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正文

专访李娟:如果搞“裸戏”那就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20:34 南宁晚报

  北京的一家文化公司为什么隔着千万重山水看上了广西的“刘三姐”?负责人为什么几次千里迢迢来到南宁关注“刘三姐”的一举一动?记者最近采访了北京维萌的总经理李娟,了解了京桂合作的缘起,以及这位女掌门人的自己颇有见地的想法。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时是怎么想到做《刘三姐》这个项目的?

  李娟:我们公司一向做一些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文化的演出项目。我本人也对刘三姐很有感情,光是电影《刘三姐》就看了好多遍。我们当时想做一个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项目,正好同时张艺谋也在做《印象·刘三姐》,这不仅说明大家对刘三姐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也说明关于刘三姐的文化项目可塑性比较强,而且颇具市场感。2年多前广西彩调团正在策划2004版的《刘三姐》,于是我们一直关注着《刘三姐》,去年10月,2004版的《刘三姐》在南宁彩排的时候,我特别从北京赶到南宁,发现效果很好。自己去晚了竟然还没有位置。人们对刘三姐的激情不减当年让我很感动。龙团长向我解释,2004版《刘三姐》是以传统彩调剧为基础,重新排练后推向市场。我问龙团长,是打算为了应付政府的演出呢,还是要把它真正推向市场?龙团长坚决表示是走市场。这让我坚定了和广西合作的信心。

  记:2005版的《刘三姐》相对于以前有什么变化?

  李:按照以前的戏曲形式大家肯定不接受。我们按照现在的审美观点进行了重新包装。在一些小的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让戏曲和时尚的元素进行了结合。以前的戏曲表演很可能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比较木讷。舞台可能也破破烂烂。现在舞美很时尚,声光电让舞台很绚丽,锣鼓点更加紧凑了,我们展现的不仅是广西的民俗,更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我们和广西刘三姐团谈了几次,彼此的想法也比较一致,也许以前在资金上存在一些问题,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怎么解决“刘三姐”的地域问题

  记:怎么解决“刘三姐”的地域问题?毕竟它还是带有广西的色彩。同时怎么解决年轻人的欣赏口味问题?我们知道,年轻人大都喜欢蹦迪泡吧,对戏曲似乎不感冒。

  李:其实以前电影《刘三姐》里面壮族的成分并不是很多。到现在为止,里面刘三姐对歌等经典场面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我们也问过不少人,一些人还是了解刘三姐的。许多年轻人 对“刘三姐” 这三个字还是知道的。我们其实是通过考察,筛选了好几个项目后,最终确定做刘三姐这个项目的。

  我认为《刘三姐》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经典剧目,里面的故事、曲子、动作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美丽神奇。我相信人们会对它产生市场认同感。

  记:2005版的《刘三姐》里面最大变化是什么?

  李:为了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我们的音乐重新配器录制,舞蹈重新排练,服装重新购买,舞台重新打造,最大的变化就是除了唱歌部分,其他台词都改普通话了。

  记:2005版的《刘三姐》是继承了以前的基础还是把原来的全部推翻,出的是新的版本呢?

  李:是以以前的为基础的。它很有怀旧的感觉。让人们怀念刘三姐。我们不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改得乱七八糟的。

  记:有没有众口难调的担心?

  李:这种担心一定是有的。我们的《刘三姐》并不是为每一个观众准备的。除了满足那些老一代观众的怀旧心理,我们还会吸引一批年轻人去回忆感受那段时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针对的是喜欢刘三姐的人,还有对此有猎奇心理的人。我们尽量让口味更加贴近市场,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不会一味照葫芦画瓢继承,而是会适当采用科技的手法。

  关于宣传卖点:不会蓄意制造类似“裸戏”这样的噱头

  否则是一种悲哀

  记:在推出2005版的《刘三姐》的时候,会不会制造一些亮点?

  李:当然会。但是我们的刘三姐不需要裸戏这样的噱头。要不然,这对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而言就太悲哀了。吸引大家的是,刘三姐的动人外貌,美丽人格,一种为自由而抗争的精神,而绝不是什么裸戏。

  记:这次推出2005版的《刘三姐》有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位?

  李: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中华民族最经典的剧目。俄国有《天鹅湖》,美国有米老鼠,中国要有一个《刘三姐》。而绝对不是什么大红灯笼高高挂。

  记:据悉,《刘三姐》在东南亚深受大家欢迎,会不会以此为市场的突破口呢?

