天在办公室还没有看够,难道下了班还得花钱在剧场继续受罪。
在3年的发展过程中,白领话剧在内容上始终没有突破,尤其是在剧本的创作上,样式上的花里胡哨情节内容却日益匮乏,好像一个孩子光长胖不长个,是怎么也长不大的。很多习惯了这种“简易”话剧的年轻观众从此以为话剧就是小情小调,他们对话剧艺术的认识停留在这一层次,就很难接受真正有思想深度、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弊病之二:制作粗糙
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商业回报,白领话剧绝大多数都是小剧场的规模,创作周期往往只需二三十天,投资10余万元,演员少,灯光布景简单。大同小异的剧本只要把男女主人公名字改改(反正无非几男几女的感情纠葛),换一个沙发或者背景墙(反正大多数白领戏都是一幕景,而且故事永远发生在客厅),换一批演员(正好适应大家都是上班族的无奈,白天上班晚上演戏铁人也最多撑一礼拜,何况很多“白领演员”还要长期在周边城市奔波,根本没有空天天演)马上可以作为一个崭新的戏码登上舞台。
这样的戏最初能以新潮家居品牌服饰吸引人,但时间一长就难以掩饰其内在的粗糙拙劣,要看家居可以去宜家,要看服饰可以逛恒隆,当这一切成为公式,便再也没有一开始对白领们的那股吸引力了。
弊病之三:表演肤浅
从最初的《单身公寓》开始到后来的《香水》等剧,白领话剧一贯坚持用半专业演员作为演出主体,美其名曰“让白领讲述白领自己的故事”,虽然半表演专业的小白领们的确对话剧表演艺术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但毕竟和专业演员有所差距,不可能因为一两次的客串在表演上有质的飞跃,这就导致发展了两三年的白领话剧,演员表演永远生涩、肤浅,难以由外至里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
小白领们表演虽然本色和质朴,可本色和质朴只能用于扮演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物上,一旦主人公的经历来得复杂些,演员的表演往往就跟不上。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于排戏的半专业演员毕竟精力有限,利用闲暇见缝插针挤出时间排戏,尽管精神可嘉但始终会影响表演质量,有些戏由于排练时间过短,演员甚至在刚刚背熟台词还未领会其义的情况下便硬着头皮被推上了台,结果整场演出不是面部表情过于僵硬,就是眉来眼去无情可传,听着男女主角背书似的对话,看着他们缺乏默契的表演,让台下观众仿佛在看幼时班里的原创小品。就算能够体谅台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楚,但按正规剧目的价码看一场玩票性质的演出怎么都让人心理不爽。
话剧易容
不亦乐乎
白领话剧的败势无可逆转,但话剧探索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止,而一次次被称之为探索的尝试到底是让话剧变得更好还是让它偏离了原先的轨道?
话剧可以卡拉ok
去年年终,一部由外服公司的职员们出演的体现企业文化的白领话剧《深白领圈》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这种类似于“话剧卡拉ok”的形式让话剧人看到了话剧普及的希望。张余说:“除了外服公司,还有不少年轻的企业把年终的联欢会改成员工演企业故事的小话剧。姑且不论这样的戏其真正的艺术含量有多少,但起码说明话剧已经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话剧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而是像电影一样成为可以和年轻人共鸣的艺术形式。”
话剧还可以派对
尽管白领话剧已经日暮西山,但小制作小成本的小剧场话剧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商业戏和艺术戏也在同步进行。张余表示:“我们会把商业戏和艺术戏严格地区分开来,就像如今电影所做的那样。商业戏自然以盈利为目的,并结合时尚派对,给予观众更多的时尚体验,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策划的《爱在波尔多的季节》,这部戏述说了法国波尔多葡萄园的浪漫之旅,我们会同时和金茂大厦合作,推出金茂葡萄酒节,并推出欧洲古城堡的葡萄庄园之旅,把时尚话剧和主题派对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艺术戏则完全从艺术性考虑,我们会推出在美国百老汇等地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或者上演一些形式另类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比如之前的《低音大提琴》。”
话剧更可以治病
