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木头是这几年从北京的民间戏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编剧兼导演。他并非戏剧专业人士,却对舞台表现饶有兴趣。2002年,他自己投资,自任导演,与几位戏曲演员合作,演出了小剧场话剧《天上人间》。3 年来,这部戏已经演出了50场。或许是《天上人间》的成功给了木头一定的信心,木头也就有了把这部规模庞大的作品《死于一九四二》搬上舞台的想法。
《死于一九四二》的主人公常大愣子是东北人。据说这部戏剧取材于真人真事。故事的原型是一个靖安军士兵,因为不堪忍受关东军的种种虐待,最后杀死了前来视察的某关东军日本将领(有报道说这是在抗日战争中被消灭的日方最高长官)。这部戏基本上围绕着常大愣子这一段传奇展开。
许多看了这部戏联排的人把它比作戏剧版的《肖申克的救赎》,认为它讲述的是一部个人的复仇史。但不同的是常大愣子的屈辱并不是只指向个人,而是与这个国家与民族某一阶段的历史紧密缠绕在一起。常大愣子的成长期,是日本人在东北势力逐渐扩张并逐渐稳固的时期。“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除了给龙潭寺村的村民们带来从没吃过的糖果以外,还把他们的家庭从原来富饶的土地上迁徙走,还要用“天照大神”取消他们敬拜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路神仙……在殖民者的逼迫下,龙潭寺的村民们大多在苟且地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后,安顺服从。可常大愣子不是这样的人。常大愣子是听皮影段子长大的,而且最爱听英雄杀敌的段子。文化这种东西实在奇妙。皮影,它本来只是人们在田野地头的休闲娱乐,却润物细无声,让某个人在心底里不自觉地就认同了它再现的那些英雄——现代社会恐怕要给他制定心理治疗方案——但在那个时代,在屈辱、忍耐带来的不仅是心理的压力,而且直接造成生存的紧迫时,这种认同在常大愣子这里,就转化出一股强烈的能量:他要复仇。
与主流的抗日题材略有不同的是,整部戏一直在一种压抑的调子里推进。在选择常大愣子与龙潭寺的村民们的遭遇的时候,木头并没有把压迫与反抗处理成自然的辩证关系,反而是强调压迫与认同压迫是一定阶段的生存选择。在舞台上,皮影里英雄杀敌的慷慨激昂与村民们被剥削、靖安军被关东军殴打、驯化直至枪杀同胞的事实等等构成了强烈反差。显然,《死于一九四二》在讲述一个复仇故事的同时,还试图深入东北——这个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东军与靖安军,东北人与日本人,中国皇帝与日本将领——种种矛盾的,对立的因素一起并存了许多年的伪满洲国的历史复杂性中。
在那些极为压抑的强烈的反差中,既隐藏着“国破家亡”的民族情绪,也隐藏着对民族情绪冷静旁观的态度。因此,在我所见的关于抗日题材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的民族主义的渲染是非常克制的。这不仅因为常大愣子不会讲大道理,也不会喊口号,还因为木头从根底上对简单的“复仇”情绪就有着距离感。
但饶是如此,经过冷静省察的民族情绪,也足以构成行为的动力。这种情绪含而不露:在龙潭寺的人们被剥夺、被凌辱的时刻,它可能只需要一个音乐节点与观众碰撞,它就能被轻轻唤起,就可以帮助观众的情绪切入。因此,这部作品虽然并不张扬地宣扬民族情绪,但那底色却是鲜亮。这种东西,本来光明正大,却在这个历史与现实的微妙关头,反而变得躲闪起来。
与此同时,如果说这种鲜亮的民族情绪在这个现实关头让人为难,还有一种与此不同的情绪,更让人为难:那是一种对民族情绪的省察,一种超越简单情绪化反应的、对被殖民历史的深思。比如说,在舞台呈现上,木头刻意地让饰演日本兵的演员个头矮小,东北大汉个头高大,但偏偏是那矮小的在凌辱高大的——视觉对比构成了强烈的冲击,而它也明显地包含着一种追问:为什么这高大的却会被那矮小的凌辱?这种追问,它明确地指向中国自身:尤其是当舞台上靖安军的枪指向观众的刹那——在情节的逻辑里那是指向了修工事的中国民工——木头要以冒犯观众的方式,促使观众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这两种看似相反的方向,似乎哪一方都有道理,又似乎哪一方都暗藏杀机:一方面,在民族情绪高涨的时候,这类反省的表达似乎不合时宜;另一方面,在民族情绪需要恰当“引导”的时机,这部作品又显得斗志昂扬。
显然,《死于一九四二》已经超越了我们常见的单一的仇恨模式。它在表达反抗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要加深对反抗对象的了解。因此,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渲染情绪的作品,而是力图把反抗历史化,把情绪复杂化。长远地看,这样的作品,荡漾着虽然不张扬但却澎湃的民族激情,而又对这种民族情绪做着客观反省——它的确可以引导民族情绪,深化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木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推出这部作品,也算是恰当。可是不巧遇到了中日关系的极度敏感期。因此,这样一部因为在公共场所演出、而必然具备公共性的戏剧作品,必然变得分外敏感起来。这敏感没让它占着便宜,而是让事先约定好的投资方都躲闪走了。木头还算幸运,后来又陆续找到了中演、中视的投资,虽然微薄,但好歹付清了在海淀剧院演出十场的场租。不过,其他的制作费用,恐怕还得他自谋出路。如今,由于现实原因,投资变得稀缺,但木头反而坦然:他说这是他自己选择的事,谁都可以退,唯有他没有退的可能。所以,那就继续知难而进吧。陶子/文
时间:2005年5月4日—5月9日 晚上7:30
地点:海淀剧场
剧目:话剧 《死于1942》
编剧、导演:木头
票价:200元 150元 80元 50元
联系人:王 慧
手机电话:1391155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