  李:不一定以东南亚为市场突破口,而是要看市场的时机和人家的时间安排。现在已经和法国美国等国家有联系,因此世界巡演以欧洲或者美洲为首站也有可能。

  龙杰锋:我们不怕别人借打“刘三姐”牌

  本报记者 李宗文

  导演龙杰锋团长是这次《刘三姐》必须要采访的一个人物,毕竟从20多岁担任副团长,一晃在彩调团担任了30多年的领导职务。他对刘三姐的感悟太深。谈到彩调团更名叫刘三姐剧团,他说:“45年前,叶剑英在北京接待彩调团主要演员时,就说过,叫这个团,叫那个团,还不如就叫刘三姐剧团啊!”没想到,45年后,叶帅的想法变成了事实,然而40多年前的辉煌今天能够重写吗?记者近日采访了刘三姐剧团的 掌门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可以介绍一下《刘三姐》的最新情况吗?

  龙杰锋:(以下简称“龙”):新的2005版《刘三姐》邀请了香港的著名舞美大师打造舞台,舞美曾经负责过张学友、黎明演唱会的舞美。由于除了演唱部分,其他都是讲普通话,因此目前全团都在学习讲普通话,我们特意邀请了广西话剧团的两位国家一级演员来为演员上课。

  2005版《刘三姐》将原来电影的 精华和舞台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南宁我们进行了10天的前期录音,然后会在北京做后期音乐。在舞台方面,背景是写实的桂林山水,居住的房子也是新制作的,莫海仁是两层的楼房,刘三姐住的是栅栏式的两层楼。剧本方面也进行了小的调整,内容更加精炼,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在刘三姐和莫海仁的3个回合上也进行了调整。

  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推出2005版《刘三姐》的意义,怎么形容呢?

  龙:如果说10年前,《哪嗬咿嗬嗨》趟开了广西通向文华奖的一条路,10年的2005版《刘三姐》则是趟开了广西艺术表演团体走向文化市场的一条路。当然我们走的是精品闯市场的路线,不像以前瞎乱演出几场挣点小钱。

  记:在延续精品上,我们是怎么做的?

  龙:其实,《刘三姐》作为精品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演出,上世纪60年代出来后演直到1965年,1977年底又开始演出,1983年又圆了去西南演出的梦,1994年为广西民歌节重新排练,1995年上京为两会演出,为了这次演出,我们又精心准备了3年。

  为了延续精品,一方面,我们对原来的形式进行了改变,让传统戏也适合现代人看;一方面,我们还通过出书、出光碟的形式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它,别让它在我们手里给人呈现的是一张陌生的脸孔,甚至遗忘它。

  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究竟有多深,往往会以这个地方的戏剧,包括传统剧、实验剧、先锋剧为参照指数,就此怎么看凭借《刘三姐》打造广西的文化品牌?

  龙:不管什么时候,外面的人一提广西的文化现象或者人物,首选刘三姐,刘三姐是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是真正把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完美结合起来的文化品牌。我们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在考虑这么一个话题,怎么把彩调演得更好看,怎么解决好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比如这次的大胆革新和尝试,舞台更时尚,语言采用普通话等等。

  记:好象这一次新版的《刘三姐》改名字叫广西民间歌舞剧?

  龙:是改了名字,但是其实是一回事。因为《刘三姐》本身就是载歌载舞的形式。改了以后,大家可能会更好接受它。同时也更符合它的审美习惯 。

  记:这次刘三姐团合作,北京维萌和广西是是一种什么关系?

  龙:是一种合作关系。偶然是必然的结果。我们请了北京、广东几家公司来运作。即使不是维萌,也会有别的公司来与我们合作。我们负责供产,他们负责销售,现在他们甚至直接进入到了产当中。参与对舞美的包装。

  记:怎么看待现在大家对刘三姐品牌的利用?

  龙: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一方面说明刘三姐本身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大家都在积极利用这个价值,这是一个必然现象;另外一方面,不管怎么样,他们的行为也是无形中在帮我们宣传推广刘三姐。这个歌剧,那个交响乐的,在票房上虽然对我们有影响。但是我们一点也不怕。因为不管是广西走出去,还是外面进来,最原汁原味的代表刘三姐艺术形象的还是我们的彩调歌舞《刘三姐》。你可以搞得不亦乐乎,但是我们要把这个最根本的代表刘三姐的剧目演好了,大家同样会来看我们的演出。作为刘三姐剧团,演好《刘三姐》这个戏我们责无旁贷。

  记:怎么评价新一代的刘三姐王予嘉?