去年,现代人剧社针对都市人群的心理问题推出了一系列话剧,如《谁拔了我的气门芯》、《都市症候群》、《门》等都市心理剧,又邀请知名心理咨询节目主持人参与,比如《相伴到黎明》的梦晓等,剧中有些录音素材就是直接来自于《相伴到黎明》。虽然3部作品的票房都一般,但张余对此有自己的坚持:“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艺术会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出现,观众的定位可能更加细分,一部戏要做到雅俗共赏已经非常困难;反之门类细分一定会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为话剧市场找到突破口。”
始于审美疲劳
止于审美疲劳
白领话剧只繁荣了短短2个年头,然而它的出现却折射出上海话剧舞台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虽题材单一制作粗糙难以入流,却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年轻观众步入剧场;它纠缠于白领表层的感情生活却从根本上推翻了人们对于话剧曲高和寡的心理定位。2002年,白领话剧让“看话剧成为一种时尚”,2004年当它本身被时尚的潮流冲出舞台时,却留下了一双双年轻的眼睛和一颗颗恋上戏剧的心。
疯子走了,白领来了
白领话剧崛起于一段特殊的时期,在此之前,《切?格瓦拉》、《等待戈多》、《天堂的隔壁是疯人院》等一连串另类、激烈的小剧场话剧充斥戏剧市场,这些言辞激烈、主题鲜明的作品已经让热爱话剧的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而另一部分并不懂戏的人则疏远了话剧,这让话剧市场一度陷入灰色的断层。弥漫着小资情调的白领话剧让观众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让厌倦了声嘶力竭戏剧艺术的观众找到了另一处风光。
白领当起了演员
《单身公寓》是首部把白领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作为戏剧的主题内容的话剧,也算是之后白领话剧的开山祖师。“让白领讲述白领自己的故事”,这是当时推出《单身公寓》时的宣传语。最初的演员阵容是清一色半专业演员,当时现代人剧社网罗了一批毕业于戏剧学院却最终走入外资公司的白领,他们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对话剧艺术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同时他们本身来自各个写字楼,比如网站市场总监张樟,比如公关公司经理俞惠嫣等,因为有着生活体验,又有表演基础,让舞台上的人物一个个都活灵活现。为了内容贴近白领生活,很多题材也是从白领群中收集而来,许多故事甚至是白领们自己提供的真情实录。
统一的白领“话剧装”
除了内容,白领话剧的时尚形式也成为当时年轻人的一种追求,它作为一种时尚符号不但让戏热卖也让各大商家大赚了一把。在样式白领话剧突破了以往剧团色彩浓烈造作夸张的舞台道具,在固定的客厅场景中,把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品牌带入了话剧,那些糅合北欧风情充满现代气息的家居让所有男士们眼前一亮,而女主角脸上酷酷彩妆和身上的新潮服饰也成为小白领们追随的对象,这时戏剧便和品牌开始挂钩,《单身公寓》一轮演出下来,提供女主角服装的恒隆广场的最新春装也一抢而空。这让商家也看到了戏剧中蕴涵的重重商机,更多商家的关注意味着更多资金的投入,这为白领话剧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养分。
“白领话剧”回顾
●2001年
年底,由现代人剧社和上海电视台艺术团共同推出的《单身公寓》在上海一炮打响。剧中浓浓的小资情调和扑面而来的时尚气息让话剧走入白领的生活,人们开始用一种崭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话剧。
●2002年
白领话剧已经成为上海话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市白领”的生存状态受到话剧舞台的普遍关注,继《单身公寓》后,现代人剧社相继推出的《白领心事》、《情感派对》都延续着“讲述白领自己的故事”这一基调。此时,话剧开始吸引大批青年观众,看话剧在上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2003年
白领话剧败势渐现,但票房依然看好。白领话剧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成为了精神鸡肋,虽然新意不再,但舞台上也没其它选择,如《香水》、《上海作女》、《做头》等话剧大量出现在话剧舞台上。
●2004年
白领话剧市场溃不成军。制作人们纷纷感叹年光不再,就连大东家——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也转做都市心理剧,他表示白领话剧已经不再意味着稳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