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说到剧团,似乎就是跟困难挂钩。上至国家京剧院等国家一级剧院,下到县城剧团,几乎都在异口同声地喊“支撑不下去了,怎么办”。一般情况下,支撑不下去的原因中都会有那么一条——“现代的人们已经不爱戏剧了,戏剧没有市场”,说的人多了,这条理由也成了普遍真理。不过在昨天举行的浙江省民营剧团艺术交流和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戏剧个体户”佼佼者们似乎就不那么认同这条普遍真理。
嵊州市一年8000万
省文化厅艺术处徐坚处长1999年时曾做过一个有关浙江民营剧团的调查,发现在很多县城的许多专业剧团纷纷倒闭的当时,浙江省各地却悄悄存在着800多个民营剧团,他们有的长年存在,有的根据各个节庆日临时组建。他们不仅满足了国有剧团顾及不到的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而且催生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链,比如一大批剧团经营人,还有为数不少的专业舞美公司和大量的舞台服装租赁公司。
仅2004年一年,由民营剧团产生的产业收入浙江省就高达一亿,全国加起来则有4亿。光嵊州市一个小城,由民营剧团产生的产业收入就有8000万,而演出收入就有4500万元。
跟专业剧团叫板
群艺团是嵊州市所有民营剧团中最出色的一个团,全团只有26个演员,不过这26个演员一年需要演出650场,有时候一天就需要演3场。
石国荣是这个小剧团的负责人。1988年,这个黑黑壮壮的中年男人顶下了当时群艺馆一个倒闭的剧团,当起了民营剧团老板。刚起步时,整个剧团只有十几人,到农村里去演演路头戏(一个小故事一出戏的形式叫路头戏),唱各种堂会,比如生日戏、压岁戏、寿元戏等等。刚开始时,大家按劳分配,采取工分制,再后来,为了稳定演员队伍,又推出包月制,相当于一个月签一回约。转眼十几年过去,如今的石国荣嗓门梆梆响。他说自己的剧团完全能与专业剧团媲美,里面的管理制度完全跟专业剧团一样。“我们现在演的全是大戏,排戏时都要请二级以上导演来排,当然我们排戏不会像专业剧团那样一排好几年,基本上,一个新戏一星期就排好了。现在我们剧团共有40个大戏,连演20天,一天两戏,绝不重复。专业剧团只要有好演员,我们请她开价,只要她值这个价我们就请她过来。演员一年签一次约,来去自由。”
现在这个剧团里的好演员一个月的收入已经有5000多元人民币,而专业剧团里的二级演员,一个月的工资奖金全加起来,不过3000元。怪不得石国荣敢开口,“只要黄美菊(越剧团梅花奖演员)肯过来,随她开价。”
将来的路怎么走
对于民营越剧团,嵊州市政府已经花大力气扶植,比如为民营剧团的演员们评艺术职称,让他们参加重大赛事,设立了越剧艺术学校,还花了2亿元建设嵊州市文化广场,成立了越剧活动中心,下面乡镇修建了古戏台,修建了当地的文化活动场所。
而这次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将全省民营剧团团长召集起来,就是打算建立一个民营剧团联谊会,可以共同携手解决民营剧团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剧本粗糙、演员素质还有待提高,综合舞美上应该还有所追求。
而且,这些民营剧团走过的路,也许能给迫在眉睫的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思路。省文联书记处书记黄先钢提出:“我们的民营剧团们那么成功,说明老百姓还是爱看戏的,比如有些越剧老观众,可能他们就喜欢看老戏、折子戏,有些原创的新戏老百姓未必喜欢。将来国家还是会在文化事业上投资,但是要从养人改为干事。现在浙江省省属剧团有7个,一共700多人,政府每年拨款3000万元到4000万元去养。如果用这些钱买戏,那么这些钱可以一年365天每天都花10万元买一出戏。10万元一出的戏自然是档次很高的,是可以放在杭州剧院去演的戏。将来文化体制改革要往哪条路上走,我们真的要好好琢磨琢磨。”张盛/文