  龙:我们知道,傅锦华、侯玉华、陈丽明、邓珍珍、李小霞、唐佩珠、吴似梅等人都演过刘三姐,她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傅锦华老师的演唱风格、声音个性,她所展示的音乐的地域特色的魅力可能无人能及,在这个方面也许王予嘉无法赶上她,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办法,抓壮族女孩最根本的特点——清纯,王予嘉在外表、模仿力、可塑性上都不错,而这又和当代的审美口味比较吻合。我们为了做好刘三姐这个形象,特别动用了全团八九个国家一级演员来和王予嘉搭档,就是为了用绿叶衬托出她这个红花。另外还特别邀请傅锦华老师来教她表演,话剧团老师脚她普通话,歌舞团艺术学院老师教她科学发声。

  “刘三姐”黄婉秋:改编别太过分就可以

  一部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刘三姐》曾经在我国家喻户晓,当年年仅十七岁的黄婉秋因为出演了刘三姐这个清新秀丽、机智勇敢的形象而名声鹊起。从此“刘三姐”也成了黄婉秋的代名词。

  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黄婉秋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在回忆了当年关于刘三姐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后,她认为《刘三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戏曲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剧目。对于《刘三姐》要进行全球巡演,这位一说刘三姐必提及的艺术家在大力支持的基础上也谈了自己的想法。

  “广西刘三姐黄婉秋”,这是黄婉秋名片上的称呼,至于为什么这样写,黄婉秋解释说:“虽然我的职务很多,社会职务也不少,但我觉得那些东西都是暂时的,刘三姐才是永恒的。‘刘三姐’来自民间,作为艺术家,我得为老百姓说话。”

  《刘三姐》放映后像一阵旋风吹遍大江南北,甚至风靡了东南亚。有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人观众为了让更多人一睹电影风采,组织了一个代表团从马来西亚前往新加坡看电影。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和马来西亚海没有建交,这样的行为当时被认定是违法,于是这位先生为看《刘三姐》付出了惨痛代价。他被政府判入监狱15年。1998年,这位老先生终于见到了黄婉秋,黄婉秋问他现在回想起来后悔吗?老人笑着回答,我喜欢刘三姐,就算做100年的牢我也心甘情愿。

  姚美良,永芳集团的老总。他也喜欢刘三姐,而且他更加早熟。他从8岁开始就暗恋上刘三姐。那年爷爷奶奶带着8岁的他去看电影《刘三姐》。姚美良起初不想去看电影,他认为那是大人的事情,我们小孩子怎么会喜欢大人的东西呢?然而就因为跟大人去看了一次,就让他着了迷,结果欲罢不能地连看了10场。新加坡有个马先生,获悉《刘三姐》很走红吃香地消息后,立即买来电影拷贝,在香港各大影院放映,为此自己收获了人生地第一桶金,事业开始青云直上。1980年,黄婉秋到新加坡演出,马先生买了一块金表想送给黄婉秋以示敬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块金表并没有送成,但是故事并没有完结。1998年,马先生病危,只能依靠输氧维持生命。他地儿子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了黄婉秋。黄婉秋答应并真地来到医院看望马先生。迷迷糊糊地马先生一见到黄婉秋立即清醒得不得了,他告诉黄婉秋,正是通过放映《刘三姐》才让自己事业有了转机,随后如日中天,对所有这一切他表示感谢,而且他表达了对黄婉秋地赞赏。双方交流了一会儿,为了不打扰马先生休息,黄婉秋就离开。由于时间久远,虽然那块金表下落不明,最终未能送到黄婉秋收上,但是老人在有生之年,达成了自己的夙愿,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也心满意足,因为在黄婉秋告别20分钟后老人就安详地于世长辞!原来老人是心底装了一个刘三姐才得以让生命延续下来!

  还有一位香港的观众在看了99场《刘三姐》后心潮澎湃,接连写了99封不同内容的观后感。他还盛赞,刘三姐是中国最大的统战部长!

  正如著名词作家乔羽称道:“有华人的地方,人们就会知道刘三姐”。更有甚者,当年,刘三姐在美国上演的时候,观众反响强烈,票房甚至超过了同期上映的《飘》。连广西老乡李宗仁的家属都要买票才能看到这部电影。

  对于此次《刘三姐》要进行全球巡演,黄婉秋表示大力支持。她同时认为,新的《刘三姐》要保留原来的精华,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但是要适可而止不要搞得太过分和夸张。同时她对新版的《刘三姐》充满了期待。

  评论

  每个人心中都装有自己的梦想,哪怕飘洋过海,哪怕鬓发斑白。对当年的经典的回忆啊,就像那缠绵的树和藤啊,怎么也绕不去,如何也抹不去!就好像东流的漓江水,那么淡定,那么深沉,那么秀丽,那么永恒!历史记得了谁?又忽略了谁?青山不回答,漓江不回答,只有悠悠的三姐的歌声飘呀飘,飘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骨子里沉淀下来,积累起来,人们把它叫作“民族”或者“文化”。

  清贫的文化传承事业需要勇气和魄力,更需要超前的市场眼光,这一次《刘三姐》即将要进行全球巡演,这是一个巅峰向另一个巅峰靠拢的标志?还是一次义无返顾地壮烈尝试?我们知道一切都在探讨摸索中,于是关于经典的传承或者革命就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于是我们美丽的刘三姐将永葆青春!本报记者 李宗